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38)| 一生只做一件事 杜金花
 【字体: 】 2021年11月18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杜金花,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12月生,1972年10月入党,山东商河人,原白桥信用社主任。在岗位奉献37年,杜金花始终发扬和传承农信人“大挎包”精神,用一以贯之的担当精神,一以贯之的坚定意志,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重心下移,立足“三农”,了解农民的所盼所求,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当中的困难和疾苦,赢得回报,发展业务,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曾荣获“先进个人”“第六届白桥镇人民政府人民代表”等称号。如今退休的他仍然十分关心农商银行的改革发展,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储源,营销存款,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农信事业。是农信事业充实了我的人生,实现了我的理想。”杜金花,今年81岁,是商河农商银行的一名退休员工。这位面目慈祥的长者,平日里话并不多,可每当和他聊起农信的往事,就会发现,他可谓是一本农信历史的活字典,亦可称为一位弘扬“大挎包”精神的代言人。

  一路走来,他立足岗位、践行初心、履职尽责、开拓进取,把金融服务送到了千家万户,在农信社和农商银行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绚烂的一笔。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农信人“大挎包” 精神的使命和担当。

  揣着一样“传家宝”

  “早期的信用社办公条件非常艰苦,所谓的营业场所,其实就是租赁的民间小土房,坐的是破板凳,点的是煤油灯,用的是旧算盘。每月几元、十几元的微薄收入只够养家糊口,可是没有一个人抱怨!”杜金花回忆那段艰苦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

  那个年代是集体经济的时代。每年春耕生产时,杜金花就和同事们到生产队挨家挨户动员存款,就地写借据、办贷款。由于当时生活困难,生产队一年到头也分不到多少粮食,老百姓粮食不够吃,手里没有钱,有的甚至需要靠国家救济,在信用社也就很少存款。老百姓遇到治病、买粮时,时常到信用社贷上2元、3元贷款解决应急。

  “当时信用社募集的股金都是三毛、五毛,最多的是两块钱,虽然额度少,但每年需要分红,每股也就分到一盒火柴。”他回忆说。在下村分红时,发现谁家卖了牲口家禽,他就上门动员存款。那时信用社存款很少,他们硬是凭着一股对农信事业的满腔热忱,背着他们的挎包,走村串户、勤俭办社,支持农民生产生活发展,也为后来信用社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基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们就这样一天天、一步步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农信路。

  杜金花常说:“信用社的‘根’在农村,百姓就是咱的爹娘,挎包就是咱们服务乡亲们的传家宝,无论啥时候都得揣好!”就这样,走到哪儿业务就办到哪儿、为群众的服务就跟到哪儿的“挎包银行”,伴随着农信事业的发展和壮大,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明确一个目标

  1963年,17岁的杜金花来到商河县魏家信用社,开始了他的农信人生。最初的工作特别的杂,但年纪轻轻的他迅速学会了各种活儿。那时候没有大师傅做饭,他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先做上小米饭,然后花一个小时到公社里担上三担水,接着便是扫屋、扫院,上午下午要抽时间学打算盘,天黑前还要把各房间和营业室的煤油灯点着。

  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信用社仍然在土屋、瓦房里办公,十分简陋。一次下乡催收贷款时,他和同事们连续一个星期在村里驻扎,恰逢连夜下雨,农村没有电,装备就是一个手电筒和一件雨衣,交通工具全靠一辆自行车。那个陈旧的黑色挎包,装上算盘、印章、凭证和乡亲们的血汗钱,就是“保险柜”。这只挎包陪伴着他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进村庄、访农户,入田间、走地头,无论走到哪,挎包未曾离身片刻。这样的日子,他一干就是30多年。

  一个难忘的腊月初八,天上下着鹅毛大雪,他没来得及喝一碗腊八粥,就担着扁担和老主任下乡了。九个村,他们走了三天三夜,每天都要从早走到晚,为百姓分配兑现、吸存款、收贷款。扁担里装着啥呢?足足120斤的两个大麻袋,有纸钞、有硬币,就那么挑着往返。老百姓有要办的,便都在路间办好了。

  1974年,杜金花调到白桥信用社任主任,为全面摸清情况,他走村入户把全乡24个村全部跑了个遍,谁家养什么、种什么、想发展什么项目、需要多少钱,他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做到心中有数,并主动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选项目、建档案,力求为乡亲们提供最大的方便和更多的帮助。

  白桥地处商河的最东部,位于商河、济阳、阳信三县交界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1976年,白桥信用社存贷款规模很小,但不良贷款占比很高,生产队的贷款如何落实,各级部门都没有明文规定和相关指示。杜金花带着同事们走村串户,在动员存款的同时,全力清收贷款,三年间,他们跑遍了全乡的每一村每一户。最终,白桥信用社存款实现了翻番,不良贷款占比下降10多个百分点,一举扭亏为盈。

  为支持白桥乡林业生产,他在信用社筹集信贷资金10万元,帮助八里庄村购买了80余万株杨树苗,为今天的白桥林业生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多年来,杜金花始终坚持传承老一辈农信人的优良传统作风,把每一件小事儿做好,从平凡细小的服务入手,力求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精益求精,这也是他入职伊始就定下的奋斗目标。

