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76)| 绽放在孟良崮脚下的铿锵玫瑰 张海霞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2月25日 点击:次 |
张海霞,女,汉族,1975年10月出生,山东蒙阴人,1995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卡片专管员、会计、出纳、信贷专管员,现任蒙阴农商银行垛庄支行客户经理。 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她扎根农村26年,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农商事业的忠心和情怀;走街串户、翻山越岭,她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在心爱的土地上尽情挥洒着汗水。张海霞揽存余额4000余万元,贷款余额3300余万元,2017年、2020年先后被评为临沂市农村商业银行系统明星客户经理、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绽放在孟良崮脚下的铿锵玫瑰 ——记蒙阴农商银行垛庄支行客户经理 张海霞 “别宣传我了,太麻烦你们了,我做的都是小事,都是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说出来都不好意思,头上直冒汗。”这位一直拒绝“采访”,感觉受之有愧的人就是扎根农村26年,把为人民服务视为己任,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的蒙阴农商银行垛庄支行客户经理——张海霞。 脚踏实地,用实际行动弘扬“大挎包”精神 1995年,张海霞参加农信社工作,先后从事过卡片专管员、会计、出纳、信贷专管员等岗位,2010年11月成为客户经理队伍中的一员。参加工作26年来,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红色沃土,穿梭忙碌的娇小身影让她成为大山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6年来,她始终以昂扬的精气神和骄人的业绩诠释着奉献与担当,自觉践行着新时代农商“大挎包”精神。 位于孟良崮山下的垛庄镇,是远近闻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孟良崮战役就在这里打响。垛庄镇距离县城30多公里,因为要照顾家里年迈的老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张海霞每天坐最早的班车来垛庄上班,再坐最晚的班车回家,往返于县城和垛庄镇之间,在照顾亲人的同时服务着父老乡亲们。就这样,张海霞坚持了26年,直到2019年末,家里条件有所改善,母亲也到了78岁的高龄,为了更方便地照顾母亲,更便捷地服务客户,张海霞买了一辆小汽车。自从有了小汽车,张海霞服务客户的效率更高了,一会儿去给客户送零币,一会儿去给客户做贷后检查,一会儿上门教客户使用网上银行。在同事眼里,张海霞就像是一个陀螺,一个一心为客户服务停不下来的陀螺,小汽车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已行驶了6.7万公里,见证着她服务客户不停歇的脚步。 “我打心眼里喜欢这里,我舍不得离开乡亲们,他们也舍不得我走。”她没有豪言壮语,也不会慷慨陈词,却把“大挎包”精神贯穿到服务始终,宁让自己“跑断腿”也不愿让乡亲们“多走路”。2010年11月,刚走上客户经理岗位的张海霞,对于如何干好客户经理是迷茫的,但她记得老一辈农信人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为父老乡亲送服务、送资金上门的场景,她坚信沿着老一辈的“挎包路”走准没错,她便买了电动车开始日复一日的上门走访,将服务辖区内的农户走访完了,电动车也报废了,但她却对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和金融需求如数家珍,今天看看李大爷家的小卖部里零币够用吗,明天问问张大娘家孩子结婚的彩礼备齐了吗……在年复一年的默默坚守中,张海霞克服了种种困难,却在孩子出生的那年打起了退堂鼓。张海霞的姐姐因身体原因无法照顾年幼的两个孩子,照顾三个孩子的压力全落在张海霞一人身上。“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想申请调回城里上班,但最后还是留了下来”。作为母亲、作为姨母的她,放心不下年幼的三个孩子,但是作为农信人的她更放心不下服务的父老乡亲。她把垛庄父老乡亲的冷暖放在心上,父老乡亲也把她当做“亲闺女”看待。 “要不是小张出面调解,我们夫妻哪能破镜重圆。”家住垛庄镇的王阿姨,不停地向张海霞表示感谢。因为生活的压力和家庭的种种琐事,已经年过半百的王阿姨非要和老伴离婚。大吵一架后,心情极度糟糕的王阿姨第一时间想到了张海霞,便试着拨通了她的电话。“小张啊,我真是和你刘叔过不下去了,明天你陪我一起去办离婚手续吧。”突然接到王阿姨的电话,张海霞也是吃了一惊。他急忙安抚住王阿姨的情绪,随后立即赶到了王阿姨的家中。原来,刘叔喜欢在外应酬,朋友也多,很大程度上对家庭照顾不够,长期以往,两人争吵不断。张海霞了解完情况后,分别去做两个人的工作。经过张海霞苦口婆心的劝说,两人重归于好,再也没有因为这件事吵过架。后来老两口随儿女搬到城里居住,业务往来也逐渐少了。