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0)| 背起大挎包办好信用社 李慈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09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慈(1918—2013),中共党员,1918年3月出生,1940年1月参军,1954年7月转业,1954年10月参加信用社工作,1978年8月退休,2013年3月去世。他参加信用社工作以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执行政策和制度,几十年如一日,把集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大力筹集农村闲散资金,积极支持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在他任固堤信用社主任期间,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大抓农村储蓄存款,使全社的农村储蓄余额一直位列全县首位,到1978年连续十四年不用国家支农资金,自力更生解决支农资金问题。李慈于1963年3月出席全省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会议,省部会议结束后,由省部领导推选至中央参加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背起大挎包办好信用社 一九五四年七月,李慈从部队复员回家,十月份就干起了信用社工作。十几年来,靠着两条腿一个背包,东村进,西村出,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县农村金融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1963年,他出席了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过去做了那么一点工作,全靠着党的领导和广大社员的拥护,以后我决心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坚决听党的话,为人民服一辈子务。”就这样,李慈在农信社一干就是一辈子。 毛主席著作是一切行动的灯塔 “听爸爸说,爷爷当时没什么经验,文化水平也不高,对于干信用社的事他并没有什么信心。”聊起已经过世的李慈,孙女李培培眼里噙满了泪水,手中反复摩搓着那张爷爷与战友的合照。旧时的小院虽早已无人居住,却被打扫的一尘不染。初夏时节,院子里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满架猕猴桃硕果累累。“爷爷虽然不善表达,却用实际行动为农信社奉献了一生。” 1954年秋天,在党的领导下,固堤乡办起了信用社,大家纷纷推荐刚退伍的李慈担任信用社主任。“小时候,爷爷常对我说,思想上、工作上碰到困难,就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李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刚开始干信用社主任时,他担心自己干不好,工作没信心的时候就常常翻开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确是农民所需要的......钱米借贷要受重利盘剥者剥削,他们很迫切的要解决这三个问题。”书本上,几笔重重的勾勒让人隔着遥远的时空都能感受到李慈“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其孙女李培培回忆说,李慈只上过半年学,所以读毛主席的书对他而言困难很大,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拦路虎,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他买了字典,学了拼音,遇到不懂的词句就记下来,虚心向别人请教。有时工作忙,白天不能学,他就在睡觉前坚持学上一段。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他把毛选一、二、三卷都通读了一遍。有些重要文章先后学习了十几遍。“爷爷说,只有读毛主席的书,革命才有方向,工作才有力量。”李培培拿起一本毛主席的著作,眼里闪着光,“为了组织信用社,让穷苦人们永远地过上好日子,爷爷下定决心干好信用社。”在固堤,李慈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 “我现在又来到咱们农商银行工作,从事柜员岗位,每当工作和生活中有冲突的时候,我就常想起爷爷的教导,翻翻他看过的书,脑子里想想他说的那些话,觉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李培培骄傲地微笑了起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固堤土地多碱,怕涝又怕旱。1954年,通过挖沟排水,修筑台田,自然条件得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提高,群众生活一年年好起来。但是还有些户因为人口多,劳力少,家里长期有病人或不会过日子等原因,生活仍然困苦。 “李慈大哥说组织信用社就是给劳苦人们解决困难的,他们日子过不好是咱没尽到责任。”刘俊良退休前在固堤信用社干出纳,今年已经88岁高龄,回忆起大他十几岁的李慈,他仍然亲切地称呼其为“老大哥”。在他的眼中,李慈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贫下中农的困难,想法帮他们把日子过好。 “东横沟大队贫农社员郑祥梅生活很困难,李慈大哥给她打了个谱,贷给她40块钱,买了两头小猪,又帮她修理了两间房子。