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0)| 这样的“挎包人” 毕于田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1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毕于田(1939-),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8月生,1974年8月入党,山东莱芜人,1962年11月份参加农信社工作,1998年因病退休。在农信社工作的37个年头中,先后从事了信贷员、安全保卫工作人员、信息宣传员等岗位,他爱岗敬业、踏实肯干、以社为家、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毕于田同志将一生的青春奉献给了农信事业,为农信社业务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将老一辈的“大挎包”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工作期间曾荣获“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省级优秀信贷员”“莱芜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这样的“挎包人” “说起小毕来,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他给俺村里帮了不少忙。” “到现在一提小毕,村里不少老少爷们还记得他来,特别是那个大挎包,很有印象。” “那年俺家养猪,小毕跑前跑后为俺办贷款,把俺家当他家,把俺的事当他的事。好歹忙活完了,他连口饭都没在俺家吃。” …… 在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北十里铺村,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50多年前那个提着挎包、穿着布鞋,清秀的脸上挂满笑容、经常走在村头田埂和村里的百姓们嘘寒问暖,打成一片的小伙子。 大家口中的“小毕”,就是原莱芜城区信用社业务员毕于田,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他便背着挎包走村入户、揽存收贷,为农民朋友们送去致富的信心和希望;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心爱的事业,直到因病退休。行走在村里的街道上,在充满着泥土气息的乡言村语中,毕于田的故事便在群众的口中传颂开来。 事业的担当人 1962年,高中毕业后的毕于田进入信用社工作,成为一名光荣的业务员,主要负责城西片区5个村、几十个生产队的揽存、放贷和收贷工作。那时的毕于田,对这份事业充满着憧憬和期盼,从农村中走出来,他一直想要为乡亲们服务。 为尽快摸清负责的辖区情况,每天天不亮,毕于田就背着挎包、带上干粮,开始走街串户。他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信用社的各项服务政策,了解农户情况,鼓励百姓存款。累了,就坐在树荫下歇一会;饿了,就啃一口窝头,喝一口凉水。一天下来,嗓子哑了,脚磨破了,胳膊也累得直打哆嗦,但他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凭着对农信事业的执着和热爱,他收获了村民们的信任与支持,这对他工作开展有了莫大的帮助。但他深深明白,想要获得更大的成绩,成就事业,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北十里铺村是他管辖片区内比较富裕的村庄,很多农户以编麻绳为业,手里有余款。为了和村民搞好关系,以便揽存,在征得管区同意后,他扛起被褥就搬到了北十里铺村委,在那里一住就是9天8夜。 清晨,他参加生产大队管理人员生产分配会议,会议结束后就拎起挎包走村入户。白天,他一边帮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干活,一边宣传信用社的存贷款政策,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晚上,利用村里开会布置生产任务的时候,他主动当起义务“扫盲员”和“政策讲解员”,帮助村民提高文化水平。期间,他走遍了全村310余户人家,吸收存款近3万元,超额完成全年揽存任务,获得了当年的“揽存冠军”称号。 “小毕睡的是村委的地铺,吃的是管区的大锅饭,我们也从来没把他当外人。他白天黑夜都和我们的村干部、村民在一起,忙活着公家的事。”说起他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经历,原北十里铺村老书记动情地说,“他太拼了,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抛家舍业,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事业上,让人敬佩,村里人没个说他不好的。” 凭借着对事业的执着态度和拼搏精神,他的业务水平越来越高,工作成绩一年一个大进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充分肯定。1988年,他调任花园片区工作,迎接更大的挑战。 “花园片区共有7个村,5000多口人。仅小额陈欠贷款就有4000余元。这部分不良贷款,是前几任业务员都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领导安排我集中时间,重点解决这一难题。”虽然困难重重,但毕于田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既然国家有政策、有规矩,就一定要按照政策走、规矩来,决不能让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受损失。” 为了追回这些不良贷款,他想尽一切办法措施。他先将这部分贷款逐户抄列清单,逐户下发逾期贷款收回通知书,利用村里的广播、喇叭、录音磁带、张贴宣传资料等方法,营造催收声势,对收回难度较大的“钉子户”,靠上重点催收。 吕花园村共有陈欠贷款34笔,金额1031元,其中仅一魏姓人家就陈欠贷款700元,这个人是村支部书记,在村里影响较大。“我把工作重点对准了他,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一连跑了二三十趟,还是分文没收回来。最后一趟,我在他家整整待了一上午,反复向他宣传信贷政策,帮助他算利息。最后,他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认为自己是烈属,国家会照顾,会把这部分贷款给豁免了。听了我的解释后,才知道自己错了。第二天一早,他就把钱送到了信用社。”此后,吕花园村的许多不良贷款户,也纷纷开始还款。 像这样的经历,在毕于田身上不胜枚举。在花园片区工作8年中,他讲求工作方式方法,除了对陈欠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他还用心用脑研究客户心理,积极调整对应策略。在他管辖片内有一家矿建公司,拖欠贷款4万元,每次上门催收,负责人都躲着不见,工作人员找各种理由搪塞他。“有一次,我瞅准负责人在公司,赶紧上门去找他,可还没靠近他办公室,就被工作人员挡住了,说书记不在。我就故意大声踱着脚离开,其实是找了一个墙角躲了起来。过了很长时间,办公室门终于开了,我立即跑过去,将公司老总堵在了门口。”看到毕于田突然站在面前,企业负责人着实吓了一跳。“小毕,你还没走呀!”又觉得实在过意不去,便把他请进办公室。