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51)| 黄河边洒下农金情 靳贤民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24日 点击:次 |
靳贤民,男,中共党员,1949年出生,山东平阴人,1976年担任平阴县信用社信贷员,1990年加入平阴信用社,他管理的13个行政村,无次序的散落在绵延30华里的黄河岸边,人口3500余户,12000多人。 工作期间,他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练好业务基本功,帮助群众致富,守卫信用社资产,公私分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了农村金融事业,生动诠释了“大挎包精神”。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县级优秀共产党员、金融先进工作者。荣获县财贸系统、县总工会“十佳”文明服务个人、“爱岗敬业十大杰出职工”,全县“十大人民好公仆”、济南市“十佳客户经理”荣誉称号20余项。县财委党委作出《在全县金融系统内开展向靳贤民学习的决定》,事迹被《济南日报》《齐鲁工商报》等多家报纸、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录入县总工会《道德建设中的平阴职工》一书。2001年,被济南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黄河边洒下农金情 沿黄河30华里的片区,他骑着大轮车,天天在村里穿梭,早出晚归,平均两天跑一个遍,挎包就在肩上背着,包带儿三四个月就得磨破一回。车链子转了太多圈,不到两年就得更换一回,这一转,就是三十多年。 他叫靳贤民,曾是平阴信用社的一名普通信贷员,多少年来,他把农村金融服务播撒在绵延30华里的黄河岸边,从“小靳”变成了“老靳”,他始终践行着“大挎包”精神,让乡亲们感受着深深的农金情。 “磨好金刚钻,才能干好瓷器活” 一把铁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工作中,老靳练就了一手打算盘的硬本领,又快又准,是社里数一数二的算盘高手。那些年都是手工记账,每张账页他都记录得工工整整,然后装订得整整齐齐。 对每项具体的工作,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他常说:“磨好金刚钻,才能干好瓷器活,只有业务好了,才能帮客户服务好!” 写着“029 农户口粮、生活、治病贷款”、“0201 农户种植粮棉油贷款”,后面紧跟着利率、日期、天数×基数、百元利息等等,这个本子是他手工登记的一个十九页的《存贷款利率表》。被他装进了挎包里,时不时拿出来翻阅,就是为了许多工作能第一时间想起来,不耽误群众的时间。 “谁家有钱,谁家有需求,咱心中要有底!”为了更好、更精准地服务群众,他广建信息网,动员各村的信贷员和亲朋好友担任“信息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他把13个村的村民、产业、收入等情况都摸了个底儿,并建了一本明细账。那个时候还不兴电脑,本子上手写的字密密麻麻,几乎每一页都用两个颜色的笔勾过。 这个本子,成了他工作的法宝,也被他装进了挎包里,经常拿着这个本到村里去找人,遇到不熟悉的道儿再问问村里的乡亲,然后再不断把问到的内容补充记上。就这样,他的那个本子越来越旧,也越来越厚。 当时的村子里,有春天卖鸡仔、秋天入村收钱的习惯,有时到村里走访,村里的小孩常常会好奇的问他:“爷爷,你是不是收鸡仔钱的呀?”多年的走访,他把握了客户作息规律。“趁着饭时好找人,半晌不乏锁大门”。每年到11月份,他也总能提前完成全年任务,然后12月份就开始走访群众和客户,帮着干点农活、拉拉家常,为第二年储备客户。 参加信用站工作当年,他的存款余额就超过1万元,是平阴镇50多个村中唯一的先进站。后来,经办的储蓄余额达220万元,在全县农业信贷员当中独占鳌头。 扎实的服务,让他成为员工心中的“明星”,他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县级金融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得县财贸系统、县总工会“十佳文明服务个人”、“爱岗敬业十大杰出职工”,平阴县“劳动模范”,全县“十大人民好公仆”、济南市“十佳客户经理”等荣誉称号30项。县财委党委作出《在全县金融系统内开展向靳贤民学习的决定》,他的事迹被《济南日报》、《齐鲁工商报》等多家报纸以及县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录入县总工会《道德建设中的平阴职工》一书。2001年,他被济南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在2004年出版的社志《攀登者之路》中,有这样一段话,客观的总结了这位老农金的闪光品质。