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联社:传承红色基因 扎实开展“三项教育”活动 |
【字体: 小 中 大】 2018年11月02日 点击:次 |
潍坊市联社全面发动、全员参与,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干部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深对伟大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农村信用社光辉发展历程的理解领悟,提升了作为农商行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凝聚成促进农商行转型发展的智慧和磅礴力量。 一、深入开展“挎包精神”教育,续写新时代的“传家宝” 一是选树老农金典型。市联社专门印发了开展“挎包精神”教育的通知,深入开展弘扬“挎包精神”、传承农信文化等行动。市联社、各级党委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到各行老党员、老农金员、老先进、老模范家中探望、慰问,许多青年员工踊跃参与,听农信故事,感受农信历史,深度挖掘、体验“挎包精神”。在此期间,挖掘出了具有47年党龄的全国农金系统巾帼建功模范唐芳英,曾被时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接见的78岁老农金员孙向阳,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中国人”的89岁老党员石殿俊,从事信贷工作30年零不良的刘桂英,参加过抗美援朝的93岁老兵、老党员、老前辈杜洪诰,昌潍地区(潍坊市前身)第一家农村信用社的创办人颜兰芬,92岁的革命老兵、农金楷模、原赵家信用社创办人孙学道等等。截至目前,已挖掘典型代表人物事迹38个,开展“挎包精神”宣讲活动15期,参与教育活动4600人次,拍摄专题宣传片5部。 二是收集挎包精神资料。在走访慰问的同时,收集实物、影像资料,加快展览馆建设和社志编纂,生动展现“一个物件、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收集发现,30年前,1989年的寿光农信社就为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发放了蔬菜种植贷款900元,这堪称中国设施农业的第一笔贷款,种下了农信社助力寿光蔬菜蓬勃发展的种子。青州农商银行专门成立了“农金记忆抢救小组”,打造“农金记忆抢救”平台,多渠道收集线索,确定30名“挎包精神”首批亲历者、讲述人,逐一明确寻访时间表和路线图,精细化做好“口述历史”的寻找、采访、拍摄、撰稿等工作,动员“关键人”撰写回忆性文章,广泛征集“碎片化”农金史料,及时抢救珍贵的“农金”鲜活记忆。目前,已走访75岁以上老员工、老农金员等典型代表10名,累计征集、获赠、搜集《人民日记》、奖章奖状、重要会计凭证、办公用品等史料文物200余件。对“挎包精神”的抢救式挖掘,以追忆历史、叙述故事的方式展现老一辈农信人光辉事迹的做法,使干部群众更易于接受、易于传播、易于保存,既丰富了党的组织生活,又强有力地凝聚了党心民心,这不仅是对农信发展史的再回顾,更是对“挎包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弘扬。目前,市联社已经着手建立“挎包精神展馆”,作为农信文化传承,对新入职的员工,将“挎包精神”教育作为入行第一课。 三是讲挎包故事。各行分别邀请老党员、老农金、老协理员进行授课。共邀请12名老同志讲挎包故事,组织讲座15场、参与4600人次。潍坊市联社邀请了唐芳英同志代表老党员做专题讲座,讲述老一代农信人的“挎包精神”。谈心得体会,用实际行动继续发扬老一辈农信人忠于职守、甘于平凡、以社为家、情系三农的精神,续写农商行发展新的篇章。 二、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 全市各级党委充分利用省、市联社党性教育基地和当地红色资源,结合王尽美同志诞辰120周年、潍坊建市70周年和潍县战役胜利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乡村振兴样板村等,精心确定参观主题和参观地点,分赴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潍坊建市70周年成果展、潍县战役纪念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开展革命文化教育42期,参与活动3900余人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大力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做出农商银行的贡献。 三、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美德,培育家国情怀 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结合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充分借助主题银行、红马甲等载体,以“六一”、母亲节、端午节等节日为契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全市农商银
(潍坊市联社 谭秀芹 张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