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 一颗“公心”毕英兰
 【字体: 】 2021年10月19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毕英兰简介: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出生,1966年入党,山东荣成人,195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原东山公社柳树信用社会计、主任,1968年11月19日,为保护人民财产光荣牺牲。毕英兰高小毕业后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主动承担起创办信用社的重任,老百姓称赞她“冬送镢,春送锨,秋送杈子,夏送镰”,毕英兰用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英兰牺牲后,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69年7月20日,《人民日报》以“党的好女儿—毕英兰”为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金融战线的同志,传承以毕英兰同志为代表的“大挎包”精神,为振兴农村金融事业而努力奋斗。

  一颗“公心”毕英兰

  在山东荣成,有一家以人名命名的农信社——英兰信用社。1968年11月19日深夜,时任原荣成县东山公社柳树信用社主任的毕英兰为保卫人民财产,在与歹徒搏斗时,与她5岁的小儿子一起英勇牺牲,年仅30岁、党龄仅有两年。就是在那个深夜,毕英兰顶着寒风跑遍了柳树10个生产队,为社员办理了23笔支款,帮助会计结算了账目,晚上11点左右才回家休息。

  那一年,全国金融系统掀起了学习毕英兰精神的热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共山东省委发出的《关于开展向毕英兰学习的决定》指出,“毕英兰同志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真心实意服务的信用社好干部。她虽然牺牲了,但是她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是我们活着的人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那一年,全国农信系统有了一家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农信社。毕英兰牺牲后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追认为革命烈士。她所在的东山信用社(合并前的柳树信用社)改名为英兰信用社。

  那一年,“党的好女儿毕英兰”成了荣成家喻户晓的红歌,被广为传诵。1969年7月20日,《人民日报》以“党的好女儿——毕英兰”为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随着国际友好交往,她的事迹还在朝鲜、越南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广为传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再次来到英兰信用社、英兰老家,感受那段峥嵘岁月。时至今日,同村人说起她的名字,眼睛里总有光;一代又一代信用社接班人,骨子里刻着“脱离群众,那不就没有英兰精神了”的坚韧和执拗;支行行长遇到困难坎坷时,想的是“不能给英兰丢脸”……

  全心全意为人民

  左手握着一本红色的《毛泽东选集》,右手拿着一支笔,右胳膊肘挂着一个军绿色的大挎包,短发,眼神笃定,面带微笑目视前方……农商银行的老一辈员工说,荣成农商银行英兰纪念馆里的这幅画像便是毕英兰的真实模样。

  “生为‘公’字打天下,死为‘公’字而献身。”这是毕英兰的笃定誓言。

  1954年,毕英兰高小毕业后即在本村信用社工作,她从信贷员干起,历经会计、信用社主任多个岗位的历练,以滴水穿石的毅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既从经典著作中寻找“怎样办好信用社”的方法和答案,又从中借鉴人生成长智慧,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读毛主席的书,我怎么去为人民服务啊!”是她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她曾在日记中写到:“我活着的任务就是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并一生都在践行这个承诺。

  她坚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办社方向,甘做群众的贴心人。毕英兰跑遍了柳树信用社服务的11个周边村,一户一户地了解情况,认认真真地帮助解决困难。1955年,她来到柳树大队第七生产队社员毕重恒家,看到重恒一人拉着八口过日子,生活非常困难,她就建议他养头猪增加收入。面对重恒“一怕无本难行利,二怕赔钱难付债”的心思,毕英兰耐心劝说:“没钱不要紧,信用社贷给你,你不会喂养,我帮助你”。说动毕重恒贷款30元,喂上了第一头猪,不足10天猪就死了。英兰得知情况后,登门安慰他,重新贷款给他,并和他一起到集上买回一头克郎猪。但第二头猪又死了。这回,毕重恒说什么也不愿再喂这四条腿的家伙了。英兰闻讯,第三次来到重恒家安慰他,鼓励他战胜困难,坚定养猪的决心,并帮助他第三次养上了猪。10个月后,肥猪出栏收入150元,付清贷款后还剩50元,加上土粪收入110元,毕重恒的日子富裕了,也有了彻底摘掉贫穷帽子的信心。

