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37)| 学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安荣华
 【字体: 】 2021年11月18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荣华,女,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11月生,1987年8月入党,山东费县人,1961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先后从事出纳、储蓄所主任、信用社主任等岗位,1997年退休。

  她巾帼不让须眉,勤恳敬业、执着坚守,用毛泽东思想指引工作,用“干一辈子信用社 学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一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她是60年代“大挎包”精神的的继承者、践行者和传播者。从1961年接手张庄信用社时,存款余额1299元,现金967元,“老本”(社员入的股金)全部赔光,还欠下外债3700元,到1965年5月,存款上升到14451元,收回全部逾期贷款,盈余316元。1965年9月在临沂地区农金系统学习李金玉苍山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连续多年被评为农金系统工作标兵,金融先进工作者。

  学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这振奋人心的歌词,一直是安荣华奋斗的动力。提起自己在信用社的工作经历,她感触最深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让她明白了“干信用社就是干革命,干信用社就要为人民服务”。而她也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获取信念的力量

  1961年,安荣华初中毕了业,回家劳动了不到3个月,就被领导安排去信用社工作。“那时我才十八岁,啥也不懂,只听领导说‘如今你是人民的干部了,党信任你才叫你干这工作,你是个共青团员,可不能辜负了党的培养啊!’那时我心里就想,一定听党的话,把工作干好!”

  刚工作,安荣华就遇上了一大堆困难,社员们见她年轻,都不大信服。动员存款,人家都说没有钱;收贷款,更是听不尽的闲话,“你等着吧,等俺碰到‘狗头金’再还。”“俺入上股这些年,没见一回分红,俺贷的这钱,就算是分的红吧。”类似这样的话她不知道听了多少回。

  “当时也后悔啊,心想这算什么工作,尽受些窝囊气!有一回去开会,我说不干了,领导就耐心地和我谈心,一些老同志也都鼓励我。”这时,安荣华又想起了当时对自己说过的话。

  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安荣华重新鼓起了干劲儿,可是信用社工作到底该怎么干,她一时间找不到门路。正在迷茫的时候,1964年春天,全党号召学习毛主席著作,上级也组织学习李金玉、孙宝玉的模范事迹。“我想人家宝玉大姐才比我大两岁,能把一个仅有七分钱的信用社办得那么好,我们同样是革命青年,都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都是干的一样的工作,人家能干好,我凭啥干不好?”于是,安荣华重学了“老三篇”,把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说的“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深深记在了心里。

  “宝玉大姐说干信用社就是干革命,以前我怎么就没把这工作与革命连在一起呢?我是不是忘了本?”她回忆道,“1943年、1944年俺爷和俺娘都入了党,土匪头子知道后连着三回抄了俺家,把俺一家人逼进了山里。土匪要活埋俺四爷爷时,是八路军从山里打过来,才救了他老人家的命……党叫我干信用社,就是叫我干革命,我一定要干好,永远听毛主席的话,好好为人民服务。”

  扎根到群众中去

  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安荣华心里越来越亮堂,工作劲头也越来越大,整天东跑西颠开展业务,心里想着“只要多动员了存款,多收回了贷款,工作就好干了”。可是有时候一天下来跑得腿发酸,连着三五天不见一分钱,她心里急得火烧火燎。

  公社领导那么重视,自己也没惜力气,每日不停脚,怎么就不见个钱影子?安荣华百思不得其解。她想到毛主席说过的“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当时我就想啊,我不就是吃了没到乡亲们中间作调查的亏吗,走到哪个庄上,老乡一说没有钱我就走了,这样就是跑断了腿又有个啥用。我又一想,宝玉大姐不也是依靠群众,深入调查,才把信用社搞好的吗!”找到了原因,她和同事迅速调整了工作思路和方法,深入扎根到群众中去开展工作。

  一次,她去龙雨庄,在庄头上遇到大队书记王瑞祥:“俺庄五队一早就有九户社员撵着猪到食品站去了,你麻利去吧!”听完后,她一口气赶了七里路到了上冶(镇)食品站,社员田德三见到她就说:“俺的猪还没‘过’(卖),你就早早地跑来了。”安荣华接着把存款的好处和政策说了说。见她这么上心,当场就有七户社员存款350元。

  有了成功的经验,安荣华回去后,立即和会计各处调查谁家有肥猪能卖,了解到全社一共有肥猪八百五十头。除了在社员家里动员外,到了食品站“过”猪的那天,天一亮,她就去等着,有时在路上还帮助去“过”猪的社员撵撵猪。

  听说台子沟四队的社员搞决算分配,虽然天黑了,她还是过河越岭赶了去。见生产队的会计忙不过来,她就帮助他发钱,接着动员存款,当场就有10户社员存了305元;还有9户归还贷款57元。办完了事她要走,社员们热情挽留,“天这么黑了,住下吧!”“今晚上回去,明天一早还得上别的庄。”见她硬要走,队里的干部派了三个民兵同志一直送她到家门口。

  “回去的路上我就在想,社员把一年劳动收入的钱交给我管,这是对我多么信任。没有党的培养,谁会把钱交给我?天黑了,人家还过河越岭的送我,我为群众还没办成一件好事,大家都这么爱护我,我一定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好好为人民服务!我是管钱的,能多吸收一分钱,就是为革命多贡献一分力量!”想到这,安荣华干劲更足了。

  “群众困难就是俺自己困难”

