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85)| “大挎包”精神是我的“青春密码” 陈永生
 【字体: 】 2022年08月09日 点击:

  --记兰陵农商银行三合支行客户经理 陈永生

  “永生,你现在一个月能挣多少钱?”

  “孙书记,我现在一个月能挣两万块!”

  这个对话发生在山东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孙开连到兰陵调研指导传承弘扬“大挎包”精神时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当孙书记关切地询问起收入水平时,作为优秀客户经理代表出席的陈永生自豪地向孙书记汇报。

  陈永生,山东兰陵人,中共党员,1985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会计出纳、分社主任、客户经理,现任兰陵农商银行三合支行客户经理。如今54岁的陈永生在客户经理队伍中俨然已是一匹“老马”,老当益壮的他干起工作来却一点也不输年轻人。陈永生说:“我和李金玉一样,虽然临近退休但仍有使不完的劲!”他的揽存金额4200余万元,贷款余额6300余万元,被评为“兰陵农商银行2020年度十大存款营销将士”。三十余载对“大挎包”精神的执着与坚守,赋予了这匹“老马”不老的“青春”。

  “别给‘大挎包’丢人”

  1985年,18岁的陈永生在苍山县兴明信用社开启了自己的农信生涯。

  新员工入职第一课便是接受“大挎包”精神教育,为陈永生和新员工们授课的老师不是别人,正是陈永生的大伯,时任苍山县人民银行下村营业所主任的陈汉鼎。而除了伯父、老师、领导,对于陈永生来说,陈汉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李金玉先进事迹材料的作者、“大挎包”精神的讲述人。1956年,陈汉鼎在苍山县全县银行和信用社干部职工大会上,介绍推广了李金玉“三勤四上门”的工作经验,又在1959年和1963年分别写出了李金玉的先进事迹材料和工作经验材料,1965年《大众日报》刊登了李金玉的先进事迹,随后,陈汉鼎作为李金玉的代讲员,到全省各地市和重点县开展了34场巡回报告。在大伯陈汉鼎的影响下,陈永生对“大挎包”精神可谓是耳濡目染。

  1989年,陈永生接到了一份“苦差事”,到兴明信用社新开设的分社干业务员。新分社业务单一、环境简陋,用陈永生的话说,那可是“大冷天连个憋气炉子都没有!”年轻的陈永生并不愿意去分社吃苦,于是他骑着自行车来到大伯陈汉鼎家,想通过自己与陈汉鼎的关系“走个后门”。谁成想不仅“后门”没走成,陈永生还吃了个“闭门羹”。陈汉鼎了解陈永生的来意后,当即严厉地教训起他。

  “艰苦?你现在起码还有自行车骑,当年李金玉办业务的时候,那都是一个脚印一步山路走出来的!”

  “年纪轻轻哪能拈轻怕重?年轻人就该像螺丝钉一样,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别给‘大挎包’丢人!”

  从那天开始,“大挎包”精神在陈永生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回忆起这堂结结实实的“大挎包”精神教育课,陈永生说:“我本来是想让大伯去说服我领导的,没想到我被大伯给说服了。这件事给了我一生很深的影响,这些年来我努力工作,就是为了不辜负大伯的期盼,不给‘大挎包’丢人。”

  “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工作”

  陈永生的工作时间并非朝九晚五,而是“披星戴月”。

  早上5点30分,天刚蒙蒙亮,陈永生已经出门了。距离8点30分网点开门营业还有三个小时,陈永生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贷款客户信息采集、贷前调查等工作,为将贷款第一时间发放到客户手中做好充足的准备。

  “喂,我已经出发了,你在家等着,我马上就到。”陈永生边开车边拨通了客户的电话。

  “好好好!我等着你,老陈!”接到电话的秦广清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秦广清是兰陵县芦柞镇东秦庄村人,他不仅是一位蒜农,种植了15亩大蒜,还是一名蒜商,经营着大蒜收购销售生意。在“中国大蒜之乡”兰陵,像秦广清这样的蒜农、蒜商还有很多,每年五月初的“蒜薹季”都是他们最忙碌的时间。为了锁住蒜薹的新鲜,蒜农、蒜商需要与时间赛跑,收获、称重、运输、入库,所有的步骤都需要在短短几天内完成。既要张罗收获,又要忙活收购,秦广清有些分身乏术,偏偏这个时候他还遇到了现金流问题。

