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优良传统系列报道(99)| 当好“大挎包”优良传统传承者和践行者 岳阳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10月28日 点击:次 |
--记昌乐农商银行鄌郚支行客户经理 岳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始终坚持“立足城乡,服务三农”的宗旨,践行和弘扬“大挎包”优良传统,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把温暖送进“千家万户”,在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画卷中,书写着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昌乐农商银行鄌郚支行的客户经理岳阳,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对于“大挎包”优良传统,岳阳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正是‘大挎包’精神的薪火相传,才造就了如今我们农商银行的光辉成就。随着时代发展变迁,农村信用社名称变了,机制变了,但服务‘三农’的初衷始终没变,相反,新时代“大挎包精神”更被赋予新的意义,我是一名80后,要当好‘大挎包’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让这一精神融进血脉里,刻在灵魂里,代代传承发扬下去。” “忙什么呢,都到中午吃饭的点了?” “这不是咱们两个申请创业贷款的客户,我想抓紧给他们录一下资料。” “忙什么,你怎么还不走?” “昨天走访网格漏下三个商户,我正考虑是给客户打个电话还是今天下班再次走访!” …… 这只是岳阳工作中的一段对话,更是日常工作的一段剪影。不需要反复剪辑,更不用多次NG,话语里透露着辛劳,透露着忙碌,更透露着实干和担当。 用心服务,贴心服务群众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说:“我们只有发扬‘大挎包’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辖区客户信息,才能有效稳固自身的客户群体,才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想得到怎样的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增户扩面的目标。” 他清楚的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都是在赶集、扫街当晚召开业务员总结会议,会议内容就是汇报当天集市、沿街商户营销拓展情况,分管片区业务工作开展情况以及重点工作落实情况,这样的经历让他感触很深,他说:“只有真正走到客户身边,真正下沉到商户、农户、小微企业当中去,才能知道客户所想所盼。真正为客户着想,才能取得客户信任,才能促成一单成功的业务。” 当然,工作没有一帆风顺的,扫街营销更是如此。一次沿街商户扫街活动中,他与同事还没进门,就被老板迎面堵在门口,开口就问你们干啥的,当看到他们身上的红马甲后,表示没有与农商银行发生过业务,然后不予理睬,面对这种情况,岳阳心想“你越难啃,我就越要把你拿下”,他再次回到这个商铺,坐下来与客户拉家常,经过循序渐进的沟通,40多分钟的交流后,互留微信与联系电话。后期,岳阳不断跟进,与其增进感情,现在这个客户在农商银行办理了一笔抵押贷款,还为岳阳介绍了许多新客户。 岳阳从刚刚踏入农信社时的懵懵懂懂,到如今所服务的鄌郚镇俨然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对他来说,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都了然于胸,也正是因为这份对工作、对老百姓的热爱,让他在工作中更好地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 随着线上贷款产品的推出,岳阳积极跟进学习,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他说“金融服务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机遇,同时也是一种鞭策,要求我们客户经理放低身姿,深入一线,摸清家底子,找准好客户”。 鄌郚辖内前后泉村主产西瓜,以优质的品质在县内享有较好声誉,虽然产量不多,但本着守好每一份市场份额的理念,他坚持每天一大早就入村,开展驻点办公,力所能及的帮助瓜农解决问题,记磅、换零钱、开立存单、转账汇款等等,大小事情他都积极帮助瓜农,多的时候,每天往返村子七八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同时,他积极了解农户的金融需求,结合信e贷等贷款产品,为该村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办理信e贷产品入库,手把手教会农户如何申请贷款,以解燃眉之急,目前,已为前后泉村办理贷款49户,用信人数占到全村总人数的37%。随着金融产品不断衍生,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适应这些变化成为了他的必修课。他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以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打通了金融服务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 步伐坚定,勇于迎难而上 对于了解客户,岳阳说:“从考察中了解实情,从交流中增进感情。更新方式方法,为掌握完整真实的资料踏上‘走访’之路。”资料要“全”,信息要“准”,客户资料获取并不容易。他走访商户的时候也经历过一问三不答的情况,但他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次登门就能获取客户的完整资料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他就勤走访,一次不行就两次,直到获取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他说:“我们走的是路,访的是情。我们的前辈们背着一个小小的挎包来回于千村万户之间,还能尽数掌握村情民意,前人榜样在先,我们不能放弃,必须坚持,甚至要做的更好。” “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这是老一辈农信人的“传家宝”,也是农信社发展的基石,按照铁的规章制度,算好每一笔账,不损失一分一毫资产,这是农商人的坚守。