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43)| 让群众把咱当自己人 李清志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20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清志,男,中共党员,1940年7月出生,山东兰陵人,1964年6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信用社会计、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1996年3月退休,现为开发区支行农金员。 30多年来,李清志扎根基层、敢想敢干,为农民脱贫致富和信用社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农信人的“大挎包”精神。曾获系统内省、市、县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在全省农村金融工作会议上作报告,1986年出席县人代会,1987年出席县党代会。 让群众把咱当自己人 “多年的基层工作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要咱心里装着群众,真心为大家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乡亲们就会把咱当做自己人、贴心人。咱们干工作,就是要让群众把咱当自己人。”这是李清志经常说的话,也是他的工作原则和目标。32年在岗位上的坚守,25年退休后的日子,他始终坚持着这条原则,为这个目标奋斗着。 带头致富不知苦 1964年刚参加工作时,李清志任贾庄信用社会计,当时信用社只有他和主任二人,却要服务两个管理区的14个大队、72个小队,共21600多人。为把工作干好,他按照李金玉“三勤四上门”的标准,身背挎包,装着存单、放款借据和日记本,走村串户了解情况,以村为单位,将了解到的信息都记在日记本上。 为了更好开展业务,他积极与村干部交谈,帮助食品站发放猪合格证、代发猪款,帮助政府民政部门发送军烈属补助款。他还带着推子、镰刀和粪机子,割草送到生产队喂牛,拾粪为生产队积肥,利用闲余时间给老人和孩子理发,干的多了,与群众的关系便密切了,业务逐步开展了起来。 邓王山前村生产队长、共产党员付宗和,家中共有10口人,生病需要住院治疗,却拿不出钱。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主动来到付宗和家里,为其发放贷款,主动到管理区帮助解决救济款,又从自己38元工资中拿出20元和20斤粮票,还献了血帮他治病。病好后,他又帮其贷款购买牛羊创收。就这样,付宗和三年内还清了贷款,渐渐有了存款,孩子中有三个当了兵保家卫国。每次提到这些事儿,付宗和总是激动地说:“我们一家人这辈子忘不了李主任的恩情!” 西柞官庄村由于水源足、土质好、地势高,那里种植的葡萄产量高、品质好、销路广。有几户农民找他贷款种植葡萄,他考察后和村干部商议,要帮助农民扩大种植、形成规模、增加效益。他积极到管理区和乡里汇报情况,争取领导的支持,通过贷款帮两个村的200多户村民种植葡萄500多亩,并帮助聘请了技术员,联系外地客户,让一粒粒葡萄成为了帮助村民致富的“金豆豆”。 贾庄乡北部是山区,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为增加村民们的收入,他认为需要整山治岭造粮田,并把想法向管理区作了汇报,再次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大家有的贷款买车、有的贷款买驴、有的贷款买钻眼机,通过信贷支持采石业发展,形成产业链,农民挣钱也多了。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排车一拉10元到家,2元交队,2元零花。” 他在工作中了解到,全辖14个村庄有480户会编织席子、斗笠、长筐等物品,他便主动联系村编织户,发放贷款帮他们购买原料。当地芦苇、柳条不够,他就协助大家到外地购买,等出的产品多了,他就带头组织起来向费县、平邑和蒙阴县去卖,同时联系外地客户来购买。就这样,当地的编织业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 辖内的太平庄村多年来严重缺水,影响了村民们正常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农作物产量低,乡亲们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由于缺水,有时甚至遇到火灾都无法及时扑救,村里先后有8户农民家中失火,烧死了7人。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他找到当地省人大代表陈茂英,与村干部一起,撰写了题目为《困难、困难真困难,山区缺水实在难》的报告,向省人大和省水利厅递交申请扶贫资金,省人大和省水利厅立即到该村考察了解缺水情况,随后给该村打了一眼机井,帮乡亲们安上自来水,能灌溉的粮田达到了280亩。为了感谢李清志,乡亲们委托大队人员给他送了些礼品,被他当场拒绝。他说:“收啥礼,都抵不过乡亲们说一声好。” 