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39)| 农信“铁娘子” 颜士英
 【字体: 】 2021年11月18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颜士英,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4月出生,1980年11月入党,山东临沂人,1964年3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会计出纳、业务员、兰山、银雀山、金雀山信用社主任,现已退休。作为老一代农信“大挎包精神”的见证者、实践者,在从事农信社工作的35年里,她用手中的挎包开展普惠宣传,上门办公,志愿帮扶,信贷调研,带着心中那份朴实无华、为民服务的情怀,将金融服务送到了广袤的农村大地和千家万户。曾获得县市级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市级金融先进工作者、山东金融系统工会积极分子、市级“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农信“铁娘子”

  “‘大挎包’沉甸甸,里面可是啥都装,既是咱们的武器,也是咱们的铠甲,还是咱们服务老百姓的‘万宝囊’。”说着,77岁的颜士英脸上堆满了笑容。

  胸前闪亮的党徽,映照着这个有着42年党龄的农信老党员的初心,和那只挎包一样,见证了她在从事农信社工作的35年里,与“三农”的唇齿相依,与百姓的鱼水深情。这个曾被同事们称为“铁娘子”的老人,就是背着那只挎包,带着心中那份朴实无华,还有为民服务的情怀,将农村金融服务送到了广袤的农村大地和千家万户,传递着“大挎包”故事最动人的声音。

  “铁娘子”有股子韧劲儿

  刚刚参加农信社工作时,颜士英只有20岁,在那个艰苦困难的六十年代,她信心满满的加入到农信的队伍中。那时她的第一个工作地就是临沂县涑河区北元公社信用社,辖内有八个大队、四十四个小队,说起这个“网点”,她印象尤其深刻。那并不是独立的办公场所,是和小公社挤在一个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算盘、一个盛满单据和账本的挎包。然而,萧条的经济丝毫没有冲淡农信人对老百姓的鱼水情深,就是在那样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她开启了自己的农信生涯。

  那时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快捷,只有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这“三铁”,办理储蓄业务,记账只能靠算盘,计息纯粹靠手工,押运现金有时候仅凭着一辆自行车就到库区去缴存。白天营业时边制凭证边记分户账、登存折,晚上要加班先挑分传票、汇制“科目日结单”,而后再按“科目日结单”登记总账。月底还要先札计总账,做到“总分相符”,再根据总账抄填会计月报。她就靠着这样笨拙且繁琐的记账方法,确保工作无误。

  在从事会计工作的那段时间,她同无数老农信人一样,一直深耕于经济相对落后、交通往来不便、信息传递不畅、金融需求多样的农村地区。用挎包把手续、单证装进去,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怎么送?就是靠着一双腿,挨家挨户的走,一户一户的跑。她和同事们说:“谁家有困难、谁家有需求,咱们就去谁家。”

  1972年,颜士英成了临沂县涑河公社北元管理区业务片业务员,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村民的情况,她更是成了村里的常客。走村串户虽然辛苦,可她乐此不疲,日子久了,和片区内的几个大队的所有代办站站长和许多农户都成了朋友。

  那时,贷款用途除了有限的生产队打井、修渠(水库)集体贷款外,就是农户想养猪、买肥料、买粮,或是生病了没钱看病时申请贷款。农户贷款的数额很小,只有三五元、几十元,最大的不过是几百元用于盖房,可就是这小小数目的贷款,对老百姓来说却是雪中送炭的事。就为了把这些“小钱”交到需要的农户手中,她背着“挎包”逐户了解农户贷款需求,认真了解情况,时常一去就是一周。

  后来为了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信社开始放宽信贷政策,调整贷款对象和贷款结构。从过去主要是对集体放款,调整为面向千家万户的社员贷款;从过去只限于数额较小的社员生活困难贷款,调整为对社员发放大量的生产贷款;从过去只注重发放单一的粮食生产贷款,调整为支持粮食生产与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同时并重。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把政策落实到位,这名背着挎包的“铁娘子”,凭着这股敢拼敢闯的劲儿,喝着农村的井水,踏着农村的泥土,任黄风阻挡着身躯,任泥土踉跄着脚步,把更多的贷款带给了更多的人,让“三农”事业夯实了基础,再上了台阶。

  她说:“每当看到我们挎着“挎包”来到村里,村民都热情的欢迎,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每当丰收后有了余钱村民就到农信社存起来,这是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每当生产生活遇到困难需要资金,村民就到农信社办理贷款,这是对我们农信社的依赖。”

