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56)| 四十年初心不改 过知命奋斗依然 王丽华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2月02日 点击:次 |
王丽华,女,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12月出生,1985年7月入党,山东临邑人,197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先后从事会计、内勤主管、财务会计辅导员、内审员、营销中心主任等岗位,于2014年退休。 干事为责,恪尽职守,王丽华始终以“大挎包”精神为指引,挨家挨户登门宣传,耐心向农民讲解业务,热心为农,用坚定的信念走出了农信人平凡而可歌的步伐。工作期间,王丽华年均组织存款5000万元,营销贷款3000万元,先后3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内勤主管,6次被评为市县级优秀储蓄员,10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1987年当选为临邑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四十年初心不改 过知命奋斗依然 1978年12月,遵从县劳动局对知青的安排,王丽华踏进了农信社的大门,从此便怀揣着对农信事业的赤诚之心,以社为家,开始了她兢兢业业四十余年的挎包生涯。 因为工作出色,她先后3次被评为市级优秀内勤主管,6次被评为市县级优秀储蓄员,10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还曾在1987年当选为临邑县第十一届人大代表。40多年来,她曾在三个基层信用社工作过,换了许多岗位,可她始坚守初心使命,在服务“三农”事业中创先进、做表率。她的挎包,装满了与“三农”深深的情谊和对农信执着的情怀。 艰苦岁月,实干兴社 1980年,那时的农信社只分内勤和外勤,内勤统称会计员、出纳员;外勤则有一个外勤主任和两名信贷人员。她回忆说:“那时候农民生活比较贫困,社员中很少有人存款,可工作还得开展啊,我和同事们就靠勤跑腿、多动嘴,走村入户了解情况。”那时候,她负责的片区内有6个村子、582户人家。她每天背着挎包走村串户,走到哪里就把信用社存款的好处宣传到哪里,想方设法联系群众,让信用社的服务深入人心。 村里的老支书回忆说:“谁家养了几头猪、谁家种了几棵树、谁家种了几亩地,她比我都清楚。只要一听到谁家要卖猪仔,她一准儿就放下手里的活儿跑去帮忙,乡亲们看她这么上心,卖了猪仔的钱都往信用社存。” 王丽华回忆道:“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去赶集,每次我都是第一个到集上,帮这家支支篷子,帮那家抬抬东西。帮完忙,我们也都不闲着,继续宣传信贷政策,有时候还会帮着乡亲们喊两嗓子叫卖叫卖。”这份热情,赢得了大家的信赖。散了集,卖了东西、赚了钱的乡亲们,不管是几百元,还是几十元、几元,都会到信用社找她把钱存上。 农忙的时候,她总是天不亮就下村,帮着村民收割小麦、收玉米、拾棉花,然后再帮他们排队卖出,把现金收回来,直接存到信用社。她白天在村里跑,晚上才有时间整理账簿。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她把一天的凭证手工记入明细账,再按科目合计起来,最后扎平总账,时常熬到凌晨一两点钟。 那时候,还是有许多村民喜欢将卖粮食的钱放在家里,不存在信用社,认为钱只有放在家里看着,心里才踏实。于是麦收的时候,她天不亮就赶到各家去动员,但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可她没有放弃,还是不停地挨家挨户跑。一次遇到了正在地里割麦子的王大哥和王大嫂,她二话没说,拿起镰刀就跟着一起下了地。烈阳当头,她弯着腰割麦子、捆麦子,口渴了就喝口凉水,衣服被汗水浸湿又晒干,皮肤也被晒得火辣辣得疼。就这样,她还不忘和王大哥两口子聊天,告诉他们钱存到信用社既能避免发霉、被盗的风险,又能涨利息,而且保证存取自由、信息保密。 麦子割完了,王大嫂拉着她的手说:“小王同志,说实话,俺本是想把着钱放在家里,可听你这么一说,还是你想得周到。你帮俺们忙活了一上午,这么累,连饭都没吃俺一口,俺和你大哥打心眼里感激你,俺们一定把卖粮钱存到你们信用社。钱存你们那儿,比放家里还踏实。” 还有一次,她和同事们去韩家村宣传存贷款业务。突然乌云密布,眼看着就要下大雨,她们几个抓紧往回走。正遇到村民老郑也往村头跑,边跑边向她喊:“俺家小羊仔跑了。”听完,她赶紧让一个同事带着账本去老乡家避雨,便和另一个同事跑去帮老郑找羊。雨越下越大,她们找了好久,终于在村头截住了小羊,赶回了老郑家里。看着她和同事浑身都湿透了,老郑感激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几个月,老郑把他卖羊的钱全存到了信用社,后来他又在农信社办了贷款。家里养的羊越来越多,他也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为老乡提供更好的服务,帮着老乡们过上好日子,是她一直坚守的信念。凭着真情换真心,老乡们都信任她,愿意找她办业务,把钱存到信用社。 急人所急,古道热肠 同事们都说,她是个细心的人。2005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年迈的张阿姨带着8张定期存单前来取款。因为她与张阿姨十分熟悉,便问取钱干什么用。阿姨说是用来买药,可她接过来一算,8张定期存单加起来足足有56000元,而且都还未到期,便忍不住追问:“阿姨啊,买啥药需要花这么多钱?”但张阿姨眼神总是闪躲,支支吾吾不肯说。她立刻感觉情况不正常,就借机给张阿姨的女儿打了一个电话。等家人到达后,大家才查明张阿姨遇到了诈骗团伙,偷偷把存单拿出来取钱。在和张阿姨的家人商量后,她立刻报了案。张阿姨明白了自己被骗的真相后,对她千恩万谢:“多亏有你,真是太谢谢啦!