  贷前调查工作在秦广清往常的出门时间之前全部完成,10万元资金也在开门营业不久后顺利到账。从开始调查到成功发放,陈永生将办贷时间缩短到了半天。陈永生说:“客户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我的客户大多是农户,农忙时节往往是他们资金需求最急切的时候,为了不误农时,我会赶在他们出门之前去开展贷前调查工作。”

  除了“起早”,陈永生还要“贪黑”。

  陈永生说:“以前线下办贷,很多资料需要手工填写,我全部是用晚上时间加班完成的。现在线上办贷,客户电话回访成了工作重点,我就利用晚饭时间打电话,睡前再梳理客户资料,白天时间全部用来发放贷款。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我的其余时间全部用于工作了,从没给自己安排过午休。而且只要客户有需要,周末我也会登门服务。这一切都是为了‘快’,为了让客户及时用上贷款。”

  “我是陈永生的铁粉”

  “大挎包”式服务,是陈永生最看重的东西。

  “咱家里那筐硬币,什么时候能换出去?”面对妻子的追问,陈永生不敢打包票。

  满满登登一筐一角硬币来自于陈永生一位在江苏经营蔬菜销售生意的客户唐守东,硬币清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唐守东在江苏走了几家银行都没能兑换成功,因此他将这筐硬币不远千里带回了兰陵,找到了陈永生。

  “这有多少钱啊?”

  “两万个一毛的。”

  “行,我直接给你两千。”

  “老陈你不点点了?”

  “不点了!”

  陈永生没有辜负客户远道而来的信任,为了方便客户又不影响自己网点的正常营业,陈永生提出用自己的钱先给客户兑换,随后再抽个空闲时间交给自己所在网点的柜员清点。这个举动让唐守东感动不已。自此,他成了陈永生的忠实客户,不仅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取出来存到陈永生所在的网点,还在陈永生调动到其他支行工作时主动“追随”,绕远路去支持陈永生的工作。唐守东说:“我是陈永生的铁粉,他到哪,我的业务就跟到哪。”

  多年如一的“大挎包”式服务,铸就了陈永生和客户之间铁一般的关系。聊起自己的客户,陈永生总是充满了自豪和信任,“你随便去打听,不管哪个客户,对我的评价绝对都是竖起大拇指。”

  王竞平是一名生猪养殖户,兰陵县向城镇宋村人,也是陈永生的“铁粉”。

  “老陈啊,我今年卖猪又收入了20多万,想着存咱农商银行里去,你上俺家来取吧!”

  “好咧老王,我这就到!”

  接到电话后,陈永生立刻驱车赶到了王竞平家中。到了才知道,除了电话里说的20万元卖猪钱,王竞平还取出了自己的40多万元积蓄,60万元现金一股脑塞给陈永生,摆摆手就说:“老陈你服务周到,咱信任你,俺把积蓄全托付给你,你直接拿去给俺存上就行了!”陈永生既惊讶又感动,“老王,咱有规定,客户经理不能经手现金。你上车,我带你去存。”

  工作36年来,陈永生始终用“大挎包”精神勉励、指引自己,除了换零钱和上门服务这些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还帮客户干“杂活”,只要在能力范围内,他从不拒绝。

  陈永生说:“‘大挎包’式的服务不仅加深了我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更使客户对我增加了信任感,每当客户接到不明电话、短信时,会第一时间向我咨询,我会为他们判断是否为电信诈骗;手里有了存款,会向我咨询怎样存款才能最安全、收益高,我会帮他们规划合理的理财方式;手头紧、有资金需求时,也会向我寻求帮助,我会为他们推荐最合适的贷款产品,解决他们的资金困难。为乡亲们服务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成了我的责任。”

  “每个村都有我的‘联络员’”

  坚实的群众基础是陈永生开展工作的底气。

  “陈经理你好,我叫秦相信,尤堡的老张说贷款就找你,我这不打电话了嘛!”兰陵县芦柞镇西秦庄村的养鸡户秦相信拨通了陈永生的电话。

  秦相信口中的老张名叫张爱国,兰陵县芦柞镇尤堡村人,经营农资生意。张爱国是陈永生的老客户,每年秋天,张爱国的农资店就会迎来生意旺季,时常遇到流动资金问题。因此,找陈永生申请贷款成了他每年的“固定节目”。秦相信并不是张爱国给陈永生介绍的第一个客户,多年的业务往来让张爱国对陈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他敢于为陈永生“背书”。每当身边有人对贷款有需求时,他总说“找老陈!”