  奉献一份爱心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杜金花深知农民群众的艰辛和不易。因此在信贷支农工作中,他始终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一心只想着为乡亲们多办点实事,让乡亲们的贷款办个明白、用个踏实。就这样,不论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暑,他每天早出晚归、走村串户,主动上门与农民唠家长里短、谈发家致富,竭尽所能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

  1983年,白桥乡东瓜王村一些养鸡户因摸不准市场、管理不善赔了钱,连续多年还不上贷款。杜金花在村里来来回回跑了好几天,逐户了解详细情况。他一方面继续动员农民还清欠款,另一方面帮助大家建设蔬菜大棚,并承诺从资金和技术上全力支持,为乡亲们吃下定心丸。东瓜王村25户农民动了心,下决心要搞好大棚,还清欠款。在收到2万元贷款的同时,他们还收到了信用社给他们购买的50本大棚种植科普书籍。

  “第二年大棚蔬菜丰收了,村民们准备雇用锣鼓队,把感谢锦旗和牌匾送给信用社。可杜主任听说后赶紧制止了我们,说什么也不让我们花这些钱。我们真是打心眼儿里感激他啊!”多年后回想起来,东瓜王村的菜农黄国峰仍是充满感激之情。

  农村集体经济时,村里搞个副业或从事农业生产,一遇到困难就到信用社贷款,80年代初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这部分贷款虽然都分摊到户,但多数百姓群众不认账、不愿还,清收就成了难题。针对这种情况,他和同事们一道,逐家逐户发放催收通知单,挨家挨门做思想动员,每家都不知跑了多少次。为保全贷款时效,有时一年三次下发催收通知单。后来大家回忆说:“乡亲们都被我们的耐心打动了,最终表示理解并认账还款。我们就趁热打铁,进村入户靠上清收,最终将这部分集体分摊的陈欠贷款全部收清。”

  1985年,白桥乡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王他们家分到了十多亩地,但却拿不出钱买农具。了解到情况后,杜金花立即上门调查,帮他办了3000元贷款,购齐了农具。之后,老王凭借他的勤劳,不仅提前还清了贷款,而且连年丰收,家里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如今,老王已经辞世,但他的儿孙依然时不时地到去探望杜金花,感谢信用社的恩情。

  平日里,村民生活中遇到点什么事都会先想到找杜金花帮忙,而他也总是竭尽全力地提供帮助。他常说,“咱村的村民是最可爱的人,咱信用社呀,就是要让每位当地的百姓都信任咱们!每当看到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幸福了,我就觉得自己干的这些事儿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1997年,白桥乡白桥村的一位村民在田里为小麦打农药,因操作不甚导致农药中毒。那时村里都没有车,为节约时间,他立即派车把该村民送到了镇上的卫生院。可卫生院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急需一根导尿管。他经多方打听,得知白桥乡北乔家村的卫生室有一根导尿管,虽然已经到了深夜,但他依旧一秒不停地赶过去,敲开了卫生室的大门,取回了导尿管,救回了这位村民的性命。

  “是杜主任救了我,是咱信用社救了我!”这位村民醒来后,紧紧握着杜金花的手止不住地流泪。后来,为了感念这份恩情,那位村民主动加入信用社的农金员队伍,为白桥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四处奔走。

  传递一种精神

  工作中,杜金花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还不忘及时提醒身边的同事,尤其是青年员工,他总是想尽可能多地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悉心培养他们,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每个和他接触过的同事,交流起来都表示,十分珍惜和他共事的日子。

  1987年,除夕将至,日终结账时,在柜台办理业务的小梅面露难堪,抬起头对他说:“主任,我的现金比账面多出200元。今天积雪严重,只有两个年轻人来办理业务,是我少支付了现金,刚刚才发现。”看着天渐渐黑下来,杜金花告诉小梅马上翻查单据。等确定了客户信息后,他立即穿上大衣、背起挎包,踩着积雪就向客户家里走去。等他回来,已经是半夜,一进门便对焦急等待的小梅说:“太及时了,那200块钱人家是用来娶媳妇儿的。”

  后来回忆起这件事儿,小梅感慨很多:“当时杜主任和我说,‘孩子你要记住,咱们自己的失误一定要给老百姓解释清楚,出现差错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弥补,老百姓把钱交给咱,是对咱的信任,这份儿信任千金不换,可不能因为咱的失误给老百姓带来困扰’!正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认认真真,绝不辜负群众的信任。”

  2002年,杜金花退居二线。现在,跟年轻人讲述以前的事是他最喜欢做的事,他也常常教导身边的年轻人,要把业务学扎实,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为老乡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他的影响下,商河农商银行的年轻人都以他为榜样,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中认真办理业务、热情服务客户,在生活中也尽力为老百姓提供帮助。闲暇时,许多年轻人也喜欢跟着他去村里,去看望乡亲们,与他们聊聊家常,实地了解村民的需要,更加精准地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

  回望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的农信人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坚守与付出,走出了一条农信事业发展的“康庄大道”,彰显了一份农信服务“三农”的“大爱无疆”。杜金花,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做好一件事,用个人一生的奉献和追求延续、传递和弘扬着“大挎包”精神!(于秀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