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35)| 一片初心寄农信 单玉和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7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单玉和,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8出生,山东东营人。1959年参加工作,原任河口农村信用联社业务科科长,现已退休,多次被市行、区行评为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等。 在从事农村金融工作35年中,12次被评为省地县村金融先进工作者,1963年被评为五好青年。从支援生产、发展养猪入手,以开贷户会和走门串户相结合的办法,收回81%集体农业贷款,通过帮助加强经营管理,采取以贷促收的措施,收回陈欠贷款50.4%,使贷款放的出,用途准,效益好,无拖欠、周转快,起到经济杠杆的作用。 一片初心寄农信 “现在我们老两口生活无忧,每天都乐乐呵呵,这都是党的培养给了我工作的机会,给了我为乡亲们服务的机会,我是托党的福、受着党的恩呀!”每次遇到新认识的人,单玉和老人总会和大家反复念叨着这句话。虽已年近八十,但老人身体硬朗,把面积不大的屋子收拾地十分整洁。 单玉和1962年调到信用社工作后,曾在不同的岗位默默坚守,退休前担任河口农村信用联社业务科长。这位在农信系统工作了35个年头的老党员,先后12次被评为省、地、县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东营市成立后,多次被市行、区行评为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 骑废三辆自行车,跑出成绩为群众 单玉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当时信用社刚刚成立,缺乏有文化的青年人才,他边工作边学习,积极参加各级单位组织的交流学习和业务培训,自学了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各类银行业务和信用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刻苦的理论学习和扎实的工作实践,让他熟练掌握了信用社的基层经营管理技能,为日后更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单玉和家里,珍藏着一个从他来到信用社起就一直跟着他的老算盘。虽已多年没有练习,但现在偶尔念着口诀噼里啪啦打一通,操作起来依然游刃有余。 1965年,单玉和到仁韩乡任职,那时条件艰苦,为方便乡亲们存取款,他便背着一个挎包,装着那把算盘,还有存单和借据等物品。靠着一双铁脚板和一把铁算盘,走村串户动员储蓄,硬是在乡里跑出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便民网,创办了9处信用站,组建了21个储蓄组,先后开办了摸奖储蓄、物资奖售储蓄、党员爱国储蓄等多种储蓄种类。 陪伴他一路走来的,还有那3辆一直骑到报废的自行车。 1974年,单玉和被调往四扣信用社工作,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他往村里跑得更勤了。在车轮滚滚中,他曾创造了25天收储蓄8300元的“四扣纪录”,四扣信用社年年都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为调动身边同事工作激情,单玉和编了个顺口溜:“支援生产勤开源,摸清情况勤动员,加强服务勤宣传,关键时刻不等闲,储户不同方法变。”在他的感染下,全社的揽储量大增。 1975年的一天,单玉和在大学村调查时发现村里财务管理混乱,他主动向村委提出要帮助会计理顺财务账目,并起草了农村财务管理28条,在该村试用后效果明显,村民们高度认可,引起了乡党委、政府重视,将该做法在全乡范围内推广。自此,单玉和的自行车轮转得更快了。 为提高信贷效益,单玉和跑遍四扣乡,逐村进行深入细致地考察,针对多数村庄存在的会计业务空白、自有资金占用不合理、财务管理混乱等情况制定了详细策略,认真审查发放贷款,指导各村会计建账理财,提高资金利用率。 1977年,上级提出“勤俭办社、民主办社”。为贯彻这一方针,单玉和带领本社信贷员到四扣乡刘坨村搞起民主理财试点,他与干部群众和会计认真总结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和不足,组织干部群众和会计建起了民主理财班子,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和细则。每隔半个月,他便跑到村里开一次群众理财座谈会,一年来从不间断,刘坨村1978年的经济收入比1976年增长64.3%,生产成本费用开支下降16%。 工作中,单玉和始终坚持一个信条,那就是“农村信贷资金必须支持农村生产。”为使信贷工作跟上农村结构调整、体制改革的步代,他从不怕多跑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详细进行生产考察,从扶贫入手,坚持按贷款原则办事,投准有经济效益的项目。 1984年,单玉和分工联系帮扶9个业务村,其中长清村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三靠村”,为帮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单玉和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对村内的地理资源、村民思想状况等深入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该村西临草桥沟,北有大片荒碱地,积极建议村委用好自然资源种植芦苇、水稻,并按程序为长清村投放贷款资金2万元,当年就帮助该村收获水稻150亩,总产61700斤和芦苇1800亩,收入3.5万元。 在河口广袤的大地上,单玉和留下了一路的自行车铃声,骑废了3辆自行车。每当有人问起单玉和从事农信几十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他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跑路多!一年365天,几乎天天一溜烟儿,往村里跑,往乡亲们家里跑,往群众心里跑!”一心为了群众,一生为群众跑,这就是最朴实的“大挎包”精神吧! 