对于不良贷款清收,他觉得没有什么取巧之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有深入村庄,深入贷户,了解贷户的真实想法,了解贷款的真实情况,一户一策,才能解开这个扣,对于贷户来说,能够化解信用危机,对于农商行来说,能够挽回资产损失,真是一举两得。岳阳所管辖片区内,有个贷户王某,因经营不善导致贷款出现不良,多年清收未取得明显效果,岳阳便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得知王某父亲有一处无权属证明院落,因地理位置较好,容易变卖。经过与借款人及其父亲反复做工作,其父答应变卖院落为孩子偿还贷款,后期岳阳又到其它地方寻找合适的住宅让王某父亲居住,在一切处理妥当后,借款人变卖院落偿还了贷款。 作为客户经理,岳阳对合规办贷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对贷款合法合规性负责是客户经理的职责。贷款是银行生存的根本,要使客户和银行形成双赢的局面,客户经理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从源头堵住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岳阳说:“资产质量是银行生命线,坚持用心取信原则,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解决贷户资金困难,为农商行赢得客户信任,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爱岗敬业,始终任劳任怨 一个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源自对所从事的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认识。认识上去了,就会内生出一种“要我干”为“我要干”的自觉,就会有“坐不住”、“闲不下”的紧迫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会抢着干、争着干,就会时时刻刻“脑中有事、眼里有活”,甚至会寝食不安。责任是“驱动器”,是“动力源”,始终把使命牢记心中,把责任举过头顶,把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扛在肩上,就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把工作做好做精、做周全。 岳阳从事信贷工作以来,始终秉持“坐不住”的责任感,“闲不下”的使命感,“等不起”的紧迫感,基本上跑遍了服务辖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村居。工作中,他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哪里有业务,他就奋战在哪里,哪里有潜力,他就出现在哪里,他上门服务客户,钻过大棚,走过楼盘,冒过严寒,顶过烈日,结合网格化营销,随身携带移动柜员机,为客户提供银行卡开立、激活等服务,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腿,让业务办理更接地气、让金融服务更加高效。他严格执行“限时办贷、一次告知、一次办好”要求,制作客户经理服务监督牌,提升办贷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他通过“四张清单”对接、利用驻村办公,深挖潜在客户,搜集优质客户信息,寻找优质客户资源,利用人熟、地熟优势,捕捉身边有效信息,努力将潜在客户发展成为有效客户。目前,他管理贷款客户443户,余额8700万元。从事客户经理以来,凭借扎实的工作他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岳阳没有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他说:“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份荣耀、是一份激励,更是一种鞭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 “大挎包”优良传统不仅仅体现在走村入户,与老百姓建立深厚感情上,更体现在农商人的无私奉献中。 由于岳阳的妻子和孩子定居临沂市兰陵县,为了工作他只能与家人两地分居,有时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10年风雨如一日,孩子的学习教育,他也无法随时参与;家中父母长辈的身体,他也无法随时关注;家中妻子生活工作中的烦心事,他也无法随时倾听。每逢从家里回单位上班,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出门,妻子和孩子还在熟睡,他却悄悄起床踏上返回单位的路途,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确保在上班前准时到岗。 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对客户的负责,出于那一份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他舍小家为大家,不遗余力的投入到工作中。为帮助客户办理业务,他夏天下村找客户,帮助瓜农记磅,衣服经常会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吃午饭经常是边吃边干,简单凑合两口,而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劳累如何,岳阳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对待工作更是一如既往的严谨认真。每天下班后,他总是对一天的工作及时进行总结,未完成的业务加班加点收尾,完成的业务归纳总结,业务的规范程度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优质高效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客户的赞许。 “大挎包”优良传统是农商银行的根与魂,一代代农信人用矢志不渝的坚守,诠释着“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执着和使命。岳阳说:“我们从农村信用社的辉煌历史中走来,走向美好明天,必须坚守老一辈农信人的初心,坚定这份信仰和忠诚,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扎根‘三农’,同老百姓融为一体,为农商行的发展贡献一份光和热。” 采写人员:张传统 赵珺堂 单位:昌乐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