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优良传统系列报道(101)| 光会做不会说的“金融保姆” 朱福玲
 【字体: 】 2022年11月04日 点击:

  --记微山农商银行付村支行客户经理  朱福玲

  “微山湖人心向阳,芦浦荷花稻谷香。两岸春风遮不住,一曲琵琶世流芳。”在风景秀丽的微山湖,有位生于此、长于此、奋斗于此、奉献于此的“金融保姆”——微山农商银行付村支行客户经理朱福玲。

  2021年朱福玲43岁,头发花白,皮肤黝黑,初看像长年累月在田间劳作的庄稼人。平日里她话语不多,但只要说起客户,眼神里便透着光,也变得健谈起来。

  奔波于田间地头、用心用情服务千村万户的朱福玲,在领导同事眼中是响当当的“实干家”,有人称她为光会做不会说的“金融保姆”。

  疫情防控下的“整村授信”——一心想着为百姓多做实事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承载历史、铭刻记忆荣光;总有一种精神,纵观历史长河、汇聚磅礴力量。被疫情笼罩的2020年,便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朱福玲也让“挎包精神”的名片更加耀眼。

  2020年2月27日,疫情下的付村镇大卜湾村显得格外冷寂萧索,大街上两个戴着口罩的身影,由远及近逆行而来。这是村庄解禁的第一天,这两人便是微山农商银行付村支行客户经理朱福玲和朱贝。

  春节期间,正是为外出务工者进行“整村授信”的有利时机。之前,朱福玲通过村委广播和网络对归乡群众进行了广泛告知。然而,疫情突如其来,村子封闭,人员禁止流动,她怕百姓特别是外出务工的乡亲们有资金需求,赶忙通过微信群和电话进行宣传通知。疫情期间,共预约登记80余户,其中45户为拟外出务工人员。

  村民卜宪磊投资了一家造纸厂,却没想到赶上了疫情,建厂资金不足成了他建厂路上的“拦路虎”。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朱福玲前来考查,仅用一天时间,便为他发放了30万元贷款。卜宪磊拿着刚刚取出来的30万元贷款资金,郑重其事地向朱福玲说了一声“谢谢”,双眼里溢出晶莹的泪花。

  无独有偶,小卜湾村卜庆力着急到浙江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种植蔬菜大棚,想办理一笔贷款,财产共有人必须签字。急需外出打工的他眼看行程将近,正在家中焦躁不安,踌躇着要不要联系客户经理之时,却迎来了朱福玲。他激动不已地说:“想着贷款指望不上了,准备明天就走,谁知你们就来了,真是感谢啊!”然而,更让夫妻俩感动的是,当他们为自己的防护用品不够而犯愁时,朱福玲又贴心的送上了爱心防疫包。

  付村镇卜湾村总人口426户2121人,有数十年杞柳种植史,种植户达280余户,金融需求十分旺盛。为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朱福玲所在支行将卜湾村作为整村授信试点村。

  事是好事,但做起来难。谁来做整村授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支行行长用商量的语气征询朱福玲的意见,她二话没说便爽快地应承下来。

  没有抵押、没有担保,风险把控是最严峻的考验。一番集思广益后,朱福玲理清了工作思路:入户调查-整理资料-村组评议-书记把关-集体授信-农户用信。

  正值盛夏,朱福玲和同事顶着烈日进村入户,逐一讲解整村授信的特点、流程,授信的好处和使用方法,最后还要再补上一句 “兄弟(大爷、叔),我们讲的这些都能听懂吧?把电话留给您,有啥事您随时联系!”

  连续多个高温天气下的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风里雨里、田间地头,年轻的同事朱贝都有些扛不住,朱福玲却还嫌进度慢。于是,她们把汽车换成方便停靠的电动车,在电动车上安装了简易喇叭,走街串巷循环播放。“给你一笔家庭备用金,让你关键时候不差钱。”“让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一次授信,随时使用,不用即还,手机操作,快捷方便。”这些被朱福玲编成的宣传语,已然成为卜湾村妇孺皆知的口头禅。

  40多岁的朱福玲上班时间更是随着农户的规律调整,早上五点钟就出发了,饭时入户调查,傍晚再次出发,工作时间整理资料。“5+2”“白+黑”,没明没黑连轴转,她用最朴素的工作方法“一看二问三打听”,摸清最真实的底子,疫情期间共完成入户调查230户,授信195户、957万元,累计用信897万元。

  “服务乡村振兴,就是要不断下沉金融服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把咱农信的根扎进老百姓心里,有为才能有位嘛!”朱福玲认真地说。看着村庄越来越美,朱福玲就想为父老乡亲多做一些实事。

  做实事的她,也获得了老百姓的诸多点赞。“无论是小额信贷,还是惠民政策的兑现,朱经理都给予了我们村很大的支持,发挥了一名乡村基层信贷员一心为民的普惠引领作用……”当地卜湾管区党支部书记黄传伟曾给予朱福玲高度评价。

  扎根大地,践行普惠;振兴乡村,农信有为。疫情下的“整村授信”,实现了从“客户申贷”到“银行送贷”的服务转变,有效破解了乡村振兴的资金和人才瓶颈,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了农信力量。以朱福玲为首的一支接地气、有担当的“融荷志愿者服务队”,充分发扬老一辈农信人的“大挎包”精神,将足迹遍布广袤的农村大地。

