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全省农商银行:全力书写服务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字体: 】 2022年10月16日 点击:

大众日报-10.16-12-全省农商银行:全力书写服务乡村振兴时代答卷_00

  金秋送爽,从泰山山麓、黄河两岸到黄渤海之畔,正是一派丰收的好景象。亿万农民共庆好收成的同时,有这样一批离农村最近、与农民最亲的金融力量也分享着这份丰收的喜悦:他们是来自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的6.9万余名农金人。

  110家银行,4810家营业网点……农商银行是全省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资金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商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牢牢守住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坚持“123456”总体工作思路,在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从支持乡村振兴到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到助力经略海洋、推进绿色发展,不同战线上,全省农商银行加压奋进,努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当好农村金融主力军。”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副理事长、主任王继东说。十年来,全省农商银行经营规模连续攀升、综合实力大幅增强、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至9月末,全系统资产总额达到3259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6227.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599.2亿元。

党建引领践初心

改革创新增质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山东辖内农商银行改革发展在全国农信系统一直走在前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进一步筑牢“根”与“魂”中实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党员队伍战斗力的有效提升,党建优势由此转化为金融发展优势。

  筑牢党的建设“根”和“魂”。全系统先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廉政文化和农信“大挎包”优良传统等五项教育活动。坚持把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农信“大挎包”优良传统紧密结合,持续开展红色教育,出版《“大挎包”里的故事》,拍摄《信念》《123456引领高质量发展》专题片。

  业务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全系统现有党支部4053个、党员4.08万人,选树过硬党支部示范点220家、示范品牌支部30家,各级党组织与3.1万家合作单位、客户开展党建共建项目5.4万个,党组织、党员“双报到”工作联系点2403个。立足实际,创新基层党建,全省农商银行系统持续推进以支部建设“系列工程”、党建共建、党支部日常监督和党员民主监督、员工关心关爱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建“四大行动”,确保党建在落实落细中真正成为业务工作的坚强政治保证。将党的建设全面融入公司治理,聚焦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省农商银行全面落实“党建入章”,“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前置研究讨论等“三张清单”相关制度要求,推动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全省农商银行已全部实现“党建入章”,全部制定“三张清单”。

  当信仰之基进一步筑牢,改革创新也就收获了更强大的动能。近几年来,省联社统筹推进全辖银行化改革,一体推进省联社、派出机构和农商银行三级改革,在持续深化改革中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6年全省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全部顺利完成,“省联社、派出机构和农商银行”三级改革持续深化,完善党委会、股东大会(社员大会),董(理)事会和高管层议事决策执行机制,建立健全业务、风险合规、审计三道防线,将13家办事处改制为审计中心……在此过程中全省农商银行公司治理不断完善,带动“三农”服务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提升,支农支小定位更加坚定。

  高质量党建同样也成为践行社会责任的“红色引擎”。全省农商银行积极助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码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仅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强化基础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看,全系统累计对461家国家和省级疫情防控保障重点企业、1268家重点工业企业和204家科技型企业授信549亿元;累计办理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贷款3.2万户、407.9亿元;累计捐款4036万元。

扎根“三农”勤耕耘

绘就乡村美画卷

  农商银行扎根“三农”,服务“三农”,与大地最为亲近。省联社带着对于这样一种血脉基因的深深自豪,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写入章程、纳入全省农商银行“十四五”规划。十年来,全省农商银行始终保持支农支小战略定力,聚焦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城镇居民”的市场定位,持续创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模式、降低融资成本,在齐鲁大地最广袤的农村土地上,精心呵护培育一颗又一颗梦想的种子。

  驾驶摩托艇,在300多平方公里水面辗转十多个湖上村庄,为广大渔民提供金融知识宣传、客户信息采集等金融服务,这是微山农商银行金融挂职干部赵翠翠的日常工作。农活儿不好干,当好农村金融主力军同样需要深入田间地头。“只有下沉基层才能对农户融资难题有直观了解。我们在全省农商银行系统选派4435名优秀员工到乡镇、村居挂职,参与乡村经济社会事务管理,为乡村建设‘出资’‘出智’‘出力’。”王继东这样介绍。与此同时,全省农商银行积极创新特色亮点工作和服务模式,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农商银行已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样板村5482个,授信48.2万户、566.9亿元,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经验。