干事创业不怕难 1964年,贾庄信用社成立之初,办公室是借了管理区的两间茅草房,“当时只有23岁,白天好一些,晚上一个人住确实害怕。办公条件更困难,桌椅板凳和床都没有,都是他和主任从家里带去,晚上点着煤油灯办公,到了炎热的夏天,蚊子多,身上被咬的红点一个一个的,鼻孔都被熏的黑黑的。”回忆起那段日子,李清志忍不住感慨。当时,他也动过要退缩的念头,可每次内心出现矛盾的时候,他总会想起李金玉的那只“大挎包”,然后告诉自己,这点困难算什么,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更加坚定了干好信用社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1985年1月,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小岭,负责信用社筹建工作,当时条件非常困难,吃、住和办公都没有房屋。小岭乡是从两镇一乡划出去的由48个大队组成的一个新乡,就连乡政府也困难,办公都是借了小岭水闸的房子。当时同事们调侃说:“上有天、下有地,麻雀有个屋檐底,而信用社连个屋檐底都没有。” “当时确实难,怎么办?再难也得干!毛主席不是也说过,在困难的时候,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吗。”他说道,“小岭粮所有个所长叫苗兴信,我和他还算熟,就求他帮助解决困难,结果人家把三间伙房让了出来,给我们当办公室用。”搬进去后怕不安全,他就借了一个猎枪,又找铁匠打了4个标枪,晚上4人值班。 由于工作千头万绪、非常忙,加上长期值班,他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最长的时候达半年之久,那次回家,还是因为女儿病故。每当他想到信用社的安全保卫工作,想到信用社的基建未完成,作为信用社负责人,他告诉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当好排头兵、带好一班人,许多次时隔好久的回家,他都是连夜返回单位。 尽管办公条件简陋、环境差,但在他的带领下,全社员工认真学习、弘扬“大挎包”精神,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经常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全县排名第一,他也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并在大会上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就是《当好排头兵,带好一班人》。 为民服务不嫌累 1996年,奋斗了半辈子的李清志退休了,孩子们为让他享享清福,在县城给他买了一套房子,但是被他坚决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要感恩农商行,为农商银行的改革发展再贡献余热。“扎根村里不进城,再为群众干金融”,他又在开发区支行干起了农金员工作。他说从县城到贾庄信用社有18里,住在城里服务乡亲们不方便。 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专业合作社以各种名义搞起了变相存款、贷款,搞非法金融业务。贾庄信用社服务区内有6家个人开立的专业合作社,为了获得群众的信任,他们先后都想高薪聘请李清志帮忙,其中有一家更是提出了每月发给其工资5000元,每天只需在营业场所喝水看报、进进出出就行,主要任务是宣传“这个合作社是国务院的下属单位,是农业部筹办的机构,属于合法集资”,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人脉和信誉,便于开展业务,说到底就是“当托”。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堂堂正正的信合人,面对这些诱惑,他首先想到的是维护农商银行的利益,他立场坚定,多次严辞拒绝,坚决“不当托!”他说:“我们农信人的挎包里啥都装,就是不装一句谎!” 为了维护金融秩序,减少老百姓经济损失,他主动当起了普惠金融义务宣传员,通过大量的“跑路”案例,劝告群众“天上不会掉馅饼”“吃亏的人往往都是想贪图便宜的人”,让大家不因贪图高利息和小便宜而上当受骗,有钱存到正规银行。 同时,他还针对近年来部分不法商户专门骗取老年人钱财的行为,及时予以揭穿,防止群众上当受骗,使许多老年人避免了损失,也减少了家庭矛盾,许多老人事后都非常感激他。他说:“乡亲们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不容易,绝不能被非法集资的人和非法金融机构骗去!” 退休后25年的时间里,经县联社批准,他帮助单位夜间值班5年,从事信用站辅导员6年,当农金员14年。期间,他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累计发放贷款和介绍贷款300多户、金额1100余万元;截止目前,协理存款余额达1860余万元。 “只要身体允许,自己就会撸起袖子加油干、心向农信永不变,继续为农商银行的发展发光发热、贡献力量!”如今的李清志,仍旧背着他的“大挎包”,奋战在农村金融战线上。(王发明 吴付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