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91)| 大山里的“活地图” 周生祥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9月09日 点击:次 |
--记临朐农商银行九山支行客户经理 周生祥 临朐县九山镇位于潍坊、淄博、临沂三市交界处,地势崎岖不平,这里有大大小小几百个山头。就在这大山深处,有个人一待就是34年。他1987年来到九山支行工作,熟悉九山的村村落落,为这里的村民办贷款、信用评定等业务。在一条条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到处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他日复一日的做着同样的事情,他认真严谨地做着平凡的工作,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勤俭敬业、公私分明,他就是周生祥。 只要心在工作上,哪里都一样 老周是一名党员,平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党的忠诚体现在严格执行上级要求上,行总部或支行无论是人事调动还是工作安排,他都全部坚决执行、不打折扣。老周老家是沂水,但他一上班就在九山,此后更是直接把家安在了这里。即使轮岗,他也是在九山、寺头、蒋峪等偏远网点“转悠”。老周说:“对行里的安排首先就是要服从。怎样安排不是我应该考虑的,也不是我应该关心的。只要心在工作上,哪里都一样。并不是说在县城里我就好好干、能干好,在山里就不干、干不好。”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和觉悟,老周才能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扑在工作上。同时,针对具体的工作要求,老周也都能一字不差地贯彻执行好。比如,“精耕细作责任田”“与客户打成一片”,老周就做得非常到位。他在九山服务的24个村,村之间较为分散,最远的石瓮沟村,离单位有30多里地。周转于各村和单位,老周前前后后跑烂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2012年老周换了一辆“捷达”,到现在也已经跑了12万公里。老周成了九山的“活地图”,他熟悉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条路,甚至每一个老百姓。村民们都说:“远远听见车响,俺就知道农商行的老周又来了!” 那里的路我最熟 上世纪90年代末,临朐在全国率先推广集中信用评定,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2000年《焦点访谈》对此进行了报道。2001年7月23日,九山全镇开展集中信用评定,但老周要骑行30里路,从九山到沂山深处的小摩领等村。那时小摩岭山高沟深,只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道,有的路段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为了多留点时间为村民们办事,那天老周六点钟就出了门,连骑带推花了接近两个多小时才上了岭,进了村。村民们看到满头大汗的老周非常感动。可老周顾不上休息,撸起袖子就开始办手续,一边问着信息,一边填着表,很快就完成了,村民们递上的水也顾不上喝,办完了老周一刻也不耽误,起身就走,他说:“谢家庄村还有百十户手续,咱不能耽误大家伙!”等老周再到谢家庄,就快中午了,村民们争相邀请他去家里吃午饭,都被老周一一谢绝,他从挎包里摸出干粮和咸菜,填饱肚子又接着干。等快干完的时候,他发现村民窦胜海没有到村委办手续,一寻思就知道他又去了地里,立即收拾起挎包、骑上车子直接到地头找上了窦胜海,最终顺利完成了全部手续。 这一趟跑下来,已经下午4点。窦胜海指着天上开始密布的乌云,劝老周留宿一晚,但老周再次婉拒好意,“回去还有很多活等着我呢!”但没想到的是,再次路经小摩岭的时候,还是遇到了危险。天公不作美,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由于山高坡陡路滑,老周连人带车摔到了山沟里,车圈都摔的变了形。挨着浑身伤痛,他硬是连推带扛,冒着大雨赶回了家,当晚就发起了高烧。窦胜海后来回忆起此事,感动地说:“他为我们农户受的累,我们永远都记得!”自那以后,只要小摩岭村村民有业务,老周都抢着去,他说:“那里的路我最熟。”这个“熟”字是用多少次摔跤换来的啊! 开着“二手车”翻山越岭 老周在工作上不惜劳累和付出,但在生活上却十分简朴。2000年他买了一辆“嘉陵”,后来又换了“豪爵”,直到2012年才买上汽车,是二手的“捷达”。他说:“九山路不好走,还是摩托车得劲,二手车跑起来也瓷实,不心疼。”到今天,老周的摩托车还在家里,有事没事的老周就骑上出去转悠,而那辆“捷达”也陪伴老周跑过12万公里,见证了九山从“穷山僻壤”变成了如今的“五彩九山”。 老周对自己节俭,但对客户特别是困难户非常大方,经常自费带着米面油看望他们。九山夏庄村的郭乾友就是老周时常挂念的人。郭乾友的老伴得了心血管疾病,还不慎骨折,现在走路困难、话也说不出来。家里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其他也没啥经济来源,全靠老郭一人操持着。老周得空就提着一袋米或一袋面去看望两位老人,这样坚持了近十年。老周花在客户身上的钱都可以换辆新摩托了。但直到2004年腊月发生的一件事,才让他下了“狠心”换的“豪爵”。2004年寒冬腊月里,九山外出务工的乡亲纷纷回家过年,老周担心他们年后复工早,一心想着年前办完业务。