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9)| 永远的“红旗手” 永远的“大挎包” 王翠英
 【字体: 】 2021年11月09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翠英(1936—2018),女,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3月生,1955年7月入党,山东邹平人,1953年10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会计出纳、分社主任,于2018年2月去世。

  从业多年,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是老牌的“三八红旗手”,老百姓眼中的“活保险柜”,生产队的“好参谋”,家人的“指明灯”。以社为家,急百姓所急,解百姓所困,是老百姓致富道路上的垫脚石。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坚守付出,将“大挎包”精神延续、传递,在前行的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彰显了“大爱无疆”。曾荣获“全国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1959年出席了全国金融系统群英会,受到朱德委员长、贺龙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永远的“红旗手” 永远的“大挎包”

  一本本厚厚的账本,记载着她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枚枚鲜红的印章,印证着她走过的乡间岁月;一颗颗铮亮的算珠,拨动出她动人的农信之歌。王翠英,用她38年的美好时光,践行了“大挎包”精神的深刻内涵。

  老牌的三八“红旗手”

  王翠英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回到了村里务农,聪明能干的她,很快就学会了干各种各样的农活。因为她为人正直,又聪明勤快,乡党委就推荐她到村里的信用社去上班。上班第一天,书记就叮嘱她说,信用社的工作很繁杂,刚上班容易摸不着头绪,不但要管好存款,放好贷款,账目清晰,还要想办法帮助广大农民致富,帮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她将书记的话深深地记在心里:“一定要帮咱乡亲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从事会计工作的6年中,王翠英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使每笔账务都实现了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全部相符,共经手8万笔存款和6千笔贷款,收付58万元现金,做到了分文不差。同时,她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将活期储蓄存折户分户账使用抠取纸,将储蓄存单卡片和贷款借据设上封面,并把前段利息分段算好后,写在存单和借据后面,这种做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又方便了广大客户。王翠英的创新工作方法受到县行会计股的高度赞扬,她的事迹也被层层上报,被各大报纸刊物刊发,在社会上产生了广大的影响,广大金融工作者纷纷以她为榜样学习。

  工作期间,她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受县、地区、省、中央表彰28次,并于1959年出席了全国金融系统群英会,受到朱德委员长、贺龙副总理等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她被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老百姓的“保险柜”

  信用社刚刚扎根基层时,村民们并不认可,传统老旧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还是认为自己的钱拿在自己手里才放心。为解决这一问题,王翠英手提挎包,每天奔走在村里,挨家挨户地做工作。

  “手里有闲钱用不着,存到信用社,可以有利息,自己的钱增值了,还能帮助别的急需用钱的人”“咱们存的钱能支援国家建设,能给咱带来好日子”“自己什么时候用钱,随时可以取出来,还不用担心贼惦记,安全又方便”“没空提钱我们就把钱送上门,信用社嘛,必须是信用第一”……这样的话,她不知说了多少次。在她的不懈努力下,附近来存钱的老百姓越来越多,久而久之,大家也真正体会到了把钱存在信用社的好处。

  1962年的正月十四,她去县里开会,回来时天色已晚。刚走进信用社的院子,客户李树华便跟了进来:“翠英啊,我儿媳妇病了,得去济南看病,明天一早就得走,我想把钱提出来。”她听了先是一愣,接着详细询问了病情。虽然晚上信用社的钱都入库了,但望着老李急切的眼神,她还是果断地说:“你不用着急,先回家等着,一会儿我给你送过去,绝不能耽误看病。”紧接着,她赶忙跑回县城,想办法凑足了钱,连夜给李树华送到了手里。

  1963年的一天,营业室里来了一对青年男女。他们刚刚登记,准备把男方家里存的六百元钱全部取出来筹备婚礼。李翠英叮嘱说:“过日子不能瞎铺排,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小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她还凑到女孩子耳边说:“今天你要是把钱花光了,一两年后你们生了孩子怎么办?”女孩听了恍然大悟,立刻说:“提二百就足够了,我们省着花。今后我们多听王大姐的,要学会节约,多存钱,把日子过好。”

  多年来,王翠英大力组织存款,不断壮大信贷资金力量,并在工作中总结了四点经验:一是广泛宣传储蓄,不断扩大宣传面;二是抓网点建设,开展优质服务;三是增加储蓄种类,满足群众要求,变储蓄淡季为旺季;四是任务明,责任清,实行评比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由于措施得力,指挥得当,短短时间内,她负责的信用社,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

  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不管刮风下雨、严冬酷暑,她都背着挎包坚持走村入户,定时定点流动服务,从不间断地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大家纷纷表示,把钱存到她那里,省心、放心还便捷,并送她一个外号——乡亲们的“活保险柜”。

  生产队的“好参谋”

  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邹平地区尤为严重。为了恢复生产,党中央提出了“扶持贫困队发展生产,赶上富裕队共同富裕”的号召。王翠英牢牢把党中央的号召记在心头,想方设法帮助乡亲们渡过难关、脱贫致富。她主动找见埠大队长王允东,商讨如何趁冬季农闲时机搞起副业生产,王允东却为难地说:“搞副业生产咱倒是有条件,就是没有钱,难办事。”

  听完王允东的话,李翠英立即承诺:“你们可以放心地搞,尽快组织起来。只要你们搞起来,资金方面我们信用社来帮忙想办法。”听完这番话,王允东终于吃了一颗定心丸。他马上召集大队、小队干部和一部分社员商量,研究出搞砖瓦窑、缝纫、铁匠红炉等七八项副业生产门路。经过商量研究后,王翠英和同事们为这个大队贷款2200元作为启动资金,给予项目充分的支持。