“号召全体信贷人员广泛深入开展向靳贤民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他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视信合事业高于一切的精神;学习他敬业爱岗、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学习他心系黄河边,洒下农金情,两袖清风、勤政为民的‘信合人’精神;学习他永不自满,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开拓进取精神。” “为了乡亲们,这些都不算啥 ” 有一次,他流动服务来到山头村,照常和乡亲们拉起了呱,闲聊中得知,邻村有个农户刚卖了两头牛,收了3000多块钱,因嫌县城远就没去存钱。这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可他没有管这些,立即蹬上自行车赶到农户家中。说话间,雨越下越大,院里开始积水,他二话没说,拿起铁锹就挖沟排水,干了半个多小时,积水排完了,他的身上也湿透了。老乡转身回屋把钱拿了出来交到他手上,激动地说:“就冲你帮咱乡亲们干活儿的这股劲头儿,钱存信用社我心里也踏实。” 后寨村有户人家,女儿在东北,经常往家给老两口汇款,可老人感觉自己年龄大,腿脚不灵便,钱存起来后花着不方便,就从来没有存过钱。每次到这家中陪老人家聊天,都帮着扫扫院子、挑挑水。老人先拿了200元存上,他说不管老人用不用钱,他都会常来。就这样,他一连去了六天,老人忽然说有急事用钱,他立即办了取款手续,把200元钱和6天的利息放到老人手里。老人感动了,打消了疑虑,将多年积攒的6000元钱全部存上。以后,他仍然坚持连续登门为老人服务,并承担了帮老人到邮局领汇款的任务。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猪肉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开始养猪。为了抓好这类业务,每到农户卖猪时,他就主动上门帮着卖猪户逮猪。即便是在农村,这活儿也没人愿意干,又脏又臭又累,还需要有一膀子力气。可为了帮乡亲们服务到家,他全然不顾这些,只要谁家需要帮忙逮猪,他撸起袖子就下手干。 那几年,市场上牛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粗略计算,每头奶牛每年至少挣千把元,乡亲们养牛的积极性高涨,成为了农村的新储源。山头村老柳经营奶牛养殖场收入丰厚,他多次上门动员,老柳也只是象征性地存了1000块钱。赶上一年夏天,得知老柳养的奶牛不吃东西、牛奶产量下降后,他急忙到县兽医站请来专家,及时上门给奶牛诊治,避免了3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为此,老柳感激不已,把10万元积蓄和儿子复员后的2万元安置费全都存上了,还成为了义务宣传员。 一次,下盆村一位储户来提款,留下存单写了纸条。下午他奔波完回到家,看到纸条知道客户急用款,可家里又没有现金,便接着又骑上自行车到,赶到20里外的信用社取了款给储户送去。半路上,天气突变,风雨交加,道路泥泞难行,他就扛起车子,一步一步挪到了储户家。看到他满身泥水地赶来,储户先是惊讶,然后忙说:“老靳啊,下这么大雨,我以为你就不来了,没想到.......你可真是咱自家的好兄弟啊!” 多年的热情服务,让他与农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有事情也都愿意找他。每天早晨出门前,他总是嘱咐爱人把群众办理的业务情况记录下来,绝不让乡亲们跑第二趟。乡亲们知道他白天外出,就习惯在每天晚饭时上他家里存取款。为了不耽搁乡亲们的时间,只要他们一来,不管手头忙着啥,他总是先办手续,他的晚饭经常是热了凉、凉了热,有时一顿晚饭要吃好几次。 老靳把乡亲们放在心窝里,一到秋天,大轮车上就别上镢头、绑上镰刀,路过村边地头,看到谁家收粮食,他就主动上去帮忙,交谈间了解各种信息。那些年,老靳为群众挖过排水沟扫过院子、担过水,还到猪圈逮过猪。他说:“为了乡亲们,这些都不算啥。” “就想帮着群众把钱袋子鼓起来” 市场行情变化起伏,为了让信贷资金发挥最大成效,老靳时刻关注国家金融政策,平时细心收集农业经济信息。工作中,他坚持既提供信贷资金,又提供信息服务,他深入观察分析市场,为群众出主意,想点子,找销路,帮助他们致富。为了帮助上盆王村大棚种植户种好西瓜,他自掏腰包,订了五套《农业科技知识》,送给大棚种植户,帮助他们用科学的种植技术管理大棚。 上盆王村靠近黄河,有1000多亩土地,因没有水利设施,每逢遇到旱情,粮食产量低而且不稳,严重影响了乡亲们的生活。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主动到村里和村干部一起研究修建水利设施。就这样,由村民集资和贷款相结合,在黄河岸边建起了大型扬水站,使全村的1000多亩地普浇一遍,随后粮食年年高产稳产。那几年,他先后为沿黄13个村庄提供贷款达6000余万元,帮助村级组织兴建水利设施,保障了粮食丰产。 1970年迁移新村时,刘官庄村原村落约有300亩土地没有得到开发。担任信贷员以后,他经常到该村研究开发老村落计划,1990年,先后通过10万元贷款,帮助该村开发利用老村落,改造成平整的良田,使全村每年增加农业收入30多万元。因成绩优异,他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受到了政府的表彰,并被选举为平阴县十二届人大代表。 