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6)| 背上挎包,就有使不完的劲 李福让
 【字体: 】 2021年11月11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福让(1932-2013),男,汉族,1932年3月出生,1977年3月入党,山东兰陵人,1954年6月参加信用社工作,1982年2月退休,2013年8月1日病故。

  李福让退休不离岗,一直任磨山信用社石良业务片业务员、代办员,直到1992年才完全脱离工作、安度晚年。他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30多年,忠诚于党,心系群众,以社为家,身背挎包,走村串户,热情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曾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省级“金融红旗手”和市级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背上挎包,就有使不完的劲

  小学五年级还没念完的李福让,是个大字识不了多少的庄户人。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在农信社任职近三十年,退休后,又服务了整整十年。四十年来,他忠诚于党,心系群众,一心扑在工作上,整天想着为父老乡亲出力办实事。因为工作认真,成绩优异,他曾获得省级“金融红旗手”“山东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用他自己的话说:“背上挎包,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能有一分热 再发一分光

  1982年,组织上为李福让办理了退休手续,按说工作了这么多年,也该退休享享清福了,许多亲友同事也劝他说:“你现在眼花也不方便工作了,退了休可以回家帮着干些活,也能增加收入,为家里做些贡献。”但当时他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培养教育这么多年,并给了那么多的荣誉,现在虽然退休,儿子顶了班,可是他还年轻,工作没有基础,容易出差错。再说磨山信用社近几年业务发展快,人手又少,这个时候自己如能带着班再干一段时间,为培养自己的信用社再尽些力、做些贡献,那将是自己最大的愿望。于是,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上级领导听后欣然同意,让他继续在石良片当业务员。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不少农民都富了起来,可李福让服务的7个自然村千余户人家,仍有许多户因缺少劳力、无资源、缺资金、没有门路等原因没有摆脱贫困。1982年开始,他通过摸底排查、分类登记造册,列出330个贫困户作为重点扶贫对象,并制定扶持脱贫方案和措施,在扶贫扶志、发放贷款解决生产资金困难、出主意寻找致富门路等方面下功夫。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辖内的贫困户,日子过得越来越好。1985年9月,他被评为市级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出席了地区中心支行召开的扶贫经验交流会,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87年,他不再担任业务员,但闲不下来的他,又于1988年6月在自己居住的东石良村干了代办员,靠着自己的声望和扎实工作,在这个不到1500人、耕地不足2000亩、经济条件不太富裕的村子里,一年增加存款24万多元,实现户均存款600元。

  处人要交心 成业信为本

  1988年底,由于国家控制货币投放,银行资金出现暂时紧张,社会物价上涨。村里街头巷尾就出现了“银行存款支不出来”“存款吃亏不如存物”等传言。为想办法保证存款支付,李福让主动站了出来,在积极宣传党的金融方针政策的同时,用实际行动维护了“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储蓄原则,消除储户的思想顾虑。他曾回忆说:“那时候真的是逢人就解释,进村就宣传,现在说起来可能感触不是很深,但当时真的是急的睡不着觉。”

  储户张善民盖平房需支取存款,担心钱支不出来。李福让得知情况后,忙得顾不上赶集,没敢回家,一溜小跑到了西石良给他送去800块钱。储户李福利拿着存单到他这里要支款,当他算完利息,连同本金从挎包里拿出递给李福利的时候,李福利却摆摆手说:“福让啊,其实我现在并不需用钱,我只是过来试试,看看能不能支出来。”说着,又从衣兜里掏出500元钱:“一起再存上吧。”他半开玩笑却又坚定地说:“银行是国家开的,存在里面的钱哪能取不出来呢,今后可不要再相信谣言了。”储户李俊业闺女出嫁,等着卞庄集上买嫁妆,又听小道消息说存款支不出来,就拿着存单一天两趟到他家里去支款。晚上,他外出服务回来听说后,连本带息算好急忙送过去,当李俊业接过钱时痛快地对他说:“你现在虽说是干信用站,可还能像以前一样,说声使钱马上送到俺手上,这回谁再说钱存上支不出来我也不信了。”

  由于工作细心、积极宣传、讲求信用,1988年,在各业务片、各代办站存款普遍下降的情况下,李福让却使存款上升了6个百分点。不仅在储蓄存款上讲信用,在贷款收回上,他也积极和贷户传递“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道理,用诚信感染客户,确保贷户按时归还到期贷款。

  贷户老张为养牛贷款200元,由于市场行情不好,价格下跌,眼看贷款到期无法归还,即将形成逾期,李福让便多次上门做工作,让其想方设法把贷款还上,并告诉他贷款归还后,还可以再放给他,这样就可以保住信用。起初,老张很为难,也不愿配合,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后来在他苦口婆心劝说下,终于东借西凑归还了贷款,保证了信用,并且在之后的贷款支持下,又把牛养的有声有色。