  陈永生说:“我经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电话那头说我是某某介绍过来的,我想用贷款。这些转介绍客户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非常优质的客户。因为老客户出于对我的信任,也会把他们信任的人介绍给我。好口碑做基础,我开发了一套独特的工作模式‘驻村联络员’。”

  兰陵县有30万名在外务工人员,陈永生负责的辖区就存在很多“空心村”,青壮年大多南下务工,返乡时间不确定,开展营销工作难度很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陈永生在客户经理驻村工作制的基础上,依靠自己多年来打下的群众基础,在每个村联系了五到六名老客户,把他们发展成自己的“驻村联络员”,每当有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他就会接到“联络员”的通知,然后第一时间上门服务。

  隽培玉是兰陵县向城镇兴明后街村村民,在南方经营炒货生意多年,是陈永生潜在客户名单上的一员,但仅通过电话联系一直未能将其发展成自己的“固定客户”。后来,陈永生将自己的一名老客户,向城镇兴明后街村经营馒头房生意的田永利发展成了自己的“驻村联络员”,并通过田永利得知,每年七、八月份隽培玉都会回乡避暑。他瞅准时机、屡次登门,隽培玉如今已成为陈永生的忠实客户。

  陈永生说:“从商铺老板到街边小贩,从合作社负责人到村支书,每个村都有我的‘驻村联络员’。他们会向我介绍潜在客户的信用状况、家庭情况,对我业务开展提供了很大帮助。目前,与我存在业务往来的1800余名客户中,经老客户和“驻村联络员”转介绍的客户数量占十分之一左右。”

  “我一个人就是一个移动的信贷专柜”

  新时代下的智慧金融工具,给陈永生这匹“老马”装上了“新鞍”。

  “老陈,我贷款到期了,这疫情也回不去家,贷款还能接着用吗?”

  “能!你把手机银行打开按我说的操作。”

  电话求助的客户是殷德宝,兰陵县芦柞镇尤堡村人,在江苏某市场内经营肉食生意。2021年春节期间,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殷德宝选择留在江苏过年。临近年关,殷德宝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贷款却到期了,资金周转压力扑面而来。

  陈永生在电话里轻车熟路地指导殷德宝使用手机银行申请贷款,然后以“线上再授信”的形式为殷德宝办理了授信,30万元贷款到账只用了一通电话的时间。

  电话里的殷德宝连声道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老陈,没想到咱农商行还能这么方便,一个电话贷款就到账了,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

  陈永生的智能手机用的并不利索,在微信上为联系人设置备注这种简单的操作,他都用不来。但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智慧金融,他却把各种智能信贷工具用的得心应手。

  他一边操作着平板电脑,一边骄傲地说:“很多小青年用的都不如我熟练,现在我上哪都带着平板,我一个人、一部手机、一个平板就是一个移动的信贷专柜。”聊起线上办贷,陈永生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沂蒙云贷’在采集完客户信息的前提下,10分钟办理一笔‘快贷’,1小时办理一笔‘易贷’,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还有省联社推出的智慧信贷营销系统,我以前要用笔记本一笔一笔地记录客户的存贷款到期日,现在用手机随时可以查阅,省心、省力、直观,给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前李金玉要是有这个,那工作肯定干得更好!”

  在“大挎包”精神座谈会上,陈永生还这样向孙开连书记汇报:“当年刚参加工作时,给我讲授‘大挎包’精神的人民银行下村营业所主任陈汉鼎正是我的大伯,他把‘大挎包’精神传承给了我。三年前我也推荐自己的孩子报考了农商银行,他放弃了公务员的工作,今天我们爷俩成了同事,我们三代人都成了‘大挎包’精神的传承人。我今年54岁,还有6年的工作时间,我觉得时间很短,还没有干够,和70岁的李金玉相比,我还是个‘年轻人’。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把‘大挎包’精神传承好、弘扬好!”(陈墨 惠祥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