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优良传统系列报道(110)| 冲锋一线的“巾帼红” 刘秀华
 【字体: 】 2023年01月13日 点击:

  --记聊城农商银行柳园支行业务员  刘秀华

  几十年来,山东农信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大挎包”优良传统。一只大挎包、一双铁脚板、一辆老金鹿,他们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尝千辛万苦,这是“老农金”的经典画像。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承载着几代农信人的初心使命,赓续着独特的“红色基因”。

  在聊城农商银行有位职工叫刘秀华,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勇于担当、执着坚守、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挎包行动”继承和传播着这种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农二代”情系客户无私无畏

  2021年6月10日,农历五月麦熟天,聊城大地一片金黄。刘秀华驱车行走在从聊城市去东昌府区沙镇扈庄村的乡间公路上,心情格外平静。这是一条她非常熟悉的乡间公路,她记不清自己走过多少条这种乡间公路了,但哪条公路连接着哪些客户,她心里却一清二楚。

  路上刘秀华不断接到客户的电话,她不时停下车靠在路边,耐心地回话。

  “刘行长,听说你离开沙镇半年了?你咋不给俺打个招呼,让俺送送你,你帮助俺那么多年,一顿饭都没让请过,俺实在过意不去啊!”打电话的是沙镇做船舶污水处理器加工的贷户任之瑞,他给刘秀华不断表达着内心的感激之情,刘秀华说:“只要你生意好能挣钱,我就高兴。你啥时候来聊城了打个招呼,我请哥哥你吃饭。”

  2016年11月,刘秀华担任聊城农商银行沙镇支行行长,一干就是四年。四年里她冲锋一线、精心耕耘、踏实苦干,推动沙镇支行跨上了良性发展轨道,也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2020年11月,沙镇支行成为聊城市农商行系统首个存款突破20亿元的支行。一个月后,刘秀华因年龄原因转岗,辉煌的业绩,为她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留下了无限精彩。

  刘秀华今天回访的这位客户是扈庄村的养鸡大户,44岁的袁建喜。2016年6月,一场暴雨冲塌了袁建喜的简易鸡棚,让他损失惨重。不认输的袁建喜决定贷款修建现代化的高档养鸡场,并扩大养殖规模。面对袁建喜无可抵押的经济状况和并不景气的养殖行情,沙镇支行也在犹豫。2016年底,袁建喜找到刚刚上任不久的刘秀华说明自己的贷款意愿。刘秀华多次到过扈庄村,她了解到袁建喜有多年的养殖经验,为人踏实勤奋,又重信用,刘秀华决定帮助袁建喜度过难关,东山再起。办理了15万循环贷的袁建喜没有辜负刘秀华的信任和期望,四年里,袁建喜越做越稳,赚了钱按期还清了贷款,还带动周边养殖户成立了合作社,扩大了养殖规模。

  “如果不是刘姐当年帮俺,哪有俺现在的好日子?四年里,刘姐不知来过多少趟,她像亲人一样对待俺这样的农民,没有一点行长的架子,也从来没吃过俺一顿饭,拿过俺一包茶,俺从内心感激她,想送她自己养鸡场产的鸡蛋尝尝,她都不要。她的关心和支持给了俺信心和方向,说句心里话,俺真舍不得她离开沙镇!”袁建喜由衷地说。

  自1987年上班,到2020年离职,刘秀华三十多年的工作经历都在农信社。

  她还是标准的“农二代”。

  刘秀华的父亲、今年75岁的刘德成曾是一名服役18年的工程兵,工程兵经常转移“阵地”,童年的刘秀华跟着父亲在鲁南山区四处漂泊,常常居无定所,她五年的小学生活就换了三个地方。1984年父亲转业到聊城农业银行时,农信社与农业银行还没有分家。来到聊城后,刘秀华的生活才算稳定下来,她在聊城六中上了初中,直到毕业。

  刘秀华是家中的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妹妹,由于家庭人口多,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刘秀华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书,1987年10月,聊城农信社招工,她顺利通过考试被录取。当年11月,刘秀华成为东昌府区农信社的一名正式职工。和父亲一样能够在同一系统上班,刘秀华倍感自豪,也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初中刚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当时就想着能挣工资补贴家用,后来家境越来越好,心态就不一样了。就是想干好,争第一,就是想走到街上让人家都认识,能走一路打一路招呼,让人家尊重咱,尊重农信社。”刘秀华说。

  她这一干就是三十余年。

  “铁娘子”临危受命大显身手

  2011年5月,刘秀华到香江分社任职。当时,香江分社不良贷款清收压力较大,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刘秀华在接到调令后,二话没说立即走马上任。

