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30)| 寻根“大挎包”精神 李恩荣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6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恩荣,女,山东宁阳人,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0月出生,1963年4月参加工作,1973年6月入党,曾任宁阳县农村信用联社城南信用社副主任。她扶贫助农,解决村民温饱问题;她扶持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她无私奉献,时刻彰显党员本色;她爱岗敬业,在担当中负重前行;她廉洁简朴,守住自律底线,她对服务“三农”坚守本源的勇敢担当,是对老百姓义无反顾的耐心扶持,是对农信事业真心实意的爱,先后荣获“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省级‘三八’红旗手”“省级金融红旗手”“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金融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寻根“大挎包”精神 有这么一种精神,贯穿农信事业发展的整个历史,为农信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信人,走进千家万户,为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贡献金融力量,它就是“大挎包”精神。怀着对前辈的敬仰之情,宁阳农商银行青年员工走进退休职工李恩荣的家里,开启“大挎包”精神的寻根之旅。 在干净整洁、井井有条的家中,80岁高龄的李恩荣神采奕奕,回忆起当年工作时的情景,她思路清晰,句句铿锵有力,如数家珍般讲起从前的工作经历。 回忆岁月,荣誉源于一家一户 回想起在农信工作岗位上奋斗的29年,李恩荣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些闪光的脚印、无私的付出与辛勤的工作,为她赢得了尊重,更使她坚信自己没有虚度年华。 “这些荣誉都是在为一家一户服务中得来的。”李恩荣面对着摆满桌子的荣誉证书感慨道。60年代,她和“大挎包”精神的开创者——李金玉一同到济南对“大挎包”精神进行宣讲报告,至今对李金玉朴素的打扮和感人的事迹依然历历在目。从那时起,李恩荣便向“大挎包”精神看齐,“人家能干,我就能干。”在回忆起李金玉时,她如是说道。在实际工作中,李恩荣也是这么做的,作为城南信用社信贷员,一辆自行车、一个大挎包是她每天工作的必需品,对她所管理的八个村庄,她能详细的说出每家每户家庭情况怎么样,从事什么行业,有哪些经济来源。李恩荣常说,“我们信用社要帮助老百姓致富,老百姓有钱了,我们才有存款。”谈起当年的工作经历时,80岁的她眼神坚定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光荣的岁月。 扶贫助农,解决村民温饱问题 作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她清晰记得,在对村庄摸底的过程中,她得知张行村一户村民因为身体残疾,每年的收入非常有限,温饱成了问题。经过多次调查,她了解到这位村民,在村中口碑很好,为人善良、踏实肯干,并且早年有养牛的经历,便贷款给他买了牛。同时,为解决他生活中的困难,李恩荣还自掏腰包给他买米买面,邀请镇里的技术员到他家里对牛的饲养进行指导。经过一年的时间,这位村民通过卖牛挣了500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不仅还清了贷款,实现了脱贫,还有了自己的储蓄,并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后来这位村民成了当地有名的养牛大户,几十年后提起此事,仍然感激李恩荣当年对他的扶持,经常上门看望自己的恩人。 还有一年,庄稼收成不好,李恩荣到村里了解情况,在村里骑车路过时,一名贫困户拦住了她,向她诉苦家里的麦子急需肥料,但是没有化肥票。李恩荣详细询问了原因,原来是村里新分配了田地,新开垦的田地缺肥严重,影响了小麦生长。李恩荣经过多方打听和联系,终于找到了化肥厂的厂长,向他详细描述了村里的情况,为村里争取到了化肥票。经过施肥,第二年村里的麦子获得了大丰收,李恩荣亲自到村里帮助这名贫困户收粮、交粮。当谈起这段经历时,李恩荣难掩心中的喜悦和自豪,站起来模仿当时交粮时的场景,“200多斤的筐子,我自己就能搬起来”。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她结合当地实际,从思想上帮助、从技术上指导、从资金上支持,扶贫扶优572户,使她负责的业务片成为全县第一个无贫困村、无贫困户的片区。 产业扶持,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李恩荣管理的辖区有两大产业:一是黄瓜种子培育,二是建筑用砖制造。由于当时农场的技术员是外地人,与当地老百姓沟通少,黄瓜种子的培育只局限于农场内部,李恩荣了解到情况后,找到当时农场技术员进行沟通,协调将黄瓜种子培育延伸到全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这与该技术员的想法不谋而和,于是,李恩荣发挥她人熟地熟的优势,技术员发挥技术优势,发放了10万元的专项贷款,建设了几十亩的培育基地,将黄瓜种子培育工作推广到了全村,带动了全村乃至全镇的经济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黄瓜种子购销中心。 建筑用砖制造是李恩荣辖区张行村的主要产业,大部分村民都在砖厂打工,但当时制造的砖大量闲置,砖厂的工资迟迟发不下来,影响了砖厂的效益和村民的收入,造成砖厂贷款风险增加和村民存款大规模下降。李恩荣得到消息后,与砖厂的厂长深入分析,认为无法掌握老百姓用砖需求是造成产品闲置的主要原因,自此之后李恩荣便主动当起了砖厂的“情报员”“销售员”,对辖内老百姓谁家要娶媳妇、盖房子,逐户上门了解情况,不仅帮助村民买到了质优价廉的砖,更解决的砖厂的销售难题。如今厂长成为当地著名的企业家,提起李恩荣来,仍然是感激不尽。 无私奉献,时刻彰显党员本色 “只要党用得到,我还要献出我的一切。”提到党的百年历史,这位80岁的老人仍然牢记着入党誓词,对身为一个党员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在退休生活中,她带领几个老姐妹唱红歌,宣传党的政策,引导群众拥护党的领导。李恩荣说,“党员要有奉献精神”,因此她以高度的责任心,彰显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期间,她管理着十几个信用站,她每天都会入村与他们进行交流,说的最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作为信用站,掌握着村里的经济命脉,村民对信用社的信任来源于对党的信任。在此影响下,各个信用站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有效带动了业务发展。 李恩荣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发挥到极致,工作中每当发放了各种奖励,她从不跟家人透露,她认为这些奖励,不属于她个人,而是来源于辖内信用站的共同努力。