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87)| 风风火火走“凤凰” 王超
 【字体: 】 2022年08月18日 点击:

--记利津农商银行营业部总经理  王超

  7点20分到单位准备召开晨会,安排一天的工作, 8点30分前往新合社区开展端午节送祝福活动,10点对接法院同财务拓展业务,11点回到单位审批3户贷款,14点带领客户经理走访沿街商户对接“四张清单”,15点30分回行将走访情况及获取的客户信息录入智慧营销系统,16点30分巡视营业厅查看服务营销情况,18点召开夕会总结一天营销业绩。下班后,他又跑到“王超直播室”, 19点30分开始给乡亲们自产的农产品直播带货,“吆喝”个把小时。

  这是利津农商银行营业部总经理王超2021年6月10日的活动轨迹。脚不沾地一溜烟儿,风风火火办业务,这已经成为了王超工作的常态。利津古城昔日被称为“凤凰城”,工作以来,王超就这样一直奔走在“凤凰城”,弘扬着“大挎包”精神。

  “说走就走,说干就干”

  刚参加工作,他被分配到利津县虎滩乡信用社,那是他第一次到乡镇,而且是个偏远乡镇。一个山东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入职到这样一个荒僻之地,心理难免会有些落差。可短短几天后,他的内心便被同事和当地群众亲密无间的感情所震撼。

  “呦,这个小伙子是谁啊,新来的?”一天下午下班,老员工和他去街上买东西,一路上,几乎所有人都和他们打招呼,听说是刚分来的大学生,纷纷嘘寒问暖,问他有没有不适应,有人邀请晚上去家里吃饭。当时他很诧异,这不像自己印象中银行员工的样子啊,为什么同事们和当地老百姓这么熟啊,都跟自己家的亲戚一样。

  “现在回想起来,咱们的客户就是这样的朴实、可亲,咱们就是离群众最亲、最近的银行,就像我的老会计主管当时跟我说的那样,‘咱好好的给群众服务,群众就认可咱,有啥事都好说话。’”说起这些往事,他又沉浸在回忆中。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他的精神世界逐步充实和丰富起来,后来他知道了“大挎包” 精神,这是农信人为民服务核心精神的概括和传承。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就是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事,提供优质、贴心、灵活、务实的金融服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暗下决心,要在艰苦的环境里锤炼自己。刚干综合柜员的时候,都是学习最基本的业务,其中,有一项就是练习打算盘。虽然开始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年代还要用这种老古董,但他还是坚持每天练习,慢慢地学会了用算盘记账、计算,算珠噼里啪啦作响,比计算机还快。王超笑着调侃:“果然还是这个算盘,符合我风风火火的性格。”

  从业12年,换了8个岗位,岗位几更,身份多变,但他风风火火的工作激情和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始终没变。尤其是在几个基层网点工作时,虽然远离妻儿,但无论生活和工作面临多少未知的困难,他都一往无前,每接到调动工作通知,他都毫不迟疑地挎包上任。当教师的妻子嗔怪他:“成天见不到人影,家里啥事指望不上。”可话虽如此,她还是给予了王超最大的支持。

  “回忆入行12年的点滴,担任明集支行负责人的那段日子,最让我刻骨铭心。那是我第一次担任支行负责人,独当一面倍感压力,时常茶饭不思,家人看着我犯愁还调侃‘这下不用风风火火了吧’。” 他笑道,“现在想想也没啥,但当时对我来说,业务的增长、服务的提升、员工的管理,都是着实不小的严峻考验。”

  为把工作干好,他沉下心去,带着客户经理全面走访摸排了辖区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情况。不管是种养殖大户、散户或者是打工户、个体工商户,他都真诚以待,根据客户特点和具体需求,“一对一”分类建档,将客户的融资难题全部解决。“说走就走,说干就干!”成为他一直以来工作的真实写照。

  “两难”变“双赢”

  农民贷款难,农商行营销难,这是许多地方都存在的问题,也是利津长期以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对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在普惠金融服务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明集乡是个典型农业乡镇,他在明集支行工作期间,全力推进“整村授信”,提高信贷产品的吸引力,根据当地种植大棚的特点,结合线上信贷产品,创新推出了“大棚e贷”,为大棚种植户购买种苗、肥料等农用产品提供足额信贷资金支持。

  为了让更多的群众更快享受到这一好产品,他跑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确定大棚种植户白名单,批量采集信息,通过系统全部授信,让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在线办理贷款。

  在明集乡38个村庄中,东堤三村是搞大棚种植最早、最多的村,他就把该村作为突破口。“我们村1993年就推广大棚种植,当时大棚种植比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高,但那时大棚设施简陋,主要以木棍、竹竿为支撑,遇到天灾,损失巨大甚至颗粒无收。”现任村支书张洪彬介绍说,“我组织村民到寿光参观考察,发现钢结构的现代大棚效益好,但巨额的投资让大多数村民望而却步,虽然自己带头搞了两个大棚做示范,但在全村推广却收效甚微。后来多亏了咱王行长,多亏了咱们农商行。 ”