年底郑祥梅光卖猪就收了 120 块钱,又拿了8尺布、40斤粮食的奖励。多积肥投到队里增加了工分收入,不仅口粮分的多了,还分了100块钱,除了还清信用社贷款外,又到信用社存款 150 块钱。那时候,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刘俊良说这个困难户的翻身让李慈信心倍增,他决定从发展副业增加收入入手,帮助更多的贫困户翻身。1963年,李慈开始帮助社员发展养猪产业,仅一年就帮助150户贫下中农挣了1500元,买猪175头,砌栏15个,到年底有70户卖猪得奖励布匹810尺,奖励粮食2100斤。 “养猪产业做起来以后,李慈大哥发现通过养猪入手的确是一种好办法,既能带动社员增加收入,又能促进集体生产,但是养猪时间长,收益慢,大家零花不方便。”老张拿手帕擦了擦头上的汗,慢慢回忆起那些李慈带着大家伙儿奋斗的日子。“1965年,他又帮助社员发展了家兔养殖。喂养家兔用工少、省饲料,时间短,收效快,很受大家欢迎。”据悉,流河三大队第三生产队贫农朱振聪,从1965年开始喂养家兔,共繁殖199只,收入 244元,除还贷款40元,还生产队欠款99元外,还到信用社存款50元。“从建社到现在十年的时间,全社810户贫下中农,到目前已有521户赶上当地一般生活水平,有386户由贷款户变成存款户。”固堤内十里八乡提起信用社的李慈无不交口称赞。 1962年,正值生产队体制下放,有的队家底薄,底子空,发展生产很困难。当时李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洼就得用洼。”他认为洼有洼的好处,一是地面大,二是青草多。草多可以喂牲口,是发展大家畜的好条件。经请示上级批准,从六二年就发放大家畜贷款。三年来,李慈共帮助42个生产队发展大家畜284头,每队平均繁殖6头,另外还有怀胎的183头,其中用贷款扶持的有99头母畜,三年内繁殖85头,占发展总数的30%。 “六三年秋季,固堤那里受了水灾,社员心里怪担心,有的想卖牲口,有的想卖猪。李慈大哥想来想去,和东横沟大队支部做了研究,发动群众开展收洼运动,共组织了75名整半劳力,苦干了五十天,由于草料充足,这个队不仅保住牲畜和猪没有下降,而且体大膘肥。春天卖草收入现金4000多元,解决了生产上的资金困难。”提起六三年的那次水灾,刘俊良仍心有余悸,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李慈当时的决定,大家牲畜的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信用社刚成立的几年,贷款的多,资金年年闹紧张,特别是到了春天,储蓄下降,贷款的挤上门,“老虎啃天,没处下口”。面对这种情况,是向国家贷款应付业务?还是依靠群众,通过搞好储蓄来解决呢?李慈决心难下,于是翻出毛主席的《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反复琢磨:“我们是注重自力更生的,我希望有个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靠他,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李慈越学越觉得是个门道,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坚决不向国家要钱,自力更生解决困难。 为了抓好储蓄,除加强宣传和发挥组织作用外,李慈还特别注意搞好服务。“我记得固堤成立信用社之后,平日里总看见他在集上帮着叫卖、串户。十几年,不分严寒酷暑,天气越坏,他的金融服务却越勤了。”固堤镇东横沟村的村支部书记张乃军翻开泛黄的记忆,过去的事情如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一帧帧放映开来。“天不下刀,地不震,下雨刮风阻止不住您服务啊!”他记得有一天下起大雪,李慈拎着他的小黑挎包到后别河大队服务,社员业洪来说:“老李啊,这不是在部队打仗,不用分秒不差啊!”李慈却说:“信用社就得讲信用,说到做到,要不还叫信用社?” 村里面都知道,因为李慈整天在外面跑,他老婆对他有意见。“有几次我爷爷去他家帮着调解,就听见他老伴哭诉:‘家里的活他一点不管,别人的事倒是办的那么贴心,人家的门口朝哪他都知道,自家的地在哪里,锄了几遍他都不知道’。那时候我还小,总是向着大姨,后来才懂得慈哥工作的不易。”张乃军上任东横沟村支部书记的时候,李慈已经到了垂暮之年,随着工作的深入,他对这位长者的敬佩与日俱增。 泛黄的日记堆放在桌子一角,落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土,过去的故事淡了远了,农信“大挎包”精神却渐渐清晰了。 “3月26日,今天我比以往更加懂得了‘你关心群众一分,群众就关心你十分’的道理。上次帮老李家割草没白没黑干了三天,他卖了钱接着就存到俺们社里了,因为常常帮忙,有一部分人还成了俺搞储蓄的积极分子。” “4月12日,流河村烈属朱成功的母亲突然生病,没钱治疗,我从兜里掏出五块钱给她,让她先应付看病,我又和队里帮她解决了后续的困难,打那以后,她每次见了我都格外热情,还主动帮我搞储蓄。” “十几年来,俺社共收存款1892658元,其中社员存款796642元,到目前为止存款余额 38735 元。发放贷款286698 元,其中社员放款88530元,从建社到现在,俺从未向银行借过款,全靠发动群众,开展存款给群众解决困难。从1962年起,连生产队的资金困难也全部包下来。” 李慈不算清秀的字迹,记录着他为群众服务的一点一滴,也记录着群众对他的“拥护”和“爱戴”。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品质为农信“大挎包”注入了灵魂,他不仅用双脚丈量了足下土地的宽度,也用实际行动拓展了生命的深度,走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大挎包”之路。(葛潇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