那5万多块钱可是家里全部的积蓄,万一被骗走了,那我家里的天就塌了。” 同事们都说,她是个爱管闲事的人。坚持为客户服务,并不只是为了拉存款、放贷款,更因她天生的“热心肠”。在城关信用社,同事们都知道她自掏腰包请人坐车的事。 有一天中午,一个衣衫破旧的中年男人走进营业厅,开口便说:“终于到了,好渴啊!”她赶紧走过去,耐心的询问他需要办理什么业务,经过沟通才发现他走错了单位。可已经到了中午,要去办事的部门已经下班了,她就让那个男人坐在营业厅等一会,顺便和他聊了起来。 他告诉王丽华,自己从早上七点就出发了,走了很久,路上带的水也喝完了。问他为什么不坐车,他说:“坐车需要七块钱呢,够吃一顿饭了。”听完后她心里很不是滋味,赶紧拿出自己带的午饭递给他说:“正好我有个同事临时有事请假回家了,这份饭你吃了吧!”男人连忙推辞说:“我不吃,我不饿。”可细心的王丽华看出了他的顾虑,便说:“不用花钱,你只管吃,不然就浪费了。”他这才接过饭盒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男人临走时,王丽华将他的杯子装满水,连同兜里仅有的30元钱一起塞给了他说:“你办完事后,坐车回去吧,进趟城不容易,剩下的钱给孩子买点吃的。”男人听后,激动地一个劲儿道谢。 同事们都说,她是个闲不住的人。那时,她虽然在内勤工作,但每天忙完后,都会跟着外勤一起挨家挨户宣传贷款。1996年的一个春天,走访过程中她了解到城关镇老孙准备养殖奶牛,可建牛棚的资金超出了预算,购买奶牛的钱又没着落,这让老孙焦虑得寝食难安。她便动员外勤的同事上门考察,最终通过3万元贷款成功帮老孙建起了牛棚、购买了奶牛及饲料。为了帮老孙把事业做好做大,她还把养殖奶牛多年的妹夫找来,从奶牛的挑选,到饲养、防病,再到牛奶的销售,对老孙进行了详细的指导。从那以后,她在宣传存贷款业务的时候,又增加了一项内容:帮着老孙宣传喝牛奶的好处。第二年,老孙便用销售牛奶的收入还清了贷款,还将剩余的钱全部存到了信用社。 她把自己的热心,渗透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每一个和她接触过的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得到。细心、爱管闲事、闲不住,都因为她有一副“热心肠”。 发挥余热,再背挎包 作为家中的女儿、妻子和母亲,她舍小家顾大家,干工作有一股子韧劲,常年早出晚归,却疏忽了对家人的照顾。父母生病住院,她都没能长久陪在身边。为了工作,她白天走村串户,晚上才能去医院照顾病床上的父母。 2000年左右,各乡镇每年需要收取两次提留款。每到这个时候,她和同事们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后,简单吃点东西,就背起挎包和麻袋,下村去帮镇里收取农民的提留款。一年麦收、秋收两季,她们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有一天忙完回家后,她看到桌子上写得歪七扭八的字条:“妈妈,饭在锅里,我和弟弟已经吃完睡觉了。”那一刻,她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如今,王丽华已经退休6年了,但还是不断有旧识的村民来找她,咨询业务、拉拉家常,甚至找她帮忙给孩子介绍对象。她笑着说:“年轻时,片区里村民谁家有婚丧嫁娶,我一般都去,就这样和大伙都处成了朋友,直到现在老乡家里有什么困难还是来找我,而且一家几代人的钱都联系我,要存到农商银行,这种深厚的情谊,就是靠着咱们的‘大挎包’精神结下的。” 退休后的王丽华,仍用自己的方式为农信奋斗着。她在县城经营了一家宾馆,谁曾想,这家宾馆居然成了信用社新员工的“孵化基地”。前几年信用社招录了不少外地员工,刚刚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他们人生地不熟。她就主动邀请他们免费到自己经营的宾馆来住,长期在她宾馆里住的就有10来个人。只要新员工们到县城参加会议、培训、考试,也都会到她的宾馆里住下。这里便成为了他们的家。而她对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他们准备了崭新的被褥,每天早上天不亮就为他们准备好早餐。谁的衣服脏了、开线了、扣子掉了,不用说,她就给缝补好了。 后来,这些员工有的回到原籍工作,有的在临邑结婚安家,却都怀念着那段时光,对王丽华充满感激,都说:“王姨对我们很是照顾。她对待工作的热情和待人的真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至今,她仍清晰地记得,哪个小伙子骑着她的自行车去上班摔了一跤,哪个小姑娘不吃韭菜馅的饺子…… 其实,不仅是对青年员工,在农信工作的几十年来,她早已成了单位的知心大姐。即便是现在,有许多同事遇到了难题,还是习惯找她倾诉。有的是因为工作压力大,还有的是因为家庭纠纷,有时电话那头哇哇大哭,她就在电话这头耐心劝说。好多次,她都撇下家里的事,赶过去现场开导对方,用实际行动架起一座座与同事之间的“连心桥”。“现在退休了,空闲时间多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帮助行里的同事们。我就是咱们农商银行的生活热线,大家碰到难处愿意找我,就是信任我,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她欣慰地说,“现在工作压力大,我得尽量多做点事情,帮他们减少些烦恼,认认真真背好咱们的‘大挎包’”。 如今,“大挎包” 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在像许许多多像她一样的农信人的激励下,新一代青年农商银行人接过了挎包,继续服务“三农”,传承了她一生挚爱的事业。 年轻时,她靠着“大挎包”精神,与老百姓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她用细腻而真诚的方式,将“大挎包” 精神不断延续和传递。(王志莹 孙传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