  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毕英兰从干信用社工作那天起,就一直把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挂在心上,群众还给她编了顺口溜:“冬送镢,春送锨,秋送叉子,夏送镰,英兰真是我们的好后勤!”在毕英兰精神的感召下,英兰信用社涌现出一大批全省金融系统业务能手、金融红旗手、金融系统标兵等先进模范。

  “心系群众,越是穷窟窿越要填”

  作为农信系统的一面旗帜,英兰信用社的干部职工开展了“怎样把英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接过来、传下去”的主题教育,每个同志都围绕“准备为英兰社留下点什么”而扪心自问。这个“怎么样”“留什么”的主题教育,成为英兰信用社干群入职的必修课和执业的必答题,一代又一代信用社职工围绕这个“时代之问”躬身自省,自警自励,以增光为荣,以抹黑为耻。

  “我觉得英兰精神就是群众有困难就帮着解决,心里装的全是群众。”77岁的金德山告诉记者。1971年11月24日,金德山进入了农信社工作,是英兰精神的第一代传承者。“那时英兰牺牲已经有三年了,全社上下都在学习英兰精神,我觉得就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心交心。”金德山一边编着竹筐,一边向记者讲述着当时的故事。

  “我就是想着把英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接过来、传下去,学着英兰能帮着群众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和群众交心,来感动群众,别的什么都不想。”金德山举起手中的竹筐对记者说:“我在信用社做了14年外勤、14年内勤,一个主要的缺点是没有多大文化、脑子不好使,但也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人老实、办事认真。”

  他手里的竹筐,就是与群众“交心”的“法宝”。金德山说,那会儿实行包村包片制,每次进村营销时,他就带着竹签去农民家里,谁家需要编筐就给谁编,边编筐边聊天,了解农户家里的情况,把农民的需求记在心上。“我们不能脱离群众,脱离群众那就是像鱼儿离开了水,就没法生存。那个时候信用社也不按点上下班,都是太阳出来就上班,太阳落山就下班,有人需要办业务咱就立马给办。”金德山如是说。

  “都是专找穷人给放贷款,越是穷窟窿越要填。”“宁肯自己麻烦千遍,也不让储户有一点为难。”金德山坦言。工作近30年来,金德山背上一个挎包、带上一把算盘,有时为揽存几块钱,都要走上好几十里路。

  农信社之所以要揽储,在金德山看来,并不是为了完成指标或任务:“我们要帮村里脱贫,就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那就得先有足够的存款支撑。”在全社的共同努力下,到1990年,东山镇英兰信用社存款额达2090万元,比1978年翻了一番。那时,东山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950元,一个贫困乡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镇。

  “急人民所急,不能给英兰丢脸”

  荣成农商银行总行中心库管理员毕惠芳,今年46岁,几乎在农信社各个岗位都干过。

  她的另一身份是毕英兰的侄孙女。“我虽然没见过英兰姑姥姥,但从小就听妈妈说她是位英雄人物,受她的感染,我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没有多大的本事儿,只能用认真的态度,践行英兰精神,拿客户当亲人一样,解决好每个客户的问题。”

  在毕惠芳看来,传承英兰精神,就是要做到“认真”二字。“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客户,都要从客户的角度理解对方、提供帮助。”毕惠芳说。作为中心库管理员,荣成农商银行所有网点的现金收支都要从毕惠芳这里调拨,每天的现金量在1000万元左右,毕惠芳的工作便是“每天从现金堆儿里爬”。“每件事情我都要亲自去看一下、核实一下,我不允许自己经手的现金出现任何差错,因为一旦出差错,传导到客户那里,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麻烦。”毕惠芳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她也从来没出过现金差错。

  因为认真,她收获了一位退伍军人的军礼。毕惠芳讲述了去年疫情期间的一件难忘的事:“那是一个特别冷的冬天,一位老大爷从乡下换乘了两次车来到总行营业部办业务。他的需求比较麻烦,我需要一级级请示,就请他先坐下休息,等我先办完前面客户的业务再给他办,大爷说好。等到给大爷办时,已经11点半了,大堂经理给他倒了热水,我去食堂打了点饭给大爷,反反复复用了一个半小时,把大爷的问题解决了。”令毕惠芳感动的是,大爷临走时给她敬了一个军礼。她几近哽咽地说:“我就是尽自己的职责,必须要把这个事情办完。他这个发自内心的敬礼,让我深切感受到,当我们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急客户之所急的时候,客户也会发自内心地回馈我们。”