  “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此,全省农商银行积极落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推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20.9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85%;同时,继续加大对带动致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117.5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的60.72%。

  “支农”不辱使命,“支小支微”的责任同样牢牢扛起。依托行政村、乡镇政府驻地及城区个体工商户网格化营销建立的“个体工商户”营销清单,实施分层分类差异化营销,助力个体工商户正常生产经营;深入各类小微企业聚集区,依托对接主管部门、商会商圈关键人和园区管理方等方式建立的“小微企业”营销清单,则成为“一企一策”支持“专精特新”等小微企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截至9月末,全省农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349.3亿元,民营企业贷款余额9459.6亿元,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1644.4亿元。

  今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全省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服务跟着农民走,农民到哪里,金融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省联社创新推出“新市民创业贷”“新市民信用贷”“新市民安居贷”“新市民教育贷”等信贷产品,不断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生态场景日益丰富,客户需求就是农商银行服务方向。依托科技支撑,全省农商银行致力打造“一卡通用智慧社区”,该平台上线以来,已拓展社区4906个,导入业主信息59.4万户,累计缴费19.51万笔、19321.74万元,为业主及周边商户授信4.7万户、62.58亿元,发放贷款2.3万笔、40.11亿元。

  从上述多项探索可以看出,省联社不断强化科技赋能,目前信息科技支撑金融能力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农信系统前列。其中,2018年10月上线的银行核心业务平台日交易处理能力已达到7000万笔;先后开发上线信贷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监督、法人治理运行监测等信息系统70余个;“信e贷”“信e快贷”等线上办贷模式实现“秒批秒贷、零人工干预”,截至9月末,累计授信141.2万户、1642.7亿元,用信74.1万户、777.3亿元;手机银行已进入4.0时代,全系统电子银行客户数达2592.38万户。

奏响齐鲁“黄河大合唱”

勇当绿色金融探路者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是农商银行的使命。作为点多面广、覆盖城乡的金融机构,全省农商银行在不断加大对农村市场服务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金融服务跟着国家战略走、跟着当地发展走,尤其是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强化创新探索,为推动重大发展战略落实提供系统的金融解决方案。

  请听这曲新时代的农商银行“黄河大合唱”:截至9月末,沿黄21家农商银行各项贷款余额3019.5亿元,较年初增加224.2亿元。“我们制定了《关于深入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成立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不断加大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力度。”王继东介绍。

  说起从荒芜滩涂到生态旅游区的变化,在省黄三角农高区技术创新中心李春华看来,当中一定有农商银行的一份力量。今年5月,垦利农商银行为东营华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办理的全辖第一笔1000万元“垃圾处理收费权”质押贷款引发业内关注,得益于这场及时雨,企业顺利完成相关生活垃圾环保发电发热项目的升级改造,而这只是全省农商银行多年来投身黄河口生态建设的诸多探索之一。聚焦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沿黄地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省联社与东营市人民政府、黄三角国家农高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生态补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盐碱农业技术创新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助力黄河口国家公园和东营湿地城市建设;为“十强”产业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开展精准服务,持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滩区土地复垦的信贷支持,并着重支持黄河鲤鱼、博兴对虾、利津滩羊、平阴玫瑰等特色农产品种养殖;支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重点支持农业节水灌溉和城镇居民生活节水转型。

  将滩区搬迁百姓的“幸福梦”牢牢记在心上,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加大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项目对接服务,增加农民住房等民生类贷款投放,推动黄河流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沿黄农商银行已累计向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发放贷款1.93万户、28.4亿元。

  不仅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省农商银行还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将发展绿色金融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等纳入“十四五”规划,正在更多领域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近年来,省联社通过建立“优先、鼓励、支持、维持、限制、退出”存量贷款管控机制,明确“两增长、一提升”目标考核要求,创新推广“碳排放权质押贷”“海洋碳汇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持续推动金融活水流向绿水青山,实现绿色贷款规模、户数逐年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全省农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308.9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