  到明集不久,王超就主动和村支书张洪彬对接,并留下了“做事踏实、责任心强、办事利索、有胆量、有魄力”的印象,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迅疾对村民开展清单式入格活动,将所有村民的基本情况悉数登记,适时推出“大棚e贷”、经商贷和“消费e贷”等多款产品,仅一个大棚种植周期便新增授信130户、用信350余万元。

  “现在我们村有高、低温大棚125个,年产西红柿超过300万斤,加上西瓜、甜瓜,年均收入超过2000万元,全村人口385人,人均大棚纯收入2万元左右。”张洪彬介绍道。

  东堤三村的成功在四周引起轰动,其他三个村纷纷效仿,很快也都完成了整村授信。市级“利津东三红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农民收益大增。“现在很多村村民外出打工,我们几个村都回来种大棚。”说起这些,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农民富裕了,把钱存入农商行,有了资金需要,再从农商行获得资金支持,咱们的‘大挎包’精神,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为群众服好务,让老百姓不会为钱的事犯难,时刻感受到与农商银行的‘鱼水深情’。”

  2020年10月,他转任营业部总经理后,真切的感受到了城区金融环境的复杂,客户需求也不一样,他决定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结合省联社推广的社区驻点工作,他积极对接利津县新合社区,通过党建共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全力为社区提供便利服务,让社区居民深入了解农商行。随后,他在这个社区设立了服务点,带着“社区移动金融服务队”走访入户,了解每一户居民的情况,每周都过去1-2天,借助移动设备为居民办理小额存款、换卡等基础服务,让“大挎包”精神在社区内广泛传播。

  同时,他积极与县直单位、社区、村庄党组织联合开展党建共建活动,并以“一卡通用智慧社区”和客户经理驻点服务作为抓手,大力推进社区居民“四张清单”的有效对接。

  “客户来到营业厅,一方面是为了办理业务,另一方面也是在体验营业人员的金融服务”。他要求厅堂人员要学会主动询问客户,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让客户感受到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对此,他定了“每日营销小目标”工作法,提升了内勤员工的营销意识和服务意识,客户越来越满意。

  真心实意服务群众,在优质的服务中促进业务发展,就是为农信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双赢”思维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也传递给了每一名员工。

  营销服务“急先锋”

  对王超,同事们有32个字的评价:精力充沛,年轻有为,快人快语,性格豪爽,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胆大心细,刚柔并济。而他服务过的客户也都对他有个共同的印象:服务又快又好!

  每次入村开展整村授信、清单对接和驻点服务,他都是亲力亲为、第一个上。在明集乡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时,他是全行第一个带领员工进入村庄走访客户的,而且一直工作到深夜。开始时员工也有不理解的,毕竟没有哪个网点开展这项工作,他也没做过多的解释,就是要求每名员工必须参加。

  后来他回忆说:“再多的语言和解释,都不如让每个人去体验、去感受,看看我们现在这个工作好做么?对比一下,当年的农信人挎包入村,是一样的么?他们建立的鱼水情是怎么来的?”农忙时节,白天去农户家很少能找到人,就算不是农忙,村民们白天也都去城里打工,所以他就每晚带着员工,每个人一个“挎包”,里边装着移动办公设备、客户信息采集表、宣传彩页和印台,挨家挨户走访。

  串门进户,有非常热情的,也有爱答不理的,还有直接驱赶的。虽然不易,但是走一晚上,总会有收获。每晚收工的时候,同事们都很兴奋。而那些开始不欢迎的乡亲们,在他们一次次走访后,也开始同他们热情地打招呼,咨询一些金融问题。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工作中风风火火的“铁汉”,生活中也充满“柔情”,这份柔情不止是对客户、对同事,同样也对家人。

  他结婚9年,有两个孩子,老大上一年级,老二刚上幼儿园,大部分时间是当老师的妻子一人照顾两个孩子。他坦言,自己对于家庭一直感觉挺亏欠。“平时基本就是在忙工作,特别是这几年,需要进村、进社区走访的特别多,经常加班到后半夜,家里很多事都是我爱人在打理。”

  2015年,他去陈庄镇工作,离家35公里,孩子小,经常是早上孩子还没有醒就走,晚上回家孩子又睡了。有一次王超在家想要抱抱孩子,结果孩子吓的连连后退。“当时感觉心里真不是滋味啊。”现在说起这件事儿,他的眼角也还是红红的。

  现在,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他每周都争取周末抽一点时间在家里陪陪孩子,积极参与家庭生活。可即便是周末,手机也时常会响个不停,有时正在陪家人,就会被一通电话喊出去。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一谈到工作,他始终都是“急先锋”。

  现在,已经34岁的王超,依然像刚入职一样,对工作和事业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并充满激情和期待。每次和同事们交流,他都要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他常说,一代代农信人,用“铁脚板”和“大挎包”,创造了今天的成绩,装满了与群众间的深情厚谊,这是咱们的传家宝,一定要传承弘扬好!在今后的日子里,要背起新时代的“大挎包”,在服务群众的大道上继续走下去。(巴艳徽 王磊 李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