  贷户老刘贷款300元,为儿子娶媳妇建房用,使用多年一直无能力归还,每年都是勉强归还利息进行转贷,后来老刘突发重病去世,贷款归还便成了问题。无奈,李福让只好找到刘某的儿子,尽管刘某的儿子有偿还能力,却死活不认账。他便一次次上门:“父母养育子女多么不容易,当年贷款是为了给你盖房娶媳妇,咱做人都得讲良心,人无信不立,你父亲都没了,咱还能让他背着个欠债不还的名儿?”终于,在他一次次劝说下,老刘的儿子终于想通了,还清了贷款。

  为民“百事管” 自服众人心

  当年,在信用社和当地群众中,谁都知道李福让有个“万松山下百事管”的名号,这是他密切联系群众、取信于民的工作法宝。自从干了信用站后,他不仅没把这一称号丢掉,反而管的更多了。谁家孩子不孝顺他管,谁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他管,邻里之间发生矛盾他管,谁家贫困、生活困难他更管。就在这些看似“多管闲事”的琐碎事务中,他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很高的威信和声望,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业务开展。

  李福让有个本家侄子,父亲去世早,20来岁才结婚,只图帮左邻右舍打墙盖屋干零活混吃喝,不会精打细算勤劳治家,日子过得挺紧巴。他哥经常为他不会过日子,无力照顾老母亲生气吵闹,这事传到李福让耳朵里以后,他便经常找他拉家常,告诉他“天道酬勤”“百善孝为先”的道理,教育他别学戏曲《墙头记》里大乖、二乖,要用劳动发家致富,积攒些钱与他哥配合着给他娘养老送终。听了李福让的话后,他像变了个人,不再游手好闲。1988年,他找到李福让贷款100元,买了化肥施到地里,得到了好收成;1989年,他又学会木匠活增加了收入,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经常去存款。目前,他在城里搞房屋装修,并有了自己的店铺,成了本村数一数二的富裕户。

  俗话说:人有不能长有,急也不会光急。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虽然多数人手里都有了钱,储源不断扩大,但他一直没有忘记对困难户的帮助。庄邻胡告才常年有气管炎病,到庄稼地里看看也得用胶车推着,老伴去世后撇下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二十五六了还没说上媳妇,爷四个少吃缺穿,治病都没钱。当业务员时李福让就多次到他家帮着解决困难,1988年借了50元给他买了个猪崽子送去,1989年4月里,李福让又领着他的孩子到磨山集上给买了600棵地瓜秧和青菜,这让他很受感动。1989年卖完蒜苔后,胡告才连忙打发孩子找李福让存上400元钱,准备细水长流。李福让以前扶持过的贫困户、冒尖户,实实在在帮助过的联系户,听说李福让又干起了代办站,总有打听着来找他存款的。

  知难谋良策 功到必然成

  时常听到有人说:“时代不同啦,现在干银行搞存款是跑断腿、说破嘴,存款比借款难。”可李福让在干信用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消除了这种忧虑,他针对新情况,总能谋划新思路,想方设法克服困难。

  1989年6月初,高龄的张和年在路上遇见他,拉着他的手说:“福让啊,两年不大见你,天天盼着能把积攒的几个养老钱存到你手里。”听了这话他心头一亮,这让他认识到,近几年商品经济发展快,农民手中收入多了,虽说是中轻年人有能力、收入大,但花销也多,一年下来攒不了几个钱,只有老年人深知好日子来之不易,担心老来无靠,他们手里有点钱大都能攒下来。

  在张和年家里办理完存款后,他紧接着又走访了许多上了年纪的客户家,果然收获不小,最多的一户存款就达1200元。从此以后,打开思路的他在周边熟悉的老人中走了个遍,并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固定的储源,定期走访,帮着他们谋划生活、节约储蓄。

  老有老谱气,少有少打算。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做了买卖,因此,每当有来存款的李福让就先打听好什么时候用款、取多少,然后记在本子上,以便到时把款准备好,更多的时候还会把钱送到储户的家中。

  储户杨洪顺存款即将到期,李福让又了解到他前段时间卖了一头牛犊子、一头驴驹子,还卖了大猪,手中一定还有钱。等存款到期后,李福让将存款算好利息,来到他的家中说:“洪顺啊,你的存款到期了,我算了算长了490多元的利息,今天特意给你送来,现在利率又调高了,用不着就再存上,如果能存定期三年以上的还能保值,到时候就能长上千元利息。”听了他的话,杨洪顺深有感触地说:“听人说银行存款不好支,存款也不合算了,我正要把钱支出来呢,现在听你这么一说存款有那么多好处,又亲自将钱送到俺家里,我服了。老李,这钱我用不着你再拿着,我这里还有点闲钱,你也一起拿着。”说完从盛满粮食的缸里拿出3100元,连同到期存款一并存了三年定期。

  为了搞好宣传,让群众及时了解金融知识和信息,李福让在村里人员聚集多的地方制了块黑板,每逢利率调整或上级有什么新消息就请村里学校的老师帮着写上,有时来不及也自己凑合着划划。就这样,找他存款的人越来越多。

  三十多年中,李福让身背挎包,走东庄串西村,反反复复跑遍万松山下千余户人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受到了乡亲们和同事们及各级领导的一致称赞。

  李福让老人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留下的一段段故事,传递的那一只“大挎包”,却一直激励着当代农商银行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