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9)| 行走在东平湖畔的“挎包人” 刘广泉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1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刘广泉(1939—),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6月生,1980年12月入党,山东东平人,1959年11月参加工作,曾任银山信用社会计、主任,戴庙信用社主任,商老庄信用社主任等职务,1992年6月退休。不忘初心、担当有为、廉洁奉公,刘广泉扎根基层30余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挎包”精神的内涵,用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精神,践行了农信人的担当和初心,打造了农信人守诺诚信、为民服务的金字招牌。曾获得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市级先进工作者、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行走在东平湖畔的“挎包人” 一个挎包、一本账簿、一把算盘,这是60多年前那代农信人的标准装备。在这个挎包里,装着群众的家底和希望;背着挎包的人,承载着满满的责任与担当。 60多年前,在美丽的东平湖畔,一位名叫刘广泉的农信人背起了这个意义非凡的大挎包,走田间、访农家、上渔船,开启了为农村群众播撒希望火种,让幸福之花开满湖畔的“挎包人生”。 为民,从不忘初心开始 “只要是群众需要,不管多累,我都愿意陪着群众走上一遭。”刘广泉在回忆1963年帮助银山镇村民解决贷款问题时这样说。 1963年,东平县银山镇(原属梁山县)村民黄云山想买几头猪,改变一下自己困顿的生活。可是经过多方借款,仍然凑不够买猪苗的钱。刘广泉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找到了黄云山,经过考察,告诉黄云山,信用社可以为他提供贷款。 本来想要放弃自己“养殖梦”的黄云山,听到刘广泉的话,激动异常,抓住他的手说:“我借了好几家亲戚,钱也没凑够,你来了,俺可算是看着救星了,行,俺听你的。”接下来几天里,刘广泉带着黄云山走遍了银山镇大小集市,甚至为了不让黄云山多花一分钱,还带着他渡过黄河,来到河南省寻找合适的猪苗。 “这下行了吧,有了这3头小猪,只要好好养着,明年就能见效,这次总共需要花10多块钱,我这就给你办手续放款。”看到选定心仪猪苗的黄云山,刘广泉一边帮他看猪苗,一边帮他办理贷款手续。 这笔10多块钱的贷款,可能在有些人眼里并不多,也不会为了这十多块钱的业务,陪着群众翻山越岭到处奔波,但在刘广泉眼中,群众之事无小事,只要群众需要,哪怕再苦再难也要服务群众。 类似的事,在刘广泉将近40年的农信工作经历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他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也从没有一分主动调整工作的想法。在这里,除了要帮助群众解决存贷款的难题,湖区艰苦的工作条件同样在考验着他。 八里湾村是一处渔民生产、销售的集散地。为了方便渔民现场存款,晚上,刘广泉要骑车奔波70多里到村里去。有一次,因路面不平导致自行车前叉断裂,他整个人被摔了出去,但他顾不得查看自己的伤势,推起损坏的自行车,步行前往收取渔民存款。在湖区工作就是这样,既要照顾渔民工作时间,又要克服复杂的自然条件。夏天,他要经过杂草丛生、蚊虫肆虐的芦苇荡;冬天,他要克服湖面上大风带来的严寒天气。 付出终归有回报。刘广泉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誉,不少群众,只要想办理存贷款业务,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他,刘广泉。 奋斗,从披荆斩棘开始 1959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刘广泉,第一时间就把催收欠款当作第一任务来抓。 在银山镇顾庞村合村后,其中1个大队、6个生产队被解散,但仍有数千元的贷款没有偿还。刘广泉得知情况后,决定采取“逐个攻破、一个带动多个”的策略收欠款。随后,他直接带着铺盖来到生产一队队长家中,向队长讲明政策和道理,做通队长工作,他又趁热打铁,动员整个生产队来队长家里开会。当天晚上,在刘广泉的动员下,生产一队党员干部收回了3000多元的欠款。第二天,其他5个生产队得知生产一队情况后,也主动上交了欠款。 80至90年代,一场全球性的通胀危机开始影响到中国,普通群众纷纷将自己在银行的存款提取出来,用于购买各种生活电器和生活必需品。当时全县17个农村信用社存款金额急剧下降,影响到正常业务开展。 当时,刘广泉得知在戴庙镇附近有数百亩的优质苹果,因缺少恒温库难以长久保存,不少已经烂在树枝上。他一边到种植户家里实地调研,一边到处打听有意向建设恒温库的经营户。最终,他得知司里村有一家经营户想建设恒温库,但因为缺少资金而搁置。了解情况后,他主动上门为这户经营户提供贷款支持,随后,他来到种植户家中,告诉他们,司里村有了恒温库,可以把苹果卖到那里。种植户们得知消息后,纷纷把手中积压的苹果卖到了恒温库,并将销售钱款存到了信用社。 刘广泉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既为经营户解决了资金难题,又给广大种植户解决了销售难题,同时,还树立了信用社金融服务“金字招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来到信用社办理业务。 敬业,从以身作则开始 刘广泉接任戴庙信用社主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工作纪律。 “当时,部分同志或是离家远经常迟到,或是工作期间饮酒耽误业务,或是擅自请假离岗中断业务开展,这种散漫的行为既给信用社形象抹了黑,也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必须马上进行制止。”刘广泉回忆道。 打那个时候开始,刘广泉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设立工作考勤制度,完善请假审批机制……一系列工作制度改革,快速扭转了风气,恢复了形象。 