那是腊月二十四,小年刚过,老周就要到九曲十八弯的抬头村。妻子劝他说:“天气不好,过了年再去吧。”老周把脸一横,说:“绝对不行,过了初八乡亲们就出去打工了,年前不办完耽误他们挣钱!” 就这样,老周骑上“嘉陵”摩托车沿着弯曲的山路到了抬头村,为了给村民尽快办好,他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当往回走的时候外面已经下起了雪。在黑松林的那段小道上,老周下意识踩了踩刹车,没想到摩托性能太差了,直接连人带车就摔了出去,幸亏被一棵树拦住,才没有摔下百丈山崖。老周还没顾上疼,号称“万亩黑松林”的森林里就传出了此起彼伏的狼嚎声,让人心颤胆寒,但是老周把挎包紧紧压在车座底下,就这样滑行着下了山。好人自有天助,狼群最终没有跟来。下山后他推着摩托车回到单位,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他才发现自己全身都湿透了,这是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啊! 2012年老周又换了一辆二手“捷达”,一直开到现在。十万里翻山越岭,他始终坚守九山,任劳任怨;十万里时空更迭,他甘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十万里执着追求,他选择为民服务,无怨无悔!这就是农信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大挎包精神”,激励着青年一代继续奋发向上、担当作为。 老周在自己身上能省就省,哪怕是生病住院也是如此。九山离县城将近90多里路,各方面的条件都较县城有一定差距。2018年的一个深夜,老周突发心脏病,当时只有妻子在身边,但她不会开车,情况很危急。幸亏一个客户把老周及时送到了医院,他才转危为安,此后他又做了心脏支架手术,逐渐康复。老周的妻子劝老周住院多休息几天,老周却说:“不就放了个支架吗?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吃饭照样香,干活照样有劲儿,住院一天就花大半千块钱,病房里的床我也睡不惯,还是赶快回家吧!” 不顾众人劝阻,老周提前出了院,选择回家继续康养。回家后老周很快就闲不住了,没过多久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只顾着自己家,肯定会怠慢了老百姓 老周做事公私分明,和客户打交道都是出于公心,很受大家信任。九山镇地处砂石山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结构,非常适宜板栗生长。青杨峪村立足生态资赋,深耕板栗产业,横向发展有机板栗种植,纵向发展板栗深加工和林下经济,垂向发展板栗文化生态游,带领群众种板栗、深加工、建新村、搞旅游,建成万亩全国有机农业(板栗)示范基地,年产板栗近1000万斤,成为远近闻名的板栗生产专业村,一举摘掉贫困村“帽子”,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2018年被列入省级美丽村居创建名单。老周服务青杨峪村,10多次在资金支持上快办、办好,帮助青杨峪板栗建起3座大型冷风库,新上糖炒栗子、速冻板栗仁、蜜汁板栗、栗子粉等加工生产线6条,带动村里近100名劳动力就业,年可深加工板栗50万斤以上,深加工后的板栗价格由每斤5到6元跃升到每斤50元,实现了农产品在家门口增值。赵金福回忆起和老周的第一次见面,老周当时说过的一句话让他铭记在心。赵金福说:“农商行和我们合作社就是一家人,我和老周是2009年认识相熟的。那时候我去贷款,他和我说‘我给你放了贷款,你会用我是在帮你;你要不会用我就是坑你’,我说这是真理,我到现在一直记着,从那我彻底认了老周这个朋友!” 由于老周年龄逐渐增大,又加上动过一次手术,在工作上还是受到了影响,整村授信的进度跟不上。尤其是老周的片区村庄数量多,客户存量大,贷款到期时间密集,他就把私事能暂时撇开的全撇开,白天采集信息、受理申请,晚上加班加点整理手续、归档录入,第二天再审批、放款。最终凭着这股劲头,老周按时完成了6个村庄190名客户的贷款申请,另外还新拓展客户40余户。岁月不饶人,但老周却从来不服老,从来不怕苦,把公事和私事安排妥当,平时都是先公后私。每次清收,无论集合时间多早,他总是第一个;无论多么冷,他次次不落。吕凯明是九山支行的一名青年员工,他说:“周叔像是工作狂,工作起来从不喊苦喊累,让我们这些小青年都感到汗颜。我们要学习周叔的这些精神。” 老周的家远在离九山60里路的沂水于家洞村。30年前,老周忙于工作,家庭根本照顾不上,家里大大小小都是妻子一个人忙活。每当说起这些,老周都感到惭愧。现如今,老周当上爷爷了,老伴和儿子一家在沂水老家生活,老周一个人继续扎根九山。上次回家还是孙女的5岁生日,但孙女竟然对他生分了。家人在一旁哄着孩子叫“爷爷”,老周悄悄地别过身去抹眼泪。但老周不后悔,他说:“咱干信用社,就是给老百姓服务,只顾着自己家,肯定会怠慢了老百姓!” 以前的老同事都相继退休了,老同事宋作巨劝他:“够了年龄,可以申请内退了!”老周却说:“能干还得继续干!假如有一天我说干不了了,那就是真干不动了。” 周生祥先后跑烂了3辆自行车和2辆摩托车,如今这辆捷达二手车也已悄无声息地陪伴他9年。老周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山路,记不清换过多少个挎包,却清清楚楚的记得他服务过的每一名百姓的名字。如今他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用不变的初心,用执着的热爱,深耕这“三农”大地,服务着一方百姓。(采写人员:刘海伟 谭凯强 单位:临朐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