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41)| 丹心有感昭日月 终生无悔天地宽 孙学道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20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孙学道,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0月生,1949年入党,山东寿光人,1964年参加农信工作。他的一生充满传奇,19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落下终身残疾。1956年,因身体原因孙学道主动放弃部队待遇申请复原,结束了9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家乡北冯村。回村后,孙学道担任村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得到全村群众的广泛拥护。1964年,从事信用社工作,躬耕农村金融16年,带领村民建设家乡共同致富。他将解放军战士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每天都背着挎包走村入户组织存款,带领群众致富,帮扶困难群众,村民中一度曾有“遇困难,找孙学道”的说法。 丹心有感昭日月 终生无悔天地宽 他,十九岁参加革命,为建立新中国,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拼杀,身上留下多处伤疤;他,二十三岁跨过鸭绿江,为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落下终身残疾;他,二十八岁因伤复员,躬耕农村金融16年,带领村民建设家乡共同致富。他就是现年92岁的革命老兵、农金楷模、原寿光赵家信用社创办人之一孙学道。提起孙学道老人,当地老百姓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因为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历史传奇…… 怀揣梦想参军,英勇杀敌屡立战功 老兵是社会的财富,老兵是活着的历史。因为他们的存在,后人才会更加痛恨战争的残酷,才会更加珍爱社会和平。“当年我亲手抓过不少俘虏呢。”作为一位革命老战士,回忆起当年的烽火岁月,年逾九旬的孙学道老人双目炯炯有神,神情慷慨激昂。1947年,怀着保卫家乡的理想,年仅19岁的孙学道与同村几名青年应征入伍,成为寿光弥西大队的一名新兵,担任通讯员,进入新兵连以后,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孙学道很快就成为那批新兵里的佼佼者。随后,孙学道转入寿光独立营任文书,先后参加寿光王高、田柳、稻田、昌潍解放战役……参加大小战斗十几次,三次荣立三等功,四次被授予荣誉勋章。 那时候的战斗是频繁而残酷的,基本上每天都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正面冲突。“最难忘的是刚参加革命那会儿,因为战斗经验不足,装备十分有限,每次战斗只发八到十颗子弹,我们三人一组开展游击战,记得一次攻打田柳一个村,战斗打响后,开始比较顺利,杀伤了几个敌人,可不久后敌军大量增援,反扑火力迅猛,我们子弹很快打完了,最绝望的是由于地形不熟,我被逼进一条死胡同。”强烈的求生欲望让孙学道瞬间跃起,翻墙而出,“翻墙的时候腋下被刮蹭掉一大块皮肉。”他忍着剧痛跑出了村子,为躲避敌人围堵,一头扎进了村头的芦苇荡,在芦苇荡里一泡就近半个月,饿了就以野草野果充饥,晚上蚊子满天飞,被叮的浑身是包。“直到现在,蚊子叮我,我都没有知觉,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活着。”后来,大部队到了寿北一带,孙学道才与他们再次会合。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战士的信仰从未动摇过。“每天都有战友在身边倒下牺牲,我们除了对敌人的仇恨,没有一丝恐惧,时刻准备着为国捐躯。”昌潍战役,是一场攻坚战,当时攻打潍县,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已接近城墙。因为敌军地堡群火力猛烈,我军受阻于城墙外,通过开展连续爆破,城墙被炸开一个突破口。国民党守军调兵遣将,以猛烈的炮火封锁突破口,经过一番殊死搏战,最终我方扼守住突破口。“战斗十分惨烈,城门口全是尸体,白浪河被鲜血染成了红色,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身负重伤不放弃,抗美援朝再立新功 从军生涯中,孙学道多次受伤,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抗美援朝战场。