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省农商银行各项贷款超2万亿元 各项存款超3万亿元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垦利农商银行:小螃蟹成为富民大产业
 【字体: 】 2025年11月07日 点击:0

  黄河之水裹挟着泥沙在垦利汇入渤海,河海交汇的独特生态孕育出了“个大体肥、肉质细嫩”的黄河口大闸蟹。如今,黄河口大闸蟹标准化养殖面积达5万亩,品牌价值达31.93亿元,连续四届蝉联“中国十大名蟹”,成为垦利区盐碱地农业崛起的超级单品。

  在这背后,垦利农商银行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从蟹苗选育到市场销售,从散户养殖到产业集群,全程护航大闸蟹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优、品质高、品牌强、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截至目前,涉农贷款余额达22.52亿元。

  解蟹农“燃眉急”破资金“卡脖子”

  “养蟹最缺的就是周转钱,3月买蟹苗、5月购饲料,往年得四处找人凑,今年垦利农商银行主动上门,30万贷款3天就到账,塘口改造的事儿一点没耽误!”永安镇养殖大户李姐在和客户经理捆扎大闸蟹时难掩激动的说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垦利人,她养蟹15年,由最初的5亩“小打小闹”扩大到如今的规模化养殖,还引进了“公母分养”技术,亩产预计能提30%。这都离不开农商银行的支持。她的经历正是垦利农商银行精准服务蟹农的缩影。

  针对大闸蟹养殖“季节性强、资金周转急”的特点,垦利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一户一策”服务模式,组建辖内36支“金融服务队”,深入全区乡镇的蟹池旁,通过“四张清单”逐户摸排需求。对扩大规模的养殖户开通绿色通道,实现“受理、审批、放款”全流程提速;对缺乏抵押物的经营主体,创新“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信用贷”等产品。累计走访对接超200户大闸蟹养殖户,发放专项贷款5700余万元。

  “养得好”到“卖得火”

  “以前养蟹靠天吃饭,现在有了资金支持,搞标准化养殖、用良种蟹苗,亩产达到200斤,亩均产值超1.5万元!”张大姐和工作人员高兴地谈到。

  张大姐养殖大闸蟹采用“稻蟹共生”模式,螃蟹的粪便能当肥料,水稻还能给螃蟹遮阴,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垦利农商银行坚持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先后与黄河口大闸蟹协会建立党建共建机制,提供1亿元集中授信支持,形成了“金融+协会+科研”的协同发展格局。在信贷资金加持下,当地与科研单位合作选育出大闸蟹优良品种,如今,垦利区大闸蟹养殖面积已达5万亩,年产值突破7亿元,“南有阳澄湖,北有黄河口”的品牌口碑响彻全国。

  小螃蟹撑起富民大产业

  每年黄河口大闸蟹开捕节都是垦利的“重头戏”,今年开捕节现场,垦利农商银行专门设置了金融服务展台,通过展板推介特色信贷产品,并安排客户经理现场为企业员工、合作蟹农解答融资疑问。

  “开捕节人流量大,农商银行的宣传正好符合我们的需求,近期我们正计划扩建冷链仓库,他们推荐的贷款产品正好能用上,当场就提交了申请。”振华农业工作人员说。

  依托开捕节的宣传契机,垦利农商银行进一步深化与振华农业的合作,不仅为其提供信贷支持,支持其搭建覆盖“养殖-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体系,还协助企业对接京东、顺丰优选等平台,开通线上销售专区。连续多年,垦利农商银行都深度参与大闸蟹开捕节活动,累计服务企业、蟹农超2000人次,让金融服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产业链条延伸到哪里,金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从黄河滩涂到消费市场,从蟹农小院到国际舞台,垦利农商银行以坚守“三农”的初心、创新服务的匠心,让金融活水真正浸润产业肌理。在这片盐碱地上,金融与产业的同频共振,正让黄河口大闸蟹这张“生态名片”,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名片”。(宋文鑫 李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