  项目开展以后,她又和同志们靠上紧盯,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砖瓦窑建起来以后,还缺一名技术员,她就跑到淄博帮忙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师傅;烧窑不久后煤又不够用,她就到县里物资部门跑了十几趟帮忙协调,终于搞到了足够的煤;打听到附近侯家村有个从外地回来的烧窑师傅,她又亲自上门,把师傅请到大队,加强了见埠窑厂的技术力量。

  就这样,见埠大队的各项副业生产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而且越办越红火,乡亲们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王翠英和同事们帮助见埠大队处于困难时期的社员们解决了很多问题,群众都称她是大队生产的“好参谋”。久而久之,四邻八乡的乡亲们,一有困难就想着来找她。

  见埠大队王泽利,家里八口人,上有两个老人,下有四个孩子,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他一个人肩上。王翠英了解到情况后,多次上门建议王泽利找点生产门路,改善一下家庭状况,并向他介绍了几款贷款产品。起初王泽利担心还不上,不愿意贷款。她就帮老王算了一笔账:“你可以贷款买个小猪仔,叫孩子们放了学打猪草,把猪养肥卖了,贷款不就还上了?”王泽利觉着是个好主意,于是就贷款买了几头小猪。到年底,肥猪出栏,换回来不少钱;第二年,一头母猪生了八头小猪,卖了猪仔又挣了不少钱。王泽利不但还上了贷款,还有盈余,生活渐渐富裕起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信贷资金的“守门员”

  在营销发放贷款过程中,王翠英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有关金融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信贷的经济杠杆作用,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她紧盯每笔贷款,全力保障资金安全,取得了显著效果。

  担任信用社主任以后,她更是以身作则,秉承“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在开展信贷工作中始终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坚守底线,严把贷款审查关。信贷人员每申报一笔贷款,她都认真审查其合规性,看是否符合各项规章制度,贷款资料是否齐全、真实,对有违规违纪现象的贷款,她一律不予受理。二是跟进服务,做好贷后检查。每笔贷款的贷后管理,她总是和责任人一起上门检查、服务,一方面看贷户资金运用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了解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帮助贷户解决问题,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最终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三是信贷管理从细从严。开展信贷业务,每个细节她都仔细留意,心中时刻想着客户和信用社的利益,严把资产质量关,在利益面前不动心,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和诱惑,始终保持做一个干干净净、两袖清风的信贷工作者。

  “认真调查、精心论证、大胆营销、严格管理”,这就是王翠英从事信贷工作的妙招。后来曾和她共事过的同事回忆说道,“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贷户,她不遗余力坚决予以支持;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不论是什么背景和关系,她都能坚持原则,坚决不予贷款。”为了保证自己的贷款营销质量,王翠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联社信贷管理制度规定发放好每一笔贷款,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不沉淀”。她发放的贷款,很少形成逾期和风险。

  1986年,得知自己签字放出的一笔贷款到期了没有归还,王翠英立即上门咨询,发现是贷款户突然遇到了困难。这是一个个体运输户,家里有五辆车,主要跑山西拉煤,因一辆车在路上出了车祸,用煤户那边又迟迟不能结算,所以现金流出了问题。了解详细情况后,她当即帮助贷款户做了贷款展期,又利用个人关系帮他催要了一部分煤款,助他渡过了难关,也避免了信用社资金的损失。

  在信贷资金安排上,王翠英总是优先支持粮食生产,使黄山乡这个重点产粮区产量不断提高,贡献逐年增加。1986年,由于不失时机地解决了农业增产的关键问题,大旱年夺得了大丰收,总产量达到了2566.8万斤,贡献商品粮300万斤,比1982年分别增加758.5万斤和110万斤。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王翠英不断推动贷款资金支持工副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根据黄山乡的特点因地制宜,先后支持了32个项目。1986年累计发放贷款425.4万元,使全年工副业多种经营收入625万元,比1982年收入增加474万元,支持乡镇村办企业16处,资金投向合理、效益明显,1986年企业实现利润107万元,比1982年增长2.35倍。

  身边人的“指明灯”

  王翠英贯彻勤俭办社的原则,从1968年到1986年,18年间,她所负责的信用社,费用开支在全县最低。1980年前后,黄山信用社3次修建,她带领职工装车卸车、抬土垫院,节约开支1000多元。虽然一身泥一身汗,但她仍坚定地说:“公家的钱,咱一分钱也不能浪费!”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王翠英感染、带动了身边的一大批人,他们都成了业务能手和行业骨干,她所在的单位连续26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工作中要求如此“苛刻”,但王翠英对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却非常关心,特别是对待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她总是手把手地教,直到他们完全熟练业务,能够独立胜任工作。谁家生活上有了困难,也总是能看到她的身影。甚至小夫妻闹矛盾,她也亲自上门,以长辈或大姐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解开误会。

  对于家庭,她也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成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是她的骄傲,也是家人们的骄傲,孩子都以有一个模范母亲而自豪,事事处处以母亲为榜样。然而更让王翠英感到自豪的,是她一直以来坚定不移地弘扬着“大挎包”精神,是和无数“大挎包”们并肩携手,推动着农信社的发展。

  2018年2月,为农信事业奋斗一生的王翠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每个人都不会忘记,在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她的努力、付出和坚守,更不会忘记,那只永远的“大挎包”!(李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