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93)| 新时代的“追梦人” 唐安国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9月23日 点击:次 |
--记沂源农商银行三岔支行客户经理 唐安国 2004年3月,唐安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走进农信社,就此开启人生新篇章。他不曾想过,会扎根乡土十七载;他不曾想过,一笔笔扶贫贷款的发放,圆了一户户农村家庭的小康梦;他不曾想过,一笔笔创业贷款的发放,圆了一家家小微企业的发展梦;他更不曾想过,自己会肩负起支农支小的重任,圆了乡亲们致富成功的梦想。 唐安国所在的网点是南鲁山镇三岔片区,管理村庄20个,3120余户,辖区大部分属于贫困村,以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唐安国时刻牢记党员身份,手持挎包,走千村进万户,践行普惠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把农民儿子的本色镶嵌到每一寸土地,为每一户村民送去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目前,他共管理贷款176户、金额2255万元,无一笔不良。 厚植服务“三农”的情怀 唐安国生长在农村,父亲是沂源农信社退休的信贷员,从小看着老一辈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一把老算盘、满箱子账页,记载的不仅是百姓的一笔笔业务,更是浓浓的“三农”情。 参加工作后,他铭记父亲“干工作得凭良心,干啥要像啥”的教诲,决心以父辈为榜样,做一名继续行走在千村万落的农信员工。 三岔片区山多路险,距离县城30多公里,网点距离服务的村庄最远的有15公里,山深路难走,考验他的工作毅力和决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西鲍庄村张学昌养了一万多只鸡,急需资金周转,他第一时间驱车前往考察,可没想到的是,张学昌的养鸡场在山顶上。车只能沿着羊肠小道慢慢的往前“蹭”,左边是两三米的堰,右边是石头和荆棘丛生的山坡,车被划了也顾不得,只能硬着头皮一寸一寸的往前挪,三里山路足足走了30多分钟。当他到达养鸡场时,张学昌夫妇十分惊讶,他们没想到银行这么快就来考察,激动的不知所措。在了解了具体情况、收集了相关资料后,唐安国为张学昌申请办理了贴息贷款30万元。 办理完贷款手续后,唐安国换了条路下山,结果那条土路被冲刷的高低不平,在半山腰上,车底盘太低被悬空架了起来,他找石头塞在车轮下,一点点的把车给开了下来,开到公路上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虽然说路不好走,约好了客户还得去,这都习惯了。”唐安国回忆说。 最让他难忘的还是去王冰大哥养鸡场的那次。2020年的冬天,寒风凛冽,雪后的天比往常更冷。王大哥资金短缺想用贷款,时间就是效益,唐安国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驱车前往养鸡场。快到鸡场的时候,在一背阴的小坡上,路上薄薄的一层冰没化,车正行驶着突然打滑,然后不听使唤的往后滑去……唐安国紧张的屏息凝声,期待着车能停下来,那几秒钟,时间仿佛凝固了……就在惴惴不安的时候,前车轮被一个凸起的石块挡了一下,车停了下来。松了一口气的他迅速下车,结果发现后车轮距离路沿仅剩下不到十公分,路沿下边是20来米的陡坡,让他倒吸了一口冷气。心有余悸的他发了条朋友圈:记录这一天,致敬深入田间地头的农商人! 看到朋友圈的图片,朋友纷纷留言说,这样的天一定要去吗?唐安国是这样回复的“约好了的客户就得守信用,所有的工作如果等待天时地利,哪来的人和呢?”“第一,是咱跟客户约好了,咱说话要算话。虽然天气恶劣,人家也不容易。第二,是你光等着不行。如果让客户过来找咱,不符合咱们服务老百姓的宗旨,还是得靠自己的双腿上门服务,把服务送到老百姓心坎上。” 注入乡村振兴的“信念” 农商银行就是咱百姓自己的银行。唐安国秉承实干真干的精神,少务虚多务实。他总说,手比头高,做比说强。他每周固定到服务村庄驻村,对辖内村庄的情况了如指掌。哪家养了多少头猪、盖了多大规模的鸡棚、种了多少亩的桃园果园,谁在家发展,谁在外打工,哪个村主要依靠什么产业,他都了如指掌。 对于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他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加强对产业扶贫、疫情下生产关系的思考,从细节处入手,对符合信贷条件的客户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考察,及时将资金发放到位,确保生产顺利进行,春耕备耕不耽误,原料供应不受资金制约。 2020年疫情期间,为支持复工复产,他积极投身工作一线,除了到各村的值守点送温暖,还对疫情期间农户、个体工商户存在的经营困难及时了解登记,摸排辖内商户资金需求情况。对其负责的20个村庄、商户,他加班加点走访了350多户,为33户客户发放贷款387万元,贷款涵盖化肥农药销售、小型餐饮经营、超市经营、食品加工销售、装修安装等。 陈家官庄村王树峰之前是贫困户,但他本人勤劳能干,这几年通过柿饼加工逐渐摆脱了贫困。随着柿饼加工的不断发展,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围邻居一起发家致富。唐安国了解到他的想法后,对本地的柿饼加工行业进行了上下游调研,并为其牵线搭桥,联系柿饼销售电商,帮助解决销售问题。