年初,张海霞在办理业务时突然接到了王阿姨的电话。“小张啊,知道你们年初存款压力大,我今天拿了点钱存你们支行,别嫌少哈。”王阿姨说。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20多年来,张海霞把对农商事业的忠心和情怀牢记于心,用双脚丈量山河土地,走千村串万户,翻千山越万岭,在她心爱的土地上尽情挥洒着汗水。 无私奉献,做好事从不求回报 兴和村是远近闻名的空心村,年轻人大多都在县城或外地打工,村里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儿童。年近80岁的马大娘,常常到网点提取“高龄补贴钱”。看到马大娘又来了,张海霞急忙跑过去把她扶到柜台前,但是,记性不好的马大娘这个月已经来了3次,存折里的钱早已经取走了。果然,得知存折里没钱后,大娘自己坐在一旁默默掉眼泪。“大娘,你别哭了,中午吃饭了吗?是不是遇到难处了,这是我的一百块钱,你先拿去用吧。”在耐心安抚后,张海霞通过多方打听,拨通了马大娘儿子的电话,又经过一番周折,最后马大娘的侄子前来接走了大娘。“信用社有个小妮真好啊,看我没有钱,给了我一百块钱,还找人把我送回来了。”马大娘回到家后,对张海霞赞不绝口,逢人就夸。一传十,十传百,这件事恰好传到了张海霞大姑的耳朵里。“听说你们信用社里有个小妮给了俺村里一个老太太一百块钱,你知道是谁吗?”面对大姑这样的问题,张海霞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去年,张海霞在梳理刚刚交接的业务时,有一户3万元的贷款引起了他的注意。通过多方求证,得知贷款户王某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里还有两名上学的孩子,经济压力很大,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但是利息归还却十分准时。张海霞通过查找贷款资料发现王某的贷款利率比较高,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凑够的利息,想到这里,她再也坐不住了,赶紧拉着支行行长前去考察情况,寻求办法为客户降低利率。 “咱可以给他降低利率,但也不能太低,总不能低于基准利率吧。”在路上,支行行长一直在嘱咐张海霞。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王某的家,刚一进家门,张海霞发现,情况远远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王某的妻子不仅患有精神疾病,还双目失明,已经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需要长期服药。妻子的医药费,孩子的学杂费,全是王某靠打零工换来的。即便条件艰苦,但他从未拖欠过一分钱利息。这份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张海霞,在得到支行行长的同意后,张海霞果断为王某申请了基准利率,同时把情况汇报给了行党委。经过她的努力,王某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行总部领导亲自前来慰问,为家里带来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为孩子购置了书包、衣服和学习用品。看到这一幕,张海霞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感谢行长、感谢行领导、感谢农商行,我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利率是行长争取的,物资是总部带来的,没有行里的支持,我自己啥也干不成”。面对身边人的赞誉,张海霞总是这样回答,在她眼里,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劳。 “只要客户有需求,咱就赶紧尽心尽力给人家办事,绝对不能吃拿卡要”。张海霞“以心换心,以情换情”,深得客户的信任。在日常的贷款管理中,从未有客户故意拖欠过一次利息。 持之以恒,用真心对待每一项工作 说起营销贷款,张海霞说,没有捷径,只有勤跑勤颠不放弃。辖区内客户朱某是商业街上的优质商户,以农副产品购销、加工饲料为主,最初他的存贷款业务均在其他银行。这样一个优质客户,张海霞多次攻关未果,客户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在其他银行的贷款利率远低于农商银行,但张海霞从未放弃。2021年4月的一天,张海霞通过走访了解到朱某要扩大经营,急需流动资金,而他的贷款增额申请未获批准。张海霞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一时间向支行行长汇报了朱某的基本情况,并表示想尽全力争取这位客户。支行行长立即表态全力支持她的工作,张海霞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连续7天,天天去朱某的门店报到,朱某知道张海霞的意图,并不热情,张海霞除了给他介绍农商银行的贷款政策包括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以及能给他提供的电子银行、资金结算等便利服务外并不多话,大部分时间帮他招待客户。张海霞的家属也从事饲料购销生意,对这一方面也算了解,有了她这个银行的“业务员”,朱某的门店生意格外好。