  在毕惠芳的目光中,记者看到了一种笃定,那神采与毕英兰画像上的如出一辙:“践行英兰精神,就要对待客户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我会一直这样要求自己,肯定不会给姑姥姥丢人。”

  这种“不能给英兰丢脸”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在了荣成农信人的血脉里。东山支行行长王海洋今年50多岁了,当问及学习、传承英兰精神的体会时,他笑着说:“也没啥,就是想着不能给英兰丢脸。”他提到,在信用社(农商银行)工作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想着“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的英兰精神,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儿。

  “走村入户,就要给老百姓办实事儿”

  东山支行二楼墙壁上,展示着一首用红字贴印的《英兰辞》:“筚路蓝缕书翰墨,山高水远几枯荣。田间地头无定所,赊猪贩兔乐倥侗。竹风簌影青丝容,朗月映身白发翁。英兰精神今安在?服务‘三农’尤峥嵘!波澜壮阔绘丹青,潮平风正易寒暑。走村入户忙授信,金融夜校话筹觥。度势转型谋发展,矜贫扶困勇担当。英兰精神扬新意,立足城乡不世功!”

  这首《英兰辞》,出自荣成农商银行一位90后员工。在新一代年轻人看来,英兰精神就是走村入户、主动营销,主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崖头支行博隆分理处主任毕腾的岗位职责与英兰类似。“给老百姓办事就是我们的岗位职责,可能老百姓感觉我们帮了他们一把,但对我们来说,这是正常工作、是一种责任。”毕腾说。言语间,毕腾已经将英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和英兰主任都是做分理处主任,老前辈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敬业,总是在给老百姓办实事儿,服务非常好。我今年35岁,从业十年左右,一直把英兰前辈当作榜样,心里一直想着,给老百姓办实事儿,是英兰精神在激励着、鼓舞着我干工作。”毕腾说。

  他坦言,作为年轻人,他也有过特别苦、感觉干得没劲儿的时候,但想到英兰精神,就有了力量。“特别是前几年刚结婚的时候,我还存在攀比心理,后来想想英兰精神,就觉得不能以享受安乐为标准来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是英兰精神,鼓舞我克服了心灵的困境。”

  “任何困难,只要细化服务、换位思考,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情,就一定能够过得去。”毕腾说。尤其去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毕腾颇有感触:“我们农商银行第一时间与荣成市重点医院、医疗器械等生产企业对接,仅用1天时间为荣成市重点防疫企业荣成海奥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授信200万元,首笔60万元信用贷款已发放,为支持企业后续生产供应提供金融保障。为荣成市中医院、荣成市妇幼保健院等重点医疗机构发放信用贷款4000万元。”

  为老百姓办实事儿,荣成农商银行动起了真格儿:他们全面深化“四张清单”对接,加强行业与基础客户营销,推进整村整企授信,田间、地头、企业、商铺、码头、港湾,到处都是农商银行人汗湿衣背的身影,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躬身服务的足迹。在全国,首家实现县域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全国首创海产品仓单质押贷款、个人荣誉贷款;在全省,首家开办韩元贷款,率先搭建起便民利民的银医、银税通系统,为荣成乡村振兴、经略海洋、对外开放、社会民生、高质量发展,输出了澎湃不竭的金融动力。

  “丹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恒心铸魂的修养之旅,倾心为民的质朴情怀和尽心敬业的务实之道”,毕英兰的一生,短暂而光荣,她用忠诚践行着誓言。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孙开连用以上四句话概括了她的事迹。

  从毕英兰的故事里不难看出:她用青春和生命所践行的丹心向党、恒心铸魂、倾心为民、尽心敬业的“四心密码”,已经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自身政治、思想、作风等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核,而这背后的一心为民的一颗“公心”,正成为山东农信系统乃至全国农信“大挎包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基因。(中国农村金融 王文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