她根据信用站的规模,全部分配到每个人手中,自己不留一分钱。对于一些落后的信用站,她主动关心扶持,领着信用站人员一起走村入户,帮助其在百姓中树立良好形象。在内勤工作期间,她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把单位的事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事情,直到今日还经常梦到内勤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时常梦到当天的账务结清了没有、保险库的钥匙收纳了没有。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了业务无差错、贷款无不良、民意无差评。 爱岗敬业,在担当中负重前行 “信用社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入职以来,李恩荣总是早出晚归的多,陪伴家庭的少;加班加点的多,请假休息的少;勤勤恳恳工作、脚踏实地做人,不计得失、敢于奉献,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一位农信人对岗位的热爱与担当。她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孩子在校读书中午很难吃上热乎饭,有时就睡在大门口,丈夫多次抱怨,她总是耐心解释:“我能有这份工作,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我必须努力工作。”时间久了,她终于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和支持。对所管理的业务片,她经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走村串户、登门服务,了解片区每一户情况,谁家子女上学、老人有病、缺少肥料等,她都腾出精力,积极帮助解决问题,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农信社的真情服务。急客户所急、忧客户所忧、解客户所难,折射出的是农信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由于过度劳累,她身患肾炎、脊椎炎等疾病,需要常年吃药,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总是把药装在口袋,却因为工作忙常常忘了吃药,致使病情加重,两眼肿得睁不开、两腿肿得不打弯,甚至行走困难。领导和同事劝说让她休息,她却怎么也不肯,仍带病继续工作。后来在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因病重而晕倒,甚至车骑到别人拉的地排车上都浑然不知,被路人送到医院,经诊断有严重的妇科病,贫血严重到已经低至需住院手术治疗。经医院治疗后,刚能下床,她又执意出院返回工作岗位。“工作先放放吧,把身体养好再说”丈夫的苦口婆心,换来的是她的毅然坚持。她说都是客户和同事,一个也不能耽搁。“妈,你出了这么严重的事故,怎么都不说一声!”过了很久孩子才知道李恩荣出事故的事情,原来是为了不耽误孩子工作学习,她再三叮嘱丈夫不要告诉孩子,要让孩子多为国家服务、多做贡献。 现如今年迈的李恩荣腰腿不好,疼的实在受不了就自己一个人去做理疗,丈夫也已在医院住院一个月之久,他们老两口,为了不耽误孩子工作,总是报喜不报忧,因为她深知工作繁忙,需要孩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付出,更需要家人一如既往地支持与鼓励。 廉洁简朴,守住自律底线 李恩荣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庭,她继承了祖辈勤劳、简朴、待人友善、顾全大局的优良传统,她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思想上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坚持做到不吃请、不收礼,清正廉洁。她所管理的片区,在信用社的贷款帮助下,一些企业老板、农村干部经营好了,一些贷户也都在她的扶持下脱贫致富了,为表达感激之情,他们总想送点礼表示谢意,还有些农户要求贷款,为了好说话,以“礼”相见。但无论什么礼,都被她婉言谢绝了。有些亲友劝说,“你帮别人贷款发财,收一点谢礼算得了什么?”她的回答掷地有声:“我这样不吃不拿,自己三餐吃的香、夜里睡的稳,收贷时候腰板硬。上了人家饭桌,收了人家礼物,就让别人牵着走,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原则,给国家造成损失。”多年来,当地人都知道李恩荣这种脾气,送礼的人也就少了。她被群众称为“一心为群众办实事,不谋私利的好干部”。 她深知,信用社是大家的,功劳的取得是大家伙共同劳动的成果,廉洁办社需要大家的努力。她关心职工生活,经常告诫员工“经济上一定要清白,要遵纪守法。贪不义之财,不光毁了自己,还要害苦父母妻小,连累四亲六眷。”在她的教育和带动下,全体职工廉洁勤业、爱社如家、努力工作,服务质量和信贷资产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传承家风,农信精神“永不退休” 李恩荣认为“俭以养德”,简朴、勤奋、进取、自律的作风,对家庭、对子女都有好处,因此她对子女管教严格,但不失慈爱,对子孙疼爱但不溺爱。在她的影响下,女儿王燕也追随者母亲的脚步,怀揣着儿时的梦想与农信社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教育孩子要上进靠自己,做事讲原则、做人讲规矩,把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总结给孩子听,不仅教会了各种业务,还让其明白了底线意识:作为一个农信人,只有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服务,坚守底线,坚持原则,拒绝违规违法,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人退休了,可心没有退休”,通过在信用社工作的女儿了解到信用社有存贷款任务,她知道女儿是现金柜员,没有时间外拓营销,李恩荣就想办法拉存款,每年都能为单位营销十几万元的存款。就这样,母女俩为农信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虽默默无闻却又无比耀眼,这是对服务“三农”、坚守本源的勇敢担当,是对老百姓义无反顾的耐心扶持,是对农信事业真心实意的爱,是对“大挎包”精神最好的诠释!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熠熠生辉的证书,李恩荣在工作岗位上用行动展示了“大挎包”精神深刻的内涵。“大挎包”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农商银行后辈们,用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去服务“三农”、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城镇社区家庭,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王震 张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