终于,朱某对张海霞说:“我真是服了你了,我的贷款还有一年才到期,我这几天还上,从你们农商银行办理”。听到这句话,张海霞当即向客户保证一定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让客户获得资金支持。当天晚上,张海霞就加班将贷款资料整理好,第二天一早便联系行总部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该笔贷款进行了实地调查,经实地调查、抵押物价值评估等,最终给朱某审批贷款额度220万元。第三天客户来柜台办理了贷款发放手续,客户看到220万元资金顺利到账,直夸我行办贷效率快,服务好,并满意地说以后所有存贷款业务都要从农商银行办理。 “干工作就得认真。”这句话像张海霞的口头禅一样被经常挂在嘴边。辖内不良贷款客户刘某,贷款6.8万元,2008年5月12日到期后一直未收回,后因服务片区调整到张海霞辖区内,客户经营亏损欠债较多无力偿还,举家外迁,无法联系。直到2015年初病重才回家,张海霞得知这一消息便立即上门。见到借款人刘某的那一刻,张海霞傻眼了,借款人病的无法开口说话,只会眨眼,张海霞向客户说明了身份,耐心的询问:“您2007年在我行办理了一笔贷款,6.8万元,还记得吗?是的话您就眨一下眼。”客户眨眼确认了借款,但借款人家属却不认账,且借款人病重根本无力偿还。2015年11月借款人刘某因病去世,张海霞并没有放弃,便向保证人进行催收,但保证人均以借款人已死亡为由,拒绝偿还。直到2017年,张海霞通过侧面了解到保证人为了不偿还贷款,将存款存在亲朋好友名下。从业多年,她深知保证人的心结和顾虑,随即苦口婆心的向保证人分析利弊,将存款存在他人名下有风险,万一出现意外情况,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且担保的不良贷款一日不归还,征信不良记录一日不消除,不良记录不但影响自己的信用还影响孩子的前途。保证人商量后觉得张海霞说的有道理,便主动找到张海霞商量还款事宜,最终于2017年7月,全额归还欠款6.8万元及部分利息。 2013年,在位于凤凰峪的荒山上,一座樱桃采摘园拔地而起。老板王本水望着漫山的樱桃树,脸上却流露出了担忧的神色。原来,采摘园刚刚起步,资金需求量大,他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张海霞在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王本水登门拜访。沿着崎岖的山路走着,张海霞发现,原本光秃秃的山坡,在樱桃树的装饰下增添了些许生机。 张海霞一见到王本水,就对他所干的事业表示赞许:“王大哥,你这做的是好事啊,既能改善环境,又能带动乡亲们致富,我们行里有支农系列贷款,我一定为您挑选一个最合适的,您一定能挺过难关。”走投无路的王本水原本想低价出售一些樱桃苗,来缓解资金压力,甚至对是否坚持走下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于他来说,张海霞的鼓励与支持可谓是“雪中送炭”。经过综合测算,王本水成功办理惠农贷款10万元。 此后,每年初夏五月,凤凰峪漫山遍野的樱桃果红遍十里山谷,望着一支支、一串串、一簇簇的樱桃,王本水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也是在这样的季节,张海霞总会接到一个电话,“张经理,来我这里吃樱桃呀,吃完了再带一些帮我送给农商行的同事和领导,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农商银行帮助了我,只要我还在这里,樱桃随便你们吃!”王本水感激地说道。 张海霞总说自己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了自己该干的工作。为了高质量开展“整村授信”工作,她严谨认真,精耕细作,坚持入村逐户走访、登记客户信息,记录客户需求。为克服人少路远、居住分散、工作量大的困难,她白天逐村逐户深入田间地头,全面摸清辖内农户资信状况、信贷需求,建立完善档案资料,做到“一户一档”,晚上加班加点录入评级授信信息。电脑操作熟练的工作人员1分钟就能维护一户家庭的信息,而不熟练的张海霞以勤补拙,不断练习,终于在2-3分钟内能维护一户家庭的信息。 “咱笨就多干、多学,说什么也不能耽误了业务发展。”张海霞说。西孟良崮村是拥有600多户家庭,2000多口人的大村,因为搬迁导致村民信息十分混乱。但是,就是凭着这种“老黄牛”般的精神,张海霞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全村档案的梳理及授信,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截至目前,张海霞各项存款余额40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3325万元,经营类贷款户数达150户,到期贷款回收率100%,贷款利息收回率100%,辖内农户评级授信922户,授信金额2388万元,用信1168万元,各项指标均在全行前列。2017年被临沂办事处评为“临沂市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先进工作者”,2020年她被临沂审计中心评为“明星客户经理”。此外,多次被蒙阴农商银行评为十大明星客户经理等。“荣誉属于过去,放眼未来任重而道远,不能止步不前。”谈到获得的荣誉,张海霞如是说。(陈凤 文明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