刘官村地处大洼,盛产小麦。村民李昌亮原有一处小磨坊,规模太小。后来随着小麦产量增加,原有规模已远远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他经过分析,发现面粉厂项目投资短、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便和李昌亮商量,帮他贷款9万元,建起了厂房和仓库二层楼,又陪他跑市场、引技术,购置先进大型面粉加工设备,一举建成了当地规模较大的私营面粉厂,发展成为日产面粉7万斤,固定资产100万元的全县规模最大的面粉厂,李昌亮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 县园艺厂原苹果技术员崔大姐,下岗后以收销苹果作为收入来源,勉强维持生活费用,没有能力支付两个孩子高昂的学习费用。得知情况后,他第一时间赶来,经过多方考察,为崔大姐发放了贷款,在县城好地段办起了全县首家林果技术服务站,年收入几万元,圆了崔大姐两个孩子的研究生梦。 村里小靳下岗在家,上有老、下有小,妻子生病卧床,自己空有一手好技术无处施展,一度对生活悲观失望,为帮小靳重新鼓起干劲儿,他主动上门为其贷款1.5万元,购买了电焊机、电气焊等工具,制作和维修各种农具。因为小靳为人厚道、技术好,四面八方的客户都来订货,生意干得很红火,一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通过信贷支持,多年来他帮助13名下岗职工干起了新的事业,走上了富裕之路。 “公家的钱一分不丢,别人的钱一分不拿” 老靳心很细,为了钱款账本的安全,他用铜锁把自己的大挎包锁上。后来还是不放心,市场上出了军马甲,他就自费买了多兜的马甲,穿上马甲,再穿上外套,把挎包严严实实的裹了起来。“ 不显眼,钱财就更安全了。人在,钱就在,国家财产就丢不了。”他笑着说:“ 这下‘挎包银行’外面还多了层马甲银行,更保险了。 ” 下盆王村贷户周某受伤住进医院,贷款又将到期,每次打手机,对方都以住院不能动为理由回绝。为了收回这笔贷款,他带上礼品上医院看望周某,照顾周某,周某的家人感动了,主动回家取了钱,最后全部归还了贷款。 他对每笔贷款都能严格管理,确保应收尽收。收贷款忙到晚上11点是常有的事儿;为了找贷户,他也经常凌晨就蹲在贷户家门口等人。凭着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他及时收回到期贷款,每年放出贷款累计3000多万元,从没有逾期一笔,贷款收回率年年100%。 “公家的钱一分不丢,别人的钱一分不拿。”在他心里,把原则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经手的每笔业务都按原则办事,合规合法。那些年,在他的服务下,许多农户致富了,一些私营企业也发展壮大了,好多人为了表达感谢,以种种方式回报,可都被他谢绝了。 一天早晨,爱人扫地发现桌子下有一张50元的钞票,他立即核对库存没有短款,便和爱人共同回忆昨夜来的储户,并逐一询问,找到了丢钱储户。当把50元钱还了回去,储户感慨的拉着他的手说:“ 这年月,像你这样的实在人真不多啊!” “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牵挂的人” “认真,忘我,舍小家为大家”,是老靳儿子对他的评价。由于负责的片区大,他每天回家都很晚,到家后还得整理每天的账本,决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 那些年,他常年外出服务,作息无规律,很少按时吃晚饭,渐渐身体出了问题,得了胃病。大夫开了病假条,领导和同事们都劝他休息,可他心里挂着黄河边的村村户户,就带着止痛药继续奔波。2000年11月,因为工作劳累,他晕倒在办公室里,同志们把他送进了县医院。可他住了四天,就提前出了院,回到了岗位上。 那几年,他连遭不幸,兄弟、母亲因病相继去世,爱人又突患脑血栓,住进了医院不省人事,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爱人,想到她平常付出那么多的牺牲,终于,这个“铁人”眼圈红了,为了不让孩子们看到,他总是偷偷把脸扭在一边,抹掉眼泪。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也牵挂着自己的客户,只得白天工作服务,晚上赶到医院照料爱人。后来,爱人落下了脑血栓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他就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妻子。他说:“做到这一切,都是为了牵挂的人。” 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情怀,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回首33年,靳贤民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农村金融事业,奉献给了群众,践行了“大挎包”精神,播撒了深厚的农金情。(高红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