  夜灯下的筑梦人——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农户身边

  大家一起坐在村东头的石凳上,手机的灯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脸上的神情都很专注,其中朱福玲还认真的记录着聊天的内容。

  这是朱福玲在张庄村开展金融夜校信贷政策宣讲时的场景,也是她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缩影。

  “村民们,注意了,今天的金融夜校付村支行到我村宣讲脱贫户信贷政策,大家7点半到村委大院来集合了!”张庄村喇叭上连续性的播报引来了很多咨询和建档的客户。“我们就想加快速度,让真正想干事的人能干成事。”

  在村委的金融夜校小讲堂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咨询,朱福玲耐心地解答,整个宣传现场十分热闹。在经过朱福玲对小额信贷政策进行宣传讲解后,一些客户便纷纷拿出身份证件配合填写调查表。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分散式地宣传讲解,现场收集有信贷需求的客户资料35户。

  “农商银行确实给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开鲜果店的李大哥经营水果店多年,从原来的3万元小额贷款,增加到现在的10万元,水果店规模在逐步扩大。李大哥看到朱福玲晚上9点多了还在村里入户宣讲政策,便主动请缨成了义务引导员。

  在李大哥的热情引荐下,朱福玲顺利地走访了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 “在家的进家宣传,不在家的路上做宣传”,每当走到灯光灰暗的地方,但凡碰见有需求的客户,朱福玲都会不约而同的打开手机灯光就地建档,氤氲的光打在她棱角分明的脸上,她弓着身体,笔记本铺在在腿上,右手执笔在本子上记录着信息,笔触碰着纸沙沙作响。就这样通过“边摸底边建档、边建档边介绍”的方式,朱福玲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就在路上收集了10多户有需求的客户。

  “张庄村252户、外地打工40户、养殖户30户……”在朱福玲的入户对接本上,她详细地记录着入户对接情况,252户、3天时间,朱福玲白天入户调查、晚上集中宣传,已完成200多户的对接工作,其中110户符合准入条件,共对70户有贷款需求客户进行调查。截至目前,已为该村发放脱贫户贷款30户、金额 227 万元。

  “金融夜校宣讲,夜路走访建档、高效率放款”,一张张脱贫小额信贷政策公示牌,一份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进村入户对接联系卡,一个村一个村地宣传脱贫人口信贷政策,一户一户地摸底信贷需求,有路灯就在路灯下搜集信息,没有路灯就用手机照明边走边建档……朱福玲用脚步丈量初心、用行动践行使命、用赤诚之心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农金答卷。

  银行家的“农学之路”——只要能带动农户致富,吃苦也值

  位于大湖一隅的“杞柳谷”,是微山县著名的杞柳产区,数千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坐落于此。从京杭大运河一隅遥望,崎岖的乡间小路巧然围绕着湖中村—卜湾村。

  风乍起,吹皱一湖碧水;浪打处,涌动万顷波涛。环湖而生的卜湾村依湖而建、靠湖而生,此处居民出行全靠船只,交通极为不便。湖中雾气常年缭绕,能见度时好时坏,行船可见不易,由于弯道较多,晕船是常有的事,赶上雨雪天气,即便是老船员也有“翻船”的危险。

  “10年前这是我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天都要乘坐船和车两种交通工具去上班,也都习惯了……”朱福玲从容地说,“只要能够带动这里的农户发展致富,我们农信人吃的这点苦都不算啥,都值了”。眼前的朱福玲眼神熠熠生辉,质朴的笑容随之流露而出。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有小舟助力,服务需要送达的地方有途径万千。面对连绵万里的大湖,朱福玲没有退缩,抱定“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的信念,她一次次不耐其烦地在大湖里穿梭,农民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她服务的身影。

  “不懂农业技术的农区客户经理,不是一个合格的客户经理。”朱福玲感慨地说,“不然别人说水稻一亩产一万公斤,不懂农业专业知识我都会相信。养一只鸡成本需要多少钱,一头猪成本多少钱,利润大概多少,这些都得懂。”

  为了实现精准施策,提高贷款使用效率,朱福玲多次下湖实地考察,特邀专家开设农业种植培训班,与当地农户一同学习农业相关技术,从而更好的利用金融杠杆撬动当地“三农”发展。

  在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下,朱福玲带领村民相继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湖区特色的发展之路——把小渔村的杞柳产业做大做强,走出山东带出国门。2019年卜湾村全体村民举家搬迁至城里的运河社区,彻底摆脱了出门靠船的生活,渔民们住上了社区里宽敞明亮的楼房,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大湖一隅的小渔村,如今也成了远近闻远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多年来,朱福玲在村镇与农民们建立了浓厚的“鱼水深情”,她通过与当地农民的相守相随,将普惠金融的种子播撒于田间。哪里有农民、哪里有农业,她就随风飘向哪里,就在哪里扎根,她服务的对象是农民,无论湖有多深、路有多远,风里雨里,总会有她“如农随行”的身影。

  采写人员:卜娣娣 单位:微山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