一梦吓坏老同事,以社为家秉公心 在河口农信系统,流传着一个“单玉和一梦吓坏老同事”的故事。 那还是单玉和在仁韩乡工作的时候,当时工作场所条件简陋,每晚只要留住单位,他都要围着单位转转,确定安全后才睡的踏实。一天夜里凌晨2点多,大家都在熟睡,单玉和忽然大喊:“快,拿枪来,抓坏蛋!”这一嗓子惊吓得一位老同事从床上弹起来摔到地上。 原来,单玉和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看到两个蒙面大汉正在用撬棍撬信用社的房门,眼看歹徒就要破门入户,他便急得大喊起来。这一梦,在单位成为笑谈广为传播,人人都知道在仁韩乡信用社,有个在梦里都拼命抓“坏蛋”的老单。 在单玉和心里,信用社就是自己的家。这么说一点都不夸张,一年当中,他真正在自己家的时间很少很少。“我和老头有三个孩子,那时候我们娘几个在农村老家,他在外地,十天半月的不回家是常事儿,有时忙起来能有一两个月不回家。”说起单玉和,老伴杨玉英有一肚子“怨言”,“我一个女人家,在生产队里拼命干活也挣不了多少工分,小子7、8岁就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打畜草,送到生产队的牛马场换工分,挣的工分少,分的粮食就少,我们过的是‘野菜半年粮’的日子。” 可话虽如此,这个跟着他“受了半辈子罪”的老伴,却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因为她深深明白,单玉和身为共产党员、身为单位负责人,告诉员工们要爱社如家,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就要投身信用社,工作抢着干,业绩争先进。 “忙起来,真是没白没黑地干,白天往村里跑,晚上就记账、核账,那时候没电灯,点个罩子灯,一晚上一灯油。”每当聊起清欠,单玉和有着回忆不完的往事。在基层工作的日子,清欠是最难的工作,陈欠贷款基本都是生产队和群众遗留下的历史问题,有的已沉睡一二十年,但他从不畏缩,“信用社是咱自己的家,那这些陈欠贷款我们也得像对待自己的钱一样珍惜,必须要收回来。” 在仁韩信用社工作期间,单玉和对所辖9个村从支援生产、发展养猪入手,一边组织贷户座谈会,一边走门串户挨家交流,收回81%集体农业贷款;通过帮助村里优化经营管理收回50.4%的陈欠贷款,成为了当地陈欠贷款收回最多、尚欠额最少的片区。 来到四扣乡信用社,近80万的陈欠贷款让单玉和震惊,这在当时无疑是天文数字。他首先着手整理全乡欠贷情况,和同事逐户分析陈欠贷款拖欠的原因,了解到一部分群众确有困难,一部分是时间长久贷户忘记,有的则是存在等待豁免的思想。针对不同情况,他列出各村陈欠清单,然后逐村逐户催收,为贷户们宣讲贷款政策和还款的重要性,并采取迁移户必须还清贷款才能给迁移证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仅一个月就收回陈欠贷款本息8968元,促使7个村个体户的陈欠贷款基本归还。初战告捷,单玉和打起持久战,挨个村子跑,动员村干部给村民们带个好头,给部分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增收还贷。几年下来,四扣乡逾期陈欠贷款收回近70万元。 “说了算、定了干,该收的钱一分都不能丢,为了信用社,也是为了群众。”凭着这份责任心,单玉和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下努力的脚步。 一家三代农信人,“大挎包”精神永传承 “现在,儿子、女儿和两个孙女都在农商银行系统工作,我们家是典型的‘农信之家,三代同行’!”每当聊起自己的孩子们,单玉和总是高兴地合不拢嘴。 端午假期,女儿单海燕和孙女单婷加完班后前来看望单老,并汇报了一下近段时间的工作。他嘱咐女儿和孙女,一定要好好学习,增强本领,踏踏实实地工作,为群众多做贡献,为“农商银行人”增光。 说起初衷,单海燕表示受父亲的影响很大。父亲见证了信用社的发展,也看着她伴随着信用社一起成长。童年记忆里,父亲工作的地方环境艰苦,狭小的空间里只摆着一张桌子,一条凳子,一个算盘,一册账本。印象中父亲的背影,时常背着挎包、顶着风雨,穿梭在家乡河口义和镇的田间地头,这也让她深深体会到父亲对农信事业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这份感情来自惦记,这份惦记来自传承。 同为“农信人”,当有人问及父女谁工作干得更好时,单玉和总会说:“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我们这一代人,只要尽心尽力地为农民服务好,就很有成就感了,女儿这一代人学历高,有文化,要用现代科技手段为群众服务,要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但是有一点,我们父女俩一心为了群众的服务意识是一样的,我们背的挎包材质不同,但里面装的精神是一样的。” “爷爷和奶奶对我帮助很大,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更好地服务客户,现在二老还帮我照看孩子呢。”单婷挽着单玉和的胳膊,言谈中满是感激。 单婷从小跟着爷爷长大,小时候,她经常不舍地望着爷爷的背影离开家门,到村里去办理业务。“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跟着爷爷去农户家里清收贷款。原本这家农户家里家境优越,经营着苹果园,但因家里突发变故,花光了所有积蓄,生活异常困难。爷爷了解这些情况后,主动帮他家种植、采摘和销售苹果,几年后他们家不仅还清了贷款,生活也越来越好。他们一家人对爷爷十分感激,总说是爷爷救了他们一家。从那时起我就在心里想,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像爷爷一样的人。” 单玉和抽屉里珍藏了许多老照片,每一张背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拿着一张1983年的“东营市农行首届信用社主任培训合影”,单老感慨地说:“党和政府对我们一家恩比天高啊!我们这些人都已经退休多年了,有的已经故去。现在,我还领着国家的退休工资,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更可喜的是子孙辈都能继承我们那代人的志向,‘大挎包’精神在我们家里,会一代代传下去”。 一片初心寄农信,一生服务为群众,耄耋之年的单玉和,初心依旧未变。(巴艳徽 卜令娟 李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