  开始干信用社的时候,公社党委和银行的领导告诉安荣华“要关怀阶级兄弟,扶持贫下中农”。当时她对领导这一指示领会的不深,甚至心里想过贫下中农家里穷,会不会用了贷款还不上,就不太敢放款。这时,毛主席说过的“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再次涌上了她的心头。

  她说:“当时我就想,党在农村依靠的是贫下中农,他是自己的阶级兄弟,信用社贷款不扶持他们扶持谁?他们不依靠信用社又得依靠谁?我恨自己不该有当时的想法,不该忘了自己的阶级兄弟!我就下决心,一定要依靠贫下中农把社办好,并扶持贫下中农解决困难。”

  于是,安荣华和同事两个分工到队到户调查贫下中农家里的情况。当时她所在的公社还有贫下中农275户。因为常年有病,孩子多、劳力少,日子过的还很累。她就想:得把阶级兄弟的困难,当成俺自己的困难,依靠集体,从生产入手,一帮到底,要学习李金玉大爷和孙宝玉大姐的精神,“完全”“彻底”为贫下中农服务。

  太白庄贫农社员彭进才生活困难,一家六口人,就靠他一个人劳动,差不多年年得向队里交口粮款。安荣华知道后贷给彭进才十五元钱,添了点口粮,又买上了一头小猪,临过年时,他卖了猪,收入60多元,还上了贷款后又买了一头猪,还存款25元。“荣华待俺困难户稀好,可上心了!”彭进才老婆感激地说。

  一年夏天,社员安廷胜得了急性肝炎,却没钱医治,“有病哪来的钱治,由它去吧!”见他才二十多岁,一家老的老、小的小,他要有个三长两短的,一家人该怎么过!于是安荣华一边催他想尽一切办法治病,一边和村干部商量,大家都同意信用社贷款60块钱 (由队里负担40元,他本人负担20元)送他去住院。半个多月他的病就好转出院了。他爷爷安克善激动地说:“是党和信用社救活了俺这孩子!”

  “如今社会好了,俺有点难处,信用社就把钱送上门。要是在旧社会,你烧上仨月的香炉子,也请不来个财神爷!”在给村民王风先送贷款的时候,王大爷和安荣华拉起了家常,说起了他受高利贷剥削的苦。“王大爷给我上了一堂生动地阶级教育课,我想,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过去的阶级苦难,想想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定要努力奋斗,把信用社办好,扶持贫下中农解决更多的问题。”听着王大爷的话,安荣华感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安荣华生长在一个革命的家庭,从小在党和父母的培养教育下,思想上就知道听党的话,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1937年7月,未婚夫仲兆祥高中毕了业,组织上安排他服兵役。送走未婚夫,安荣华一有空便去看望他的父母。那年12月,她大兄弟十八岁,她又送他去参了军!“保家卫国是应尽的义务。当时我想,要是有机会,我也要去当兵保家卫国,上班后我就想,无论干什么都是干革命,我要干一辈子信用社,当一辈子人民的勤务员!”

  她所在的公社在蒙山前怀是个丘陵地区,一共有34户军烈属,往年上级发下来补助款都是他们自己到公社领。这些军烈属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还患有疾病,行动很不方便。“他们的亲人为革命牺牲了,党和国家为了叫这些老人晚年过得幸福,每年拿出一大些钱来补助他们,这是党和毛主席对他们的关怀。”想到这些,安荣华决定要像李金玉、孙宝玉那样,把这些补助款一家一户的送上门。军烈属赵文增大爷,70多了,孤身一人,又住在山里,每逢送款安荣华都先给他送去。赵文增一见到她就说:“闺女,这么远的路,可劳累你了!”“您不用见外,我就是你的亲闺女!”

  北张庄烈属王闫氏,是一位80出头的老奶奶,安荣华把王奶奶当成自己的奶奶一样看待。每次她到北张庄去,都到老人家里看看。有一回王奶奶说想吃鸡蛋,她接着跑去给买了一斤,王奶奶硬要给她钱:“闺女,你整天跑来跑去怪累的,你拿着钱好买点么吃,保养保养身子。”她坚持不要:“我知道您老人家没钱了,补助款还没下来。再说了,给自己奶奶买个鸡蛋,哪有要钱的。”

  一次她到县里开会,晚上在街上遇到一位从济宁来费县看闺女的老大娘,坐汽车过了站,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遇到个赶马车的同志把她又拉回来。她领着老大娘找了五个旅店都住的满满的,招待所也住不下了。她忽然想到老大娘的闺女当教师,就跑去问文教科的同志帮忙打听,文教科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老大娘,她临走时又塞给大娘一块钱。老大娘感动地说:“如今到哪里都有好人!姑娘,你是哪块的人?叫啥名字啊?”她只说了声:“大娘,俺也叫‘雷锋’。”

  有次安荣华觉得胃不大舒服,跑到药房去买了点药,接着去看望烈属李大娘。拉呱中得知李大娘这些日子胃也不好,买的药也吃完了,她一问,正是自己买的这种药,就二话没说把药全都给大娘放到了桌上。“你常风里雨里的来给俺送钱,这就过意不去了;如今再要你的药……你可真是个好闺女!”攥着她的手,李大娘眼里含着泪花。

  “俺不过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学了毛主席著作,跟着李金玉大爷和宝玉大姐学着为社员群众办了一星半点的事,可党却给俺很大的荣誉,实在是很惭愧。”每次收到上级的奖励和群众的夸奖,安荣华总是不好意思她总觉得所有这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用她的话说,“要永远向李金玉大爷和宝玉大姐学习,干一辈子信用社,学一辈子《为人民服务》!”(付中平 王青松 安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