  “铁娘子”有着真柔情

  “工作中始终坚持‘储户至上,信誉第一、礼貌待客,竭诚服务’的宗旨,视客户为亲人、为朋友,做客户的贴心人,始终将客户的需求放在心上,为其提供热情、周到、准确且迅速的服务。”这是所有和颜士英共事过的同事,对她的一致评价,这也是她一直践行的工作原则和服务信念。

  除了艰苦的办公条件,紧张的人员配置也是早期农信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颜士英常常晚上点着煤油灯,马不停蹄的走街串巷吸收存款。百姓手里的钱少,存款有很大的心理包袱,怕露富,又怕不安全,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赚的钱不放心交给别人。为化解老百姓的抵触心理,她就认真的做着大家的动员工作。从一元两元到十块八块,每一笔款她总是会耐心的帮村民开好户、打好存单,同时做好客户信息保密工作,尽最大努力让老百姓放心。一日一钱,十日十钱,大队的同志见她工作认真、心地善良,是个可以信赖的人,于是也和她一起动员村民存款,还在晚上收款后派民兵护送她回家。她说:“老百姓攒些钱不容易,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管好。”

  葛家王平庄是当时辖内最大的大队,也是涑河区的生猪收购点,为了更好的动员群众存款,颜士英积极与收购站负责人对接联系,挨家挨户的将收猪款送上门,逐渐取得群众的信任。“老百姓都很淳朴,我们为他们做的、想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念在心里啊,将心比心,他们才会一直支持我们的工作。”说起这些,她脸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有一次,一位村民把钱存放在家里的“保险柜”里,日子久了居然被老鼠咬坏了,当村民着急的拿着那沓钱找到颜士英,希望能给帮忙想想办法时,她二话没说,带着那堆破钱就去了人民银行,在仔细的粘贴和对比下,基本上全额兑换了出来,村民高兴极了,激动地说:“以为钱放在家里是最安全的,没想到还是让咱信用社给保管最放心。”

  农忙时帮助村民收小麦、收花生,农闲时和村民们唠唠家常,凭着这一点一滴的付出,颜士英逐渐和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主动找到她,让她帮忙把钱存在信用社。靠着这份为民服务的心,她让信用社的金融服务在村民的心里扎下了根。

  “铁娘子”有双铁肩膀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业绩突出,颜士英不断受到上级的表扬,并逐渐走上了负责人的岗位。1984年到1999年间,她先后被调到城区、兰山、银雀山、金雀山信用社任主任,面对更加繁重的农信工作,她的压力虽大,但是干劲更足,她用自己柔弱的“铁肩膀”,再次扛起了重任。

  在加强门市服务的前提下,她结合市场及客户情况,组成攻坚小分队,深入到个体工商户、企事业单位扎实开展流动金融服务。通过组织开展上门服务、“一对一”服务,用实际行动深入践行“大挎包” 精神,颜士英赢得了广大客户朋友的信任、赞誉和爱戴,老客户得到了巩固,新客户取得了发展。

  1994年10月,颜士英带领的兰山信用联社金雀山信用社的揽存总额在全临沂地区同级单位中率先突破亿元大关,在联社的指导下,她组织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电视台、报社进行宣传报道,让更多的群众信赖、选择信用社。她个人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县、市级“先进工作者”;连续5年被办事处党委评为“模范党员”,并获得省市级金融先进工作者、山东金融系统工会积极分子、“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虽然收获了许多荣誉称号,但同事们都开玩笑说:“还是喜欢叫她‘铁娘子’。”面对一个个成绩,她总是说:“这些都是咱们党领导的好,咱们的客户和咱们交心!这都是咱应该做的。”

  如今,已经退休22年的颜士英谈起背挎包走地头的日子,仍如数家珍,她对农信社有着亲人般的热爱和眷恋。她说,农信事业发展到今天,是一代代农信人奋斗的结果。每次和年轻人交流,她都会叮嘱他们,在新时代仍然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大挎包” 精神。她常说:“年轻一代更要在思想上背上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挎包’,在行动上背起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挎包’,牢记‘大挎包’中的使命,脚踏实地,为农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光飞逝,“大挎包”精神却未曾改变。普惠宣传、上门服务、志愿帮扶、信贷调研,每一条羊肠小道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个山村角落都有“铁娘子”的身影。春去秋来,酷暑严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颜士英践行着“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光荣使命,新一代的农商银行人,也沿着她走过的路,踏实而坚定地迈步在沂蒙老区深处的村村落落、家家户户。(颜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