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50)| 情注“三农”终不悔 王兴山
 【字体: 】 2021年11月22日 点击:

  王兴山(1952—2005),男,汉族,中共党员,1985年7月入党,山东枣庄人,1977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会计出纳、客户经理。

  在农村信用社工作的30年中,他初心不改,身背“大挎包”,装着对群众和农村金融事业的深情厚爱,累计行程40多万公里,组织存款14万笔、1亿多元,发放10万多笔、6亿多元,无一笔逾期贷款,扶持12个自然村、1万多名群众致富。2001年,他作为山亭区农村信用联社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全市农村信用社先进人物事迹巡回演讲。因工作成绩优异,先后被市、区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心系农商银行终不悔

  他走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却永远留下了他为事业、为乡村振兴、为山区农民全心全意服务的浓浓深情。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忙碌: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一叠还未填完的《农户贷款登记资料采集表》,一个黑色的挎包静静地立在桌角,一副老花镜放在一边,他安详地侧身坐在椅子上,像是想要休息一会,但却永远地睡着了……

  他就是深受山区农民爱戴的共产党员——枣庄农商银行冯卯支行(原冯卯信用社)客户经理王兴山。

  群山肃立,湖水低徊。在为王兴山送行的那天,道路两旁,乡亲们排起了长龙。

  “老王,你该歇歇了,你太累了!”

  “兴山,好人啊。没有你,俺哪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王大爷,那笔2000元贷款我已按期及时还上了,你就放心吧。”

  “王叔叔,你才53岁啊。您说过两天给我家送2000元贷款帮俺上项目的,咋就说走就走了呢”。

  喇叭阵阵,车鸣长笛,一声声像是人们深情的呼唤。

  “挎包银行”惠乡亲

  王兴山所管辖的业务片既是山区也是库区,经济比较落后,当地百姓生活水平较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王兴山,深知农民想富、盼富的急切心情。他常说:“我作为一名信贷员,不能让百姓富起来就是失职。”他每天提着大挎包,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搞调查、摸底子,现场放贷。有时候中午连饭也顾不上吃,渴了,喝口白开水;饿了,啃一口包中携带的干粮……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30年的风风雨雨里,他用脚步丈量了山区的每一寸土地,用汗水浇灌了老百姓的每一个希望,用青春拉近了老百姓与农信社的距离,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为支持农民发家致富贡献了毕生的力量。

  张庄村村民公茂善原来家境十分贫穷,孩子上学连学费都拿不起。王兴山通过调查,了解到公茂善为人实在,讲信用又能干,想养鸡就是缺少资金,难以致富,于是上门为他放贷3000元,帮他发展养鸡产业,并给他找来学习资料,请来技术老师给他指导,使公茂善当年就实现纯收入1.2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一户富起来不算富,大伙富起来才算富。王兴山通过调查了解到,独古城村有加工条编的传统,却是一家一户小作坊生产,形成不了规模,经济效益很低,而上规模却又缺乏资金。但由于当时村里拖欠信用社一笔贷款,他不能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兴山骑着自行车跑了50多趟,反复做工作,经过耐心协商,最终由该村两委成员集资共同还清了贷款。后来他在独古城村一次性放贷100多万元,第二年累计放贷300多万元,使该村条编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兴盛时全村240户家家都制作条编,编制的方筐、风筒等产品近处销往滕州、峄城,远处销到泰安、临沂等地。后来该村信用户达200户、贷款余额500多万元,到期收回率100%。很多村民拆除了低矮的旧房子,盖起了漂亮的小康楼。

  王兴山把农民的需要放在首位,面对需要帮助的农民,他无论身体状况多么差、时间多么晚,都会放下手头事务,及时赶到农民家中,帮助解决难题。2002年11月26日,独古城村村民张洪宇急需购买鱼苗,但手头缺少资金,就打电话给王兴山,让他明天送来5000元贷款。可是第二天却下起了雨夹雪,张洪宇知道王兴山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就想打电话不让他来了。可他刚拿起电话,王兴山就披着雨衣,腋下挟着挎包,冒着雨雪来到了。听说王兴山一路上摔了好多次,张洪宇感动得热泪盈眶。王兴山当场给张洪宇办理了贷款手续,解决了他燃眉之急。后来张洪宇发展了80个养鱼网箱,年收入达2万多元,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由于王兴山每次都带着挎包到村里,熟识他的人们后来都不叫他名了,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挎包银行”,见了他打招呼都说“挎包银行”又到俺村来了。由于经常磨损,王兴山每年都要换一个新的挎包,甚至一年换两个,30年来累计用了40多个挎包。

  用“五心”赢民心

  王兴山深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他认为,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农村、农民,“三农”是信用社发展和壮大的源泉。因此,他坚持用真心、诚心、细心、耐心、热心赢得储户的信任,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深入农村、农民中间,访贫问苦,嘘寒问暖,宣传新时期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政策,积极提供信息和资金,帮助解决难题,支持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做农民的贴心人和知心人。

  王兴山深知存款是放贷的基础,没有存款就难以发放贷款,支持农民发家致富。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总结出“勤听多动、勤说多劝、勤看多算、勤走多转”的16字揽存工作法。平时他经常跟村民啦呱聊天,了解信息,听说谁家有钱,饭也顾不上吃就上门动员存款,不论是金额大小,他都一样的热情。2004年夏季的一天,王兴山到一家超市动员存款。由于全是一角、一元硬币和零散的纸币,王兴山用了五个多小时,才把1266.6元的零残币整理清点完毕。