  “说实话我也很胆怯,一点不想接这样的摊子!但既然组织选择了我,我别无选择,就一定要干好!”正是心怀这份对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刘秀华上任一个月,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对贷户的摸底调查中,由于香江辖区商户较多,而且经常到外地出差,有些贷户存在失踪、潜逃、隐匿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为前期的摸底调查造成了巨大阻力。但刘秀华始终没有气馁,她拿出“愚公移山”“蚂蚁啃骨头” 的劲头,走街串户、早出晚归,公检法、房管局等部门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为了能干好工作,她还专门考取了驾照、买了汽车,不到半年时间,就跑了两万多公里,长期的劳累也让她足足瘦了一圈。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凭着这份执着,2012年3月底,刘秀华对香江辖区8000多商户全部摸排一遍,对每组贷款成员的情况已是如数家珍,尤其是对赖账户、钉子户进行了重点掌握,并在摸底的基础上,对全部贷款进行了梳理,建立了详细台账,完善了信贷档案,为下步的清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秀华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全面挖掘客户资产信息,陪同法院执行法官走遍各家金融机构,查询相关借款人及担保人存款情况,发现存款后立即扣划。通过这种方式,共查询当事人96人,发现存款账户60余户。同时,为进一步加大对不良贷户的震慑,针对长期在外逃匿的赖账户,她及时与公安机关对接,对不良贷户实施拘留,向赖账户及家人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履行还款义务,有力震慑了一批“赖账户”和“钉子户”。

  凭着脚踏实地的行事风格和敢拼敢干的执行力,在一年左右时间里,刘秀华将一个无人敢接的“烂摊子”蜕变成“标杆行”、“模范行”,同事们都称她“铁娘子”。

  “巾帼红”扎根基层开拓创新

  2016年11月,刘秀华被委派到东昌府区沙镇任支行行长。对待清收工作,刘秀华敢做敢为相当“铁”,扎根基层推进整村授信,扩大存贷规模,刘秀华也相当“钢”!

  “沙镇一共有119个行政村,123个自然村,主要产业以大蒜种植、蔬菜大棚种植为主,养殖业发展的也不错,尤其是今年以来,养殖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每每说起沙镇的概况,刘秀华都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

  “工作是干出来的!”“我们是一家基层支行,最关键的就是执行力,而要提升执行力首先就要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来到沙镇后,刘秀华依然保持着她一贯的工作作风,她也常常对员工这样说。

  面对新工作、新任务,刘秀华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狠抓思想建设,打造过硬队伍,夯实发展根基。每当需要外出走访、拓展时,无论多忙她都坚持亲自带队走访,言传身教,让“实干出业绩”“以人为本业绩导向”的工作理念深入到每一名员工心中,转化到行动中去,体现到业绩中来。

  而对于整村授信的推进,刘秀华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

  “刘姐,我这个授信额度还能不能提高啊?”“您好,我想问下我这样操作对不对啊?”在刘秀华的手机微信上,经常有客户向她询问业务。当问这些客户都是谁时,刘秀华说,“他们啊,都是我每次带领客户经理开展整村授信工作时认识的。”

  在开展整村授信的过程中,刘秀华在实践中积极总结工作经验,提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3+3”工作法,即三个白天加三个晚上完成一个村的整村授信工作:第一个白天,上午走访对接,获得第一手的客户资料,下午便邀请村干部进行评议,获取客户联系方式;第一个晚上,将客户资料入库,打电话联系;第二个白天和晚上,继续将资料入库,针对所遇到的难题进行重点攻克,确保入库基本完成;第三个白天和晚上,上门回访。看似简单的流程,却紧凑而又实用。因为连续作战,当有些客户经理有抱怨情绪时,刘秀华便拿出自己的“3+3”工作法,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干,三天内便完成了一个村的工作,员工也对她钦佩不已。在她的带领下,沙镇支行辖区74个村庄全部完成整村授信。

  2020年,在开展的整村授信再提升活动中,刘秀华创新思路,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小规模、多频次地召开产品对接会,并采取“关键人”示范带动的模式,用好绣花功夫,提升达标并通过验收村庄59个,累计入库授信客户8355户、授信金额3.5亿元。

  参观沙镇支行办公区,总给人一种振奋感。办公区两边的墙壁上满满地挂着一个个的展板,这里记录着每一张清单的进度。“为了提升执行力,我们将所有的对接走访进度都上墙。谁走访的、情况如何、进展怎么样,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刘秀华说。

  “四张清单”对接走访进度上墙可以让员工详细地了解工作落实和推进情况,并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正是采取推进落实落细的有效措施,沙镇支行辖区农户5.6万人,已全部获取清单信息并导入系统;个体户及小微企业客户974户,已建档831户;机关事业单位14户,已全部建档。

  “回忆这三十多年,最难忘的还是在沙镇支行。当时我还有三年多就要退职了,就和领导汇报说,这辈子还没在农区支行干过,如果不去,是个遗憾。领导很支持。我就一个要求,把沙镇的整村授信搞出成效来。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都觉得是走形式、一阵风,但我坚信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咱们拿出诚意来,换来的一定是认可。”

  时间给出了答案,刘秀华带领的沙镇支行一直走在各项考核前列,各类荣誉也接踵而至。

  “最高兴的不是业绩和荣誉,是心里的踏实,觉得这辈子没白活,还算是做了点事,原来觉得没上过大学遗憾,现在也不遗憾了,尤其是自己作为新时代的‘挎包人’,能用自己的工作擦亮农商银行的品牌,感觉再累也值得。”刘秀华说。

  刘秀华这位普通的柔弱女子,她没有传奇的经历,更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冲在一线,以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农信事业的蓬勃发展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青春、热血和胆略,谱写了一首农商银行的“挎包精神曲”。

  采写人员: 韩景奇 牛晓鹏 单位:聊城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