解放战争结束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部队组建空军,小学没有毕业的他,通过刻苦自学和组织选拔推荐,并通过三次考试顺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深造,原定于学习三年毕业,由于朝鲜战争爆发,根据周总理指示,一年就毕业,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由于学习期间学的均为老式战机,为熟悉苏联提供的米格15战斗机操作,孙学道被派往苏联深造半年,为了更快掌握战斗机操作技能,他还自学了俄语,时隔60多年,至今他还能用一口流利的俄语给我们讲述在苏联学习时的场景,学成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六师十六团第三飞行大队军械主任,跟随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 相比国内战役,抗美援朝战役更艰苦、更危险。美军惨无人道地使用了细菌弹,导致孙学道肠道感染,肠子开始病变坏死,并引发多个器官衰竭,由于空军人才短缺,在战斗中作用突出,他向组织表示:“人生自古谁无死,作为一名军人,绝不半途而废,死也要战死沙场。”他坚持战斗直至昏迷......被抢救回国后,孙学道在沈阳做手术割了三尺肠子,并辗转汉口、重庆等多地治疗,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全身瘫痪,被鉴定为六级伤残军人。在医院,孙学道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经过卫生部多次派专家治疗,最终捡回了一条性命,身体慢慢恢复。 从战火中走出,在农村金融沃土传承红色精神 1956年,因身体原因,孙学道主动放弃部队待遇申请复原,结束了9年的军旅生涯,回到了家乡北冯村。回村后,孙学道担任村支部书记,他带领群众兴修水利、改造农田,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得到全村群众的广泛拥护。1964年,赵家筹备成立信用社,在镇党委推荐下,他成为赵家信用社主任。“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6年,比当兵时间还长。”信用社刚成立时,总共就两个人,为了发展业务,孙学道和另一个同事每天都背着挎包走村入户开展动员。他认为工作没有好方法,就是多跑、真心为群众服务,每天他都要把服务的村庄跑一遍。“当时主要任务是动员存款,打听到谁家要卖树,我就早早去等着帮忙砍树,等老乡卖了钱就把钱存入信用社,回去后我就再给他买上树苗送到家;卖猪、卖羊也是这样,我早早的去老乡家里等着,有贷款的先要求还贷款,没有贷款的就动员把钱存入信用社,并帮着买上猪仔、羊仔送到家。傍晚到社里报上账,第二天早上接着出发,有时报账不及时或者赶上雨雪天气,就把单据、钱、章放到自家被窝里,搂着过夜。” 1972年,镇党委又安排孙学道驻点帮扶经济困难村脱贫。他发扬解放军战士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心一意扑在帮扶脱贫工作上,村民中一度曾有“遇困难,找孙学道”的说法。有一次,某村一位妇女突然晕倒,情况相当紧急,急需治疗,但因为家庭贫困,费用无着落。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他丈夫找到孙学道,孙学道特事特办,在核实借款人及担保人的真实情况后,当天就给他发放了贷款,并迅速将农妇送到县医院救治,由于抢救及时,农妇很快脱离了生命危险。 当时,清收欠款也是一项困难工作。“记得有个姓郭的欠款户是军烈属,有还款能力,借款票据很齐全,收款时,当地信用社主任、村支书,就连镇上文书都去了,认账但就是不还,最后把我叫去了。”孙学道回忆。“我儿子为了新中国命都没了,我借国家点钱吃饭,怎么了?”客户老郭很激动的说,孙学道也没有说什么,拿出了自己参军时获得的荣誉勋章、残疾证往桌子上一摆,耐心地和客户说:“我和你儿子一样也是革命军人,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现在还是重度残疾,我觉得国家已经优待我们了,现在国家这么困难,如果都像你这样欠国家钱不还,怎么建设新中国,你儿子牺牲有什么意义!”经孙学道一番劝说,老郭认识到自己错误,当场缴纳了欠款。 “在战争年代,我带头参军;在新时代,我更要带头进步,将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孙学道时常拿这句话来教育自己的子孙。和平来之不易,生活在当前的人,应当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学会知足与感恩。(王希强 赵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