  为了组织更多的存款,王兴山每天都骑着那辆破旧的大金鹿自行车,带着挎包,行程60多里路,围着村子、街道、农户转,顶风雨,冒酷暑,走东家,串西院。哪个村的经济情况有了变化,哪个农户种植什么、养殖什么、经营什么,甚至喂了几头猪、几只羊,他都非常清楚。“五心”工作法,拉进了与储户间的距离,每年都能帮他超额完成储蓄任务。

  他30年如一日,带着“挎包银行”的深情厚爱,累计行程40多万公里,经手组织存款14万笔、1亿多元,经手放贷10万多笔、6亿多元,没有一笔逾期贷款;扶持12个自然村10000多名群众致富。

  铁面无私只为公

  在外人看来,信贷员是个“肥差”,但王兴山认为,信用社的资金都来自农村、农民,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贷款损失,也就等于损失了农民的“血汗钱”。他非常珍惜手中的权力,恪尽职守,坚持原则,始终做到金钱面前不失志、人情面前不动摇,对符合政策和原则的贷款都积极办理,对不符合政策和原则的,一概拒绝,不怕得罪人,坚决杜绝出现违规贷款。

  多年来,他没进过一家大酒店,却踏进过千千万万个农户小院,没收过一分钱的礼,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仍住着三间石头瓦房,唯一的财富就是那厚厚的一大摞荣誉证书及破损的挎包。

  王兴山视国家利益至上,从不发放亲情贷款。他的岳父、妻子的哥哥、妹妹,都找过他贷款,因为不符合条件,老王一个都没办。女儿王玉芹2001年结婚后,因丈夫会驾驶技术,商量着买辆车搞运输。因手头一点钱没有,就想让父亲贷几万元款。当时王兴山就说了,你家在桑村,跨区域贷款政策不允许,而且买车风险大,不能贷给你。“别人都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子女过上好日子,他倒好,不但不帮还阻挡俺。为这事,我生了他半年多的气。”王玉芹回忆起这段往事说。现在她明白了,她父亲是怕国家受损失,不能拿公家的钱去冒险,也终于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多年来,王兴山支持帮助许多户农民发家致富。有些群众十分感激,就以各种方式予以回报,却都被王兴山一一婉言谢绝了。2003年冯卯村民赵曰昂想建恒温库,王兴山跑前跑后,先后帮他贷款80多万元。春节的时候,为表示谢意,赵曰昂趁王兴山不在家,送去了两箱苹果。可是第二天一大早,王兴山就驮着那两箱苹果给赵曰昂送回来了。王兴山说:“我是一名党员,权力只能用在人民身上,不能为个人谋取利益。我要永葆共产党员的纯洁性,绝不玷污党员的光辉形象。”

  王兴山在清收贷款上也是铁面无私。村民盖某原贷款1万元用于养鱼,到期还了7000元本金,还有3000元本金未还。当天晚上王兴山找到盖某,盖某答应说第二天就还。第二天,盖某却拿着烟酒到王兴山家,说因暂时没钱缓缓再还,随手把东西放在桌上。王兴山就深入浅出地给他讲诚信无价的道理,并提着东西一直把盖某送到家,当天下午盖某就把贷款还上了。

  鞠躬尽瘁公仆心

  王兴山小时候家里很穷,一生勤劳淳朴的父母对他最大要求,就是要为老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事。他深深记住了这句话。为此,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把有限的生命最大限度奉献给了农民。正是因为高强度、超负荷、连轴转的工作,加上饮食无规律,他患上了颈椎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经常腿脚麻木,走路一瘸一拐,家里、办公室里挂满了药瓶,每天靠三次吃药支撑身体,还要定期打针,有时一路骑自行车到农户家中坐下就站不起来了。但他从未说过一句怨言。

  有一次王兴山到别庄村收息时,由于当月到期户多,时间紧,他顾不上喝一口水,自备的干粮也没来得及吃。由于疲劳过度,致使病情加重,昏倒在了贷户郑昌亮家中。他的忘我工作精神打动了贷户,感染了贷户。王兴山去世当月的到期贷款58.5万元,没有催收,贷户就纷纷自觉到信用社归还。村民张印业说:“王兴山为俺办了那么多好事,凭良心咱也不能坑他。”

  2001年2月,他到济南做了第二次颈椎手术,医生要求他手术后至少要休息100天。王兴山从住院手术到出院,只休息了两个半月,就带着护脖套上了班。同事们都劝他休息几天再来上班,而他说:“信用社就是我的家,这点病算什么,在这里有我的工作,有同志们陪伴,还能及时了解一些储户、贷户的信息,心里舒坦着呢。”由于身体状况实在太差,2001年底他申请了内退,可是冯卯镇的农民离不开他,在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要求下,信用社又重新聘任他担任客户经理,从此他工作更加努力了。谈起王兴山,凡与他共事的人都说他心地善良,胸怀坦荡,谋事不谋人,和他在一起工作,安心、放心。

  信贷管理系统上线后,要求对每个农户贷款数据资料进行详实登记,表中涉及20多项内容,工作繁琐、量大。王兴山管辖的农户有1200多户。那段时间,他白天忙于跑储蓄放贷收息,晚上加班填写信息表。有的同事劝他找别人帮忙填写,而他却说:“别人对贷户情况不熟悉,填错了影响信息准确率,还是我自己来填吧。”最终王兴山累倒在了工作第一线上。

  王兴山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王玉利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接过了父亲的挎包,把青春和汗水倾注在他热爱这片乡土上。(崔洪光 巩宪良 田震 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