高唐农商银行:锦鲤变“金”鲤 |
【字体: 小 中 大】 2025年04月03日 点击:次 |
御鉴鳞光跃画乡, 金标映日耀千塘。 三亿尾苗腾碧浪, 一池春色醉八方。 高唐县,是中国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和中国锦鲤之都。黄河故道的滋养赋予了高唐县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近年来,高唐县的锦鲤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发展的背后,高唐农商银行也持续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为锦鲤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山东盛和水产养殖公司就是在高唐农商银行的金融支持下,从一个小规模的锦鲤养殖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山东盛和水产养殖公司成立于2014年,坐落于高唐县鱼邱湖街道办事处,企业经营占地150亩,养殖水面约5万平方米,建有多个高标准养殖池、高标准水泥育苗池、硬化育苗池、土塘。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专注于锦鲤养殖,凭借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2015年,对于盛和水产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公司凭借出色的养殖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把控,荣获“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称号。 这不仅是对公司持续深耕该产业的肯定,更是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公司在锦鲤养殖领域不断深耕,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上获奖,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 2019年12月,盛和水产被确定为聊城市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成为了高唐锦鲤产业的领军者。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扩大养殖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成为了盛和水产的迫切需求,锦鲤特色研学进入了企业负责人的视线。然而,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却成了一个“拦路虎”。就在公司负责人贾清河为资金问题而焦虑万分时,高唐农商银行的金融辅导团队主动伸出了援手。 在了解到盛和水产的资金需求后,高唐农商银行迅速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及发展规划等。通过全面细致考察,客户经理发现盛和水产拥有“锦鲤无水挂卵孵化装置”等7项专利技术,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高唐农商银行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盛和水产量身定制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案。 “知识产权质押贷”是高唐农商银行向服务辖区内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发放的,以其获得的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登记,用于自身专利项目产业化、技术改造和升级及日常流动资金周转等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贷款,为像盛和水产这样拥有知识产权但缺乏传统抵押物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农商银行服务好、效率高,是真真正正站在我们企业的角度为我们着想,要不然现在这发展哪能这么顺利!”企业负责人贾清河有感而发。在了解完情况后,高唐农商银行仅用三天时间,就成功为盛和水产发放了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 贷款放款成功后,贾清河激动地表示:“农商银行让我们的知识产权有了更多的价值,真正体现了真金白银的支持。这笔贷款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它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让我们能够顺利地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技术。” 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盛和水产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公司利用这笔资金,不断引进先进的养殖设备和技术,优化养殖环境,提升养殖效率。同时加大了对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投入,致力于培育出更多高品质、观赏性强的锦鲤品种。经过不懈努力,公司的锦鲤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的不断拓展,盛和水产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开发了一系列与锦鲤相关的文旅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锦鲤文化馆。 该公司打造的锦鲤文化馆不仅是一个展示锦鲤文化的平台,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馆内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向游客们介绍了锦鲤的起源、发展历程、品种分类以及养殖技术等知识。同时,还展示了与锦鲤相关的书画、麦秸画、工艺葫芦等艺术品,让游客们在欣赏美丽锦鲤的同时,感受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除了锦鲤文化馆,盛和水产还开发了游学项目。通过组织游客、学生参观养殖基地、亲身体验锦鲤养殖过程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锦鲤产业,感受到了锦鲤文化的魅力。这些文旅项目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公司的业务内容,还为高唐县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高唐农商银行的持续支持下,盛和水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产业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如今,公司已经成为集锦鲤养殖、繁育、销售、科研以及文旅项目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盛和水产的发展壮大,只是高唐农商银行助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高唐农商银行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全力开展信贷支持 “一村一品”建设,将三十里铺支行打造成锦鲤特色支行,创新推出“‘锦’上添花”支部特色品牌,累计为全县从事锦鲤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经营户授信贷款2亿元。 高唐农商银行的积极支持,不仅推动了锦鲤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曾经,地处黄河故道的“锦鲤小镇”——三十里铺徐马新村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全村335人、91户人家,没有产业支撑,乡亲们只能在贫瘠的沙土地里“刨食”。如今,在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徐马新村一方方碧绿的鱼塘孕育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一尾尾五彩斑斓的锦鲤“游”出了富民大产业。该村仅凭锦鲤产业一项,每年可为村民创收90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50多万元。(于延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