毕于田趁机又把信用社的政策讲了一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企业负责人被他屡败屡战的精神所打动,归还全部贷款。 多年来,他对待工作始终把握两点原则:一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用心为民服务;二是要有奉献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讲理由、不讲条件地坚决服从和完成单位交给的任务。他认为:“只有把客户当做自己人,把工作当成是自己人生的事业,才会体现个人的价值。” 群众的贴心人 “我这个挎包里,不仅仅有算盘、账单,还有老百姓们沉甸甸的信任和期盼。”这是毕于田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农信人的大挎包,一头连着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一头连着农村百姓的衣食冷暖,不仅要抓牢,还要抓好。” 毕于田刚参加工作时,正赶上国家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农村家庭还在为衣食而奔波,他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也深切地体会到了民生多艰。“信用社的建社初衷,就是要听党的话,按党的政策办事,要依靠集体力量,依靠人民群众,通过扶持生产,开展多种经营,让老百姓的日子都富起来,好起来。”为此,他在增加揽存业务的基础上,主动为村民宣传党的信贷政策、方针,积极开展信贷业务。 一年冬天,毕于田在村里走访时遇到了一位部队上复原回家的曹姓小伙子,他家里很穷。那么冷的天,屋里都没点炉子,一家人挤在炕上裹着被子取暖。小伙子的眼神中充满着渴望、期盼和不甘。毕于田看着觉得很心疼。于是赶忙买了几筐炭和一些生活用品给他们送过去,随后和小伙子坐下来详细地聊起了他对未来生活的打算。交谈中,毕于田得知他跟着亲戚学会了做石棉瓦的技术,但就是苦于自己没有本钱,一直很苦恼、很低落。 了解到小曹的切实需求后,毕于田严格把关,通过多方询问得知小曹的性格、人品、技能都不错,在依托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主动为他贷款2000元,并鼓励他充分利用自己制作石棉瓦的手艺战胜困难、发家致富。在毕于田的帮助下,小曹的石棉瓦生意从小到大、越做越红火,日子也一天天富裕起来。不到两年,家里就盖起了新房,后来还买上了电视机、摩托车。小曹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时刻没忘这份恩情,几次三番带着礼物来到毕于田家中致谢,却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我这份工作,是党和国家给的,是为咱老百姓服务的;我这个挎包,背在身上沉甸甸的,装的是父老乡亲对咱的信任和期盼。”毕于田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多年来,哪里需要资金,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本着“有的放矢”的原则,他用挎包里的贷款让许多有理想的年轻人通过养牛、养猪、种植中草药、发展钢材产业等形式,努力摆脱贫瘠的生活,过上了富裕美满的日子。 满意只有起点,没有最好;服务永无止境,只有付出。毕于田心里装着百姓,就处处为百姓着想:谁家要盖房子了,谁家的猪要下崽了,谁家的娃儿要结婚了……这些他都记在心里。“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们,我给自己制定了‘三勤’‘四登门’工作方法。”他逐一解释说,“‘三勤’就是嘴勤,手勤,腿勤;‘四登门’就是存款登门、取款登门、放款登门、收贷登门。” 对每一个收贷或吸储的机会,毕于田从不放过。不管村里哪家要卖猪、卖鸡、卖牛,他都会第一时间联系,然后帮着一起赶集,买卖回来的款项一定会存在信用社。哪家要是有外地汇款回来的,一定也会通知他,一是图个一起高兴,二是把钱存在信用社放心。 当年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业务关系,慢慢都变成了亲朋好友似的感情,按村民的说法就是“有事找小毕”。过了几十年,再遇到村民还有人亲切地称他为“小毕”,还是有说不完的话,这凭借的就是当年为“三农”服务时建立的深厚感情。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多年来,他始终和身边的客户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了老百姓的贴心人。 原则的守护人 在毕于田家的茶几上,放着一个破旧、老式的水杯,水杯里没有茶叶,只有清水。这个用了三十几年的旧水杯,他一直没有换过。 “工作时在外面走街串户跑业务,老百姓很热情,有时候到家里去总是留你吃饭、喝茶。可这样不行,我是党员,得以身作则,不能拿群众的一厘一毫。”在毕于田看来,自己从事的是党和国家交给他的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兵,别说利用手中的权力吃点、喝点、沾点,就是喝杯清茶都不行,所以他总是告诉别人自己不喝茶,他的水杯里永远只有清水,没有茶叶。“在从事信贷员这30多年里,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从未利用职权为自己谋求过一分‘实惠’,我做到了‘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毕于田自豪地说。 面对原则,毕于田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教育家人、孩子要清正廉洁。在部队服役的大儿子回来结婚,按理说应该给孩子办得热热闹闹的,可作为一名信贷员,他怕会有不少人来贺喜,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就和家人商量一切从简,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就算把喜事办了,整个婚事也没有收一份礼。 还有一次,组织上让他负责城区信用社基建工作。当时恰逢他老家盖平屋,负责建设的建筑队听说后,要送水泥、送钢筋,还要去帮忙修建,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了:“我是共产党员,怎么能以权谋私呢?”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回老家,最后平房顶是妻儿、亲戚帮着用双层苇箔、泥灰盖起来的,没用一根钢筋。 虽然对自己“十分刻薄”,但他却对别人“异常大方”。1997年,他用个人获得的劳模奖金救助了莱芜市上游镇一贫困失学儿童;2020年疫情,行党委向全行在岗职工发出了疫情防控捐款的号召,他主动联系所在党支部捐款2000元,展现了一名老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心中有方向,胸中有使命,肩上有责任,事业有辉煌。从业37年来,毕于田先后荣获“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省级优秀信贷员”、“莱芜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但他最喜欢的身份是共产党员,最喜欢的称呼是“挎包人”。“别的荣誉只能叫我高兴一阵子,可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挎包人’这个称呼,却能让我光荣一辈子。”(陈文刚 陈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