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出2亿存款 |
——记济南农商银行吴家堡分理处经理隋兴旺 |
【字体: 小 中 大】 2018年11月26日 点击:次 |
隋兴旺,男,47岁,中共党员,现为济南农商银行槐荫支行吴家堡分理处经理。参加金融工作28年,在基层网点耕耘28年,他熟悉吴家堡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村居。走进吴家堡的地界,一打听济南农商银行,就能听到隋兴旺的名字。 吴家堡街道下辖30多个行政村,位于济南市区西北,黄河南岸,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隋兴旺用“挎包精神”丈量出了优异的业绩,用真诚服务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 “一个党员可以点燃一个团队,一份责任可以铸成一种坚守” 热情点燃团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隋兴旺同志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党建活动,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党支部开展党员学习,他的学习笔记写得最多最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他来的最早,走的最晚。作为党支部的委员之一,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恪尽职守,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内勤管理事事精通,外勤业务快捷办理,客户资源随时掌控,苦事难事勇于担当。在他的带领下,吴家堡分理处员工团结实干,拼搏进取,呈现出良好的团队风貌,赢得了优异的业绩,人均揽存达6400万元。隋兴旺所属的槐西支行党支部也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并被济南农商银行选定为“标准化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责任铸就坚守。从1990年参加农信工作到2018年,从事金融工作28年,隋兴旺同志始终坚守一份责任,真心服务客户,踏踏实实工作,践行挎包精神。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为他积攒了丰富的业务人脉。十里八村的客户信任他的人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数十年信贷工作中,从未有过一笔不良贷款。他对事业负责,对业务关注,坚持走街串户,对发展资源有着本能的敏感度。2016年3月,济南市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的提出,牵动了济南人的心,更是写进了隋兴旺的业务营销规划里。于是,在走街串户的过程中,在与政府、村居的沟通中,他预感到这个坚守了20多年的地方,必将迎来历史发展的新机遇;这份他守护了20多年的事业,也将迎来业务营销的新挑战。 “每个客户都有可能擦肩而过,也都有可能成为朋友” 客户就在身边。从2016年3月,医学科学中心建设项目的提出,到2017年下半年拆迁工作的推动,隋兴旺实时留意政府规划,随时了解村民想法,村庄怎么拆、什么时候拆,政府怎么赔、什么时间划拨,款项怎么花、钱有哪些去向,每一步他都用心关注。拆迁补偿款的发放,让身边的每一位村民,都成为存款营销的目标客户。20多家银行竞争,怎么才能让客户选择济南农商银行,这是个大难题。但是,隋兴旺和他的同事们做到了,仅仅4个月时间,吴家堡分理处累计营销存款386户,金额2.6亿元。其中,通过大额存单、定期存单、理财产品等形式留存的资金达1.96亿元。分理处存款余额的快速增长,背后是隋兴旺的汗水和心血,也代表着村居百姓对隋兴旺同志的信任。 客户也是朋友。2亿多的存款,不是等来的,是一村村一户户,披星戴月营销来的,更是用真心、用真情换来的。“老隋干事实在,跟他打交道我放心。”西张村的王师傅家里开了一间金属工具加工厂。受经济形势影响,原有的购货商产品需求量减少,王师傅加工厂的效益也受到影响。2017年初,在走访村居营销业务的过程中,隋兴旺得知了他的情况。随后,他一有空就联系熟人、朋友,还有日常认识的客户,为王师傅拓展产品销路。等他再次来到王师傅家中,隋兴旺把一份产品销路名单交到了他手上。拿着这份名单,王师傅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在后来一年多的交往中,王师傅发现,隋兴旺不但是一个银行人,更是一个热心人。他来村里不单单是拉存款跑业务,还帮着村居调解家庭矛盾,规划拆迁款使用,参谋购房方案,拿着村里的人当家人一样。时间长了,大家都拿他当朋友,有什么事也愿意找他商量,拆迁款也自然存在了济南农商银行。2018年2月,厂房拆迁款到位,王师傅把900万元补偿款全部存到了吴家堡分理处。 “我会矢志不渝的把挎包精神传承下去” 风雨无阻,勇往直前。挎包精神是农信社60年朴实优良的传统。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挎包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它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真诚,它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执着,它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使命。隋兴旺,作为一名忠于职守28年的农商人,作为一名基层网点的共产党员,他凭借着坚定执着的进取精神,凭借着对党和事业的赤诚热爱,凭借着对挎包精神的执着坚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诚信为本,勤勉尽职的承诺。他说,我会把矢志不渝的把挎包精神传承下去。 吴家堡片区拆迁,涉及附近村庄10余个,分理处周边重点有4个村,村民共计1100余户。这4个村什么情况,每个村有多少户,哪些户打算买房子,哪些打算投资经营,哪些户打算搬走,他从2017年初就开始走访,聊起来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了解情况是一回事,变成客户是另一回事,要问他的680多户客户是怎么营销来的,隋兴旺会笑着说,“整天在村里跑呀。”从2017年初到2018年6月,隋兴旺带着他的团队,迎着初春的料峭,顶着炎夏的烈日,伴着清凉秋风,踏着寒冬的积雪,足迹踏遍了西堡、肖家屯、石佛屯、赵家庄等拆迁的各个村落。清晨,他踏着晨光走进村民的家。晚上,在灯光下与客户促膝长谈。节假日,从来顾不上不休息。同事问,“这么多村庄,这么多客户,什么时候能跑遍。”他却说,“这么多客户,这么多存款,不争取存到咱行里,我这心里过不去呀。”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村庄拆迁后,村民散落各处租房暂住,隋兴旺就四处打听,追着走访。硬是把陌生人跑成了存款户,把临时存款跑成了定期存款。 他正是用这种认真负责,勤勉尽职,勇于担当的主人翁精神,诠释了新时代的“挎包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