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33)| 扎根“三农”40年 李兆俊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7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兆俊,男,汉族,1938年3月生,1961年7月入党,泰安市岱岳区人,1958年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1998年5月退休,先后担任信用社会计、乡镇信用社主任。四十年如一日,他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勇于奉献,主动探索基层工作方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率先垂范、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广大农信员工及客户群体中有口皆碑。多次被评为区(县)级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岱岳区人大代表,获得中国农业银行从事农村金融工作三十年,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做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扎根“三农”40年 李兆俊,男,生于1938年,1958年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退休,先后担任信用社会计、乡镇信用社主任。多次被评为区(县)级单位先进个人、区委区政府优秀共产党员、区人大代表,获得中国农业银行从事农村金融工作三十年、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事业做出贡献奖等荣誉。 一个挎包,就是一个流动的营业所 “我是1958年7月到信用社工作的,当时所在的信用社存款和股金月余额不足百元。当年,人民银行营业所分配给我们的存款任务是2000元,压力相当大。”说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李兆俊就好像历历在目。 李兆俊把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作为最主要的办公场所,挎包就是办公桌。通过努力,当年,李兆俊个人揽存达到2200元,超额完成所在信用社全年存款任务。 “那个时候,动员存款实在太难了,大家都没钱。走村入户能有自行车那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李兆俊说。 要想干好工作,就必须下功夫。李兆俊背挎包走村串户,村里碾盘磨盘、农户家的小矮桌凳就是办公桌,现场办理存取款;挎包里的存款单、借据、周转金、公章、个人名章、算盘、印台是标配。 一个挎包,就是一个流动的营业所。挎包里不仅装着存贷款,还装着军烈属的补助款、困难户的救济款。从1962年到1973年,李兆俊带领信用社职工将全镇所有的补助款、救济款挨家挨户送到军烈属、困难户的手中,整整12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对于身体行动不方便的军烈属、困难户等,李兆俊主动帮他们购买供应粮,送退休金上门;主动帮不识字的老人读子女来信,回复书信,邮寄书信。他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村民信赖,客户群逐步稳定。 学榜样克难题 1966年,李兆俊把存款政策、原则、好处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进行宣传,春节期间还印制了给全镇人民的一封慰问信,一揽子的举措促进存款不断攀升。因为工作突出,李兆俊应邀在全镇财贸系统大会上作经验介绍,还参加了人民银行泰安地区中心支行召开的座谈会。 1978年,信用社资金紧张,存款下降,当时全国正学习李金玉背着大挎包翻山越岭、不辞劳苦为山区百姓做好金融服务的“挎包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兆俊主动出击,亲自带领员工走村入户宣传动员,两天时间吸收存款7笔共计4000多元,而且全是定期存款。此举,解放了员工思想,消除了员工畏难发愁情绪,也破除了当时群众大多把现金埋藏的习惯。 1991年至1992年,是大规模清收陈欠贷款阶段,满庄镇所辖一村庄全村有900多户、4300多人,有借据800多张,大多是村里原生产队的队分贷款,额度从十元到八、九十元不等,多数村民不认账,相互攀比,持观望态度。 李兆俊亲自上阵和片区业务员一起在村里呆了半个多月,给村民做解释工作,对村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在村委、镇政府的配合下,收回贷款500多笔,金额3万余元。 初战告捷,李兆俊带领大家再接再厉,又用了10天时间收回了附近两个村的300多笔贷款,共计4万余元。单位专门发简报对此进行表扬。在年终各项工作总结评比中,其所在单位被区农行评为先进单位。 “四要一保”聚合力 1993年初,李兆俊到马庄信用社担任主任。马庄镇处在三县区交界处,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各项工作处于落后状态。1992年末,马庄信用社存款余额只有927万元。面对不利局面,他上任后,深入乡村了解情况,积极协调争取镇政府支持,动员全体干部职工想思路、找办法,集思广益,通过不懈努力,存款实现连年递增。 工作中,他注重研究产业政策,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支持石膏矿建设,带动了当地石膏粉、石膏板的生产与外销,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全镇实现矿产资源税零的突破,农信社的效益也得到提高。 他还狠抓职工政治思想教育,提出“四要一保”工作要求:一要学知识。文化知识、业务知识、法律知识、社会知识都要学;二要苦练业务技能。打算盘既快又准,点钱既快又准还能识别真假钞;三要做贡献。为服务农村做贡献;四要守纪律。必须严格遵守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一保是保证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那个时间,马庄信用社半个月召开一次职工会,一个月召开一次代办员会议,认真学习信用社的各项规章制度,半年进行一次考试,对前两名进行奖励。在联社组织的业务评比中,马庄信用社一直名列前茅,连续五年被评为先进单位。1996年7月,李兆俊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从事农信工作40年,担任信用社主任36年,李兆俊四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勇于奉献,主动探索基层工作方法,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率先垂范、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广大农信员工及客户群体中有口皆碑。 提到“大挎包”精神,李兆俊感慨颇多,欣然赋诗一首: 农信风雨六十年,服务“三农”未等闲; 走村串户苦作乐,只盼农村换新颜; 跋山涉水无怨悔,农商银行梦实现; 物换星移莫忘本,挎包精神永流传。(郭航宇 宋国明 庞绪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