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好女儿毕英兰:舍生取义守初心 |
【字体: 小 中 大】 2019年11月20日 点击:次 |
近日,山东省国资委组织开展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东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典型、事件推选活动” 推选结果出炉,共推选出70年来在山东国资国企领域涌现出的50名先进典型人物(群体)、20件在行业内具有突出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其中,原荣成柳树信用社主任毕英兰当选道德标兵类重大典型,成为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员工。 (六十年代,毕英兰同志画像) 毕英兰,女,1938年出生于柳树集村一个中农家庭,高小毕业后于195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曾担任过信用社会计,1962年任东山公社柳树信用社主任。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1月19日为保护人民财产光荣牺牲,时年30岁。她用青春热血谱写出壮丽的诗篇,她的事迹永远在人民中传颂。 关心群众知民情的好员工 10多年的工作生涯期间,毕英兰既是信贷员,又是购销员、邮递员,常利用到各村办理存支业务的机会,为群众办事,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毕英兰时刻把群众的生产挂在心上,按生产季节,逐户走访,分类排队,详细记录,根据群众生产需要,跑供销、下工厂广泛联系货源,积极主动给予支持。她春天里给群众送去种子,麦收时送去镰刀,秋天里送去叉把,冬天里送去镐、锨,柳树大队毕家喜同志说得好:“英兰真是生产的好后勤。” (下排左二为英兰信用社主任毕爱兰,摄于1984年) 英兰从干信用社工作起,就时刻关心着群众的生活和疾苦。1964年的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紧接着大雨下个不停,俗称“三姊妹信用社”的三姊妹——毕英兰和毕爱兰、周洪春心情非常沉重。她们想到那些贫下中农的房子有倒塌的危险,风雨越来越大,她们的心也越揪越紧。风大雨急就是“命令”。毕英兰果断地带头顶着狂风,冒着大雨,直奔吉屯大队去了。早春的气候带着严冬的寒意,冻得她浑身发抖,再加上暴风的袭击,使她呼吸都感到困难。当她们走到吉屯王炳新门口时,四间草房屋顶的草已被风揭去了一半,王炳新小两口抱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唉声叹气,一筹莫展。英兰一面安慰着这对年轻的小两口,一面跑到生产队,对大队负责同志说:“贫下中农遭到这样大的自然灾害,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信用社可以贷款帮助。”她与负责同志商定,生产队出草,信用社贷款,风没停前先想办法压压屋顶,风雨过后赶紧把房子修好。在这场暴风雨中,毕英兰和她的战友跑遍了她所服务的十一个大队,帮助十二户修理好刮坏的房子。事后,群众反映说:“英兰真知道贫下中农的疾苦,什么时候有困难,她就什么时候来。”而毕英兰却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就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群众的苦乐当作自己的苦乐,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群众中去,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为民服务解民忧的好干部 毕英兰参加工作时刚满17岁,这个在革命老根据地长大的女孩子,从小就决心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党中央提出农业合作化以后,她坚决响应。坚持扶贫先扶志,从资金上积极支持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她一户一户地了解情况,认认真真地帮助解决困难。1955年的一天,她来到柳树大队第七生产队社员毕重恒的家,看到重恒一人拉着八口人过日子,生活非常困难,建议让他养头猪,重恒苦笑着摇摇头说:“我一怕无本难行利,二怕赔钱难负债”,英兰看透了他的心思,就耐心劝说:“没钱不要紧,信用社贷给你,你不会喂养,我帮你。”重恒被说动了,贷款30元,喂上了第一头猪。谁知不到十天猪死了,他感到辜负了英兰一片心,也不好意思告诉她,更不敢再贷款了。英兰得知情况后,亲自登门安慰他,又贷款给他,并和他一起到集上买回一头克朗猪。事不凑巧,第二头猪又死了。这时,重恒下决心再不喂养这四条腿的家伙了。英兰闻讯后,第三次来到重恒家安慰他,鼓励他战胜困难,树立养好猪的决心,并帮助他第三次养上了猪。由于总结了前两次失败的经验,采取了科学的喂养方法,十个月后肥猪出栏了,收入150元,付清贷款还剩50元,加上土粪收入110元,日子富裕了,重恒也增强了彻底摘掉贫穷帽子的勇气。日子长了,得到英兰帮助的乡亲们都说:“俺想到的英兰想到了,俺没有想到的英兰也想到了,她为俺操尽了心,费尽了力,帮助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鞠躬尽瘁暖民心的好党员 毕英兰一贯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毕英兰的家庭经济条件在当时是比较富裕的,但却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冬天穿的总是17岁时做的一件小棉袄;坑上一套土布被褥遍布补丁。寒风刺骨的冬天,连条妇女们常用的头巾也不舍得买,却把省下的钱为经济困难的群众购置农具、买药治病。1963年,她得了肝炎,1.67米的个子,体重只有84斤;她还患有肾炎和严重的关节炎。严冬寒天,关节炎发作时,两腿麻木疼痛,领导多次催她住院治疗,她却总是说:“我这点病,不关己”。1963年3月,她大腿上长了个碗口大恶疮,就在这时,信用社有个同志要生孩子,没有人接替她的工作,她主动承担下来。在同志们面前,她隐瞒了自己的病痛,一个人顶着两个人的工作,衣兜里装着止痛药,痛得厉害时,就吃上几片,最后,她痛得昏倒在路上。人们发现后,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1966年的一天,毕英兰由于过度操劳病倒被送往医院,途中路过一个小车站时,看见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大娘,吃力地搀扶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见此情景,她马上跳下汽车,背起老太太就往汽车上送,可还没迈上两步,她的虚汗就顺着蜡黄的脸流了下来,她把老人背上车,安置在自己的座位上,然后默默转身坐到了后排。司机看在眼里吃惊地说:“毕同志,你也是病人呀!”英兰的回答是“大娘要紧,我没有关系”。到医院后,经医生检查需要住院,可她说什么也不干,只请求医生给开点药拿回家去吃,医生看到她那坚定恳切的态度,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英兰就是这样为群众着想,为群众服务,不辞辛苦,不怕困难的一个人。 用生命践行初心使命的标兵模范 1968年11月19日深夜,毕英兰顶着寒风跑遍了柳树十个生产队,为社员办理了23笔取款,帮助会计结算了年终账目,晚上11点左右才回家休息。当她合衣刚想进入梦乡,突然听到拨门声,她警惕地摸了摸枕头旁的钱包,用破衣服伪装好,这时歹徒已窜到了炕前。她不顾自己和孩子的安危,奋起与歹徒顽强搏斗,终因势单力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1969年,人民日报关于毕英兰同志事迹的报道) 毕英兰牺牲后,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共山东省委、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出了《关于开展向毕英兰学习的决定》,决定指出:毕英兰同志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党员,为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真心实意服务的信用社好干部。她虽然牺牲了,但她是我们活着的人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金融战线的同志要继承烈士遗志,为振兴农村金融事业而努力奋斗。1969年7月20日,《人民日报》以“党的好女儿—毕英兰”为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她所在的原柳树信用社改名为英兰信用社。 毕英兰的一生是一代又一代农信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真实写照和缩影。在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内,英兰精神正激励着广大农信人坚守初心,履职尽责,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坚定地把英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作风接过来、传下去,以实际行动将农信人的初心和使命融入到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工作中去。(刘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