以身作则带头干,率先垂范领头人。一次,刘广泉因临时有事,过了上班时间10多分钟才来到单位。当时,刚刚步入社里的刘广泉就注意到,同事的目光纷纷投射到自己身上,仿佛都在说,主任自己迟到了,看他怎么办?主任迟到,还罚钱吗?面对着无声的质疑,刘广泉拿出皮包表示,“我们制定的制度是迟到一分钟罚款一块钱,现在我当面认罚10块钱。”在当时,刘广泉一个月的工资仅仅才有20多块钱,一下子罚了半个月的工资,制度规定之严可见一斑。 刚刚捋顺上班时间问题,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一天,一名内勤人员因事请假外出,一名库管员看到有人请假,也擅自离开了工作岗位,导致当天社里的正常工作受到了影响。外出的刘广泉得知情况后,当即找回那名库管员,耐心细致和他交流,向他讲明随意离岗带来的不良影响和给办事群众造成的损失,让他第一时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众进行了检讨,并按照相关制度进行了处理。 “这是我作为一名管理者,一名农信人,本应有的担当和职责。”回忆起当年的那段岁月,刘广泉激动地说。 亏欠,从痛失亲人开始 白天在社里办业务,晚上走村入户,这是当时农信人的工作常态。由于主要服务对象都是农村群众,白天他们大多需要在田间地头劳作,只有到了晚上才有时间处理其他事情。刘广泉除了白天正常上班,晚上还会主动加班,深入到每个村落的生产队,每户农家,上门办理各项业务。 长时间不着家的工作方式,在带动信用社工作越来越好的同时,也成了对家人的亏欠。 1985年,刘广泉的妻子因病住院治疗,见到医生后,医生的一席话让他呆立在妻子的病床旁边。“肝硬化前面还有肝炎期,你这个丈夫是怎么当的,肝炎期这么明显症状都没有发现,生生拖到肝硬化晚期才来。”面对医生毫不客气地质问,这个在工作面前从来没有低过头的汉子,第一次感到对家人的亏欠。 在县医院住院没几天,病情加重的妻子被转移到省里医院。在那里,刘广泉接到单位电话,说是预决算工作到了关键时期,急需要他回来一趟,问他能不能抽时间回来。刘广泉看了看妻子,又看了看在旁边照顾母亲的年仅16岁的女儿,在征求妻子意见后,他从妻子病床前回到了单位。这一走就是好几天,等到他返回医院,妻子同病房的病友“质问”他:“你这是去了哪里,把一个重病的病人交给一个孩子,你不知道你女儿因为害怕偷偷哭了好多次。” 女儿的眼泪,病友的“质问”,医生的疑问,妻子的大度,刘广泉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对家人的亏欠。但是妻子病情的发展,已经没有了让他弥补亏欠的机会。最终,刘广泉的妻子没有挺下来,于当年不幸病故。回忆起这段往事,这位坚强的老人泪光涌动,这也许是他内心中永远过不去的一道坎。 “我父亲这么多年来,唯一一次受到打击,就是我的母亲去世那次,我第一次看到坚强的父亲,就那样呆呆地望着母亲遗像,长时间沉默不语。”刘广泉的儿子刘明秋说。 廉洁,从拒之门外开始 “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一直是刘广泉从事农村金融工作以来恪守的第一原则。 一辆5块钱买来的自行车,一个月20多块钱的工资,要养5个子女,这就是刘广泉年轻时的真实写照。“当时,工资不高,家里人口又多,就靠我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但就是这样,我每个月交给家里10块钱,有时还要收回5块钱忙公事。”刘广泉说,“也许就是这样才导致了后来妻子病重却无力看病的情况发生。” 1985年,在刘广泉妻子病危期间,银山镇某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会计找到刘广泉,希望通过刘广泉申请一笔贷款发展村集体经济,并当场表示愿意分给刘广泉一部分股份。 刘广泉听到后,当场严辞拒绝。随后,他们又说:“刘主任,这样吧,股份的事就此作罢,我们知道嫂子病了在济南住院,这样我们借给你500块钱,拿去给嫂子看病。” “不行,这500元钱我说什么也不要,但是,只要是村集体合法合规的产业,我会按程序给你办理手续。”刘广泉义正言辞地说道。 当时他的家里就190块钱的存款,根本不够给妻子看病,面对对方拿过来的500元钱,他真的动过把钱留下来的念头,然后事后再还回去,但他还是生生按下了这份念头,因为他的内心告诉他,不能拿,有了这样的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最终会克制不住带来严重后果。 无独有偶。在刘广泉调任戴庙信用社主任没多久,一位开砖窑的经营户过来申请贷款,刘广泉上门审核,发现他符合各项条件后,当即发放了贷款。过了没多久,该经营户找到正在工作的刘广泉,表示砖窑赚钱了,“我给你拿来了5000元钱,你看着给社里工作人员分分。” “分什么分,给我这个钱做什么,你们需要贷款,也符合条件,我给你们发放贷款是我的本职工作,你赶紧把钱拿回去。”面对金钱的诱惑,刘广泉再次毫不犹豫拒绝了。 不忘初心、担当有为、廉洁奉公,在刘广泉将近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农信“挎包人”应有的样子。同时,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为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党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得到领导和广大员工、客户的一致认可和赞扬,他也先后获得“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市级先进工作者”“县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其事迹先后被《大众日报》《泰安日报》等媒体报道。 鬓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睿智的眼神,作为老一辈的农信人,刘广泉用“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精神,诠释了农信人的担当和初心,打造了守诺践诺、为民服务的金字招牌。(王良勇 张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