了解到王树峰还缺3万元资金采购原材料。唐安国又立即和王树峰到扶贫部门整理相关材料,及时将3万元扶贫资金发放到王树峰卡上。资金到位后,老王干劲十足,带领周围村民建好晾晒大棚,日夜加工收购来的柿子。用最原始的方法加工出来的柿饼香糯可口,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一售而磬。信心大增的王树峰通过不断改良加工方法,规模也越做越大,目前王树峰通过柿饼加工作坊,带动周围9个贫困户携手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 像王树峰这样的客户还有很多。因为唐安国所服务的三岔,特色产业发展显著,像柿饼加工、桔梗加工、围栏加工,都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三岔桔梗加工产业发达,主要以出口为主,有大小车间17家。疫情期间,外贸市场受到影响,考虑到桔梗产业的特殊性,唐安国顿时心急如焚,他及时与各加工厂老板对接,了解桔梗出口及资金周转情况,为了解决桔梗加工户的困难,他积极对该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充分论证,及时把论证报告送至省农担,通过他的努力,带动当地扶贫人口300余人,为行业客户节省利率成本达六成,为桔梗加工企业注入了希望。在支持桔梗加工产业链的同时,唐安国还对辖区膜结构加工、围栏加工行业进行了走访,积极支持符合环保、产业前景良好的加工点,发放贷款11户、金额150万元。 疫情好转之初,正是养殖户资金需求最大的时候,唐安国深入田间地头、鸡舍猪圈进行考察,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种养殖贷款,使助农政策切实落到实处。流水店村养殖户翟春明,刚盖的鸭棚已经投入使用,购买饲料出现资金缺口。但是由于之前翟春明对唐安国开展的整村授信不屑一顾,所以抹不开面子向唐安国求助。唐安国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利用之前对鸭棚考察采集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快速授信,帮助他解决了燃眉之急。唐安国的工作态度与办事效率让翟春明认识到农商银行服务的高效便捷,从此成为农商银行信贷政策的宣讲人。 传承“大挎包”精神的灵魂 唐安国先后从事综合柜员、办事员、客户经理等多个岗位,先后获得市级“先进个人工作者”“零售业务拓展能手”“县金融协会优秀客户经理”等荣誉称号。从事客户经理岗位以来,唐安国一直扎根农村最基层,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将服务辖区的客户发展成为朋友、伙伴,用最真诚的服务赢得百姓口碑。 2018年,全行开展整村授信活动。一开始,包括他在内的多数信贷员工,对这项工作理解是不到位的。认为只要宣传到、服务好有需求的客户就可以了。但是随着北流水村整村授信工作的开展,不断有村民来办理信贷业务,这一现象改变了他原来的认知,让他对整村授信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成就感。为了尽快完成20个村庄的整村授信,唐安国几乎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充分利用村民还未外出干活的时间进村入户采集信息。往往都是早上5点就驱车从县城行驶三十公里直接到村里,7点结束后到单位整理材料;中午11点半再进村采集一个小时;晚上6点左右进村,一直加班到8点半。大部分时间里,他甚至连饭都顾不得吃一口,只为了争分夺秒赶进度。这样的工作强度也给他带来了回报,通过不断向村民宣传金融下乡的政策,村民有资金需求都会第一时间找他。 “唐经理人很好,挺为我们这些商户着想,县城距离我们这里要几十公里的路,只要我们有需求,唐经理就立马开车赶过来。”“我现在的养猪规模达到了400多头,多亏唐经理,多亏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我恨不得一口说出一百个好来。”...... 正是由于他积极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他在村民中的口碑越来越响亮,走在村里的路上,村民不断的跟他打招呼、点头致意。平地村距离三岔支行12公里,年纪大的居多,且山路难行,为了解决该村和邻村这些年老体弱的人取钱不便的问题,他为该村申请了农商宝机具,方便了村民办理存取款业务。他秉承有业务办业务,没业务交朋友的理念,村里的大爷大娘们每次见了他都拉着他的手要坐一会儿,他凭着炽热的爱农情怀,成了村里人的“儿子”。 “我所做的事情,往大了说是为人民服务。往小了说,是受我父亲等老一辈农信人的影响,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厚植服务‘三农’情怀。”唐安国对于今后的工作,做好了长期规划,他也要和父辈一样,把业务办好,把“大挎包”精神发扬光大。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份情怀,这样一种信念,这样一种灵魂,在沂源这片热土上遍布了“唐安国们”的脚步,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为每一户村民送去金融服务,就像前辈们一样,做新时代的金融服务追梦人,不厌其烦、用心用情服务“三农”事业。 采写人员:于长沂 单位:沂源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