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优良传统系列报道(116)| 逐梦沃野织锦绣 王龙
 【字体: 】 2023年02月07日 点击:

  --记嘉祥农商银行黄垓支行客户经理 王龙

  无数农商人弘扬新时代“大挎包”优良传统,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千村万户,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努力,打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他们不知疲倦、不索回报,一路风霜雨雪,一路凯歌嘹亮,用扎实的脚步和辛勤的汗水,助力千里沃野从荒芜走向多彩,携手父老乡亲走上康庄大道。

  今年33岁,已在基层网点工作12年的嘉祥农商银行黄垓支行客户经理王龙,就是农商银行人中的优秀代表。

  真情,沾满泥土芬芳

  初夏的暖风,吹过嘉山祥水,吹过滚滚麦浪,吹开了丰收的喜悦。

  2021年6月5日,王龙早早起了床,简单洗漱后,在单位宿舍旁的摊点快速吃完早点,便踏上了去往黄垓镇黄西村的路途,当天是他去村里开展驻村服务的日子。

  头天晚上,王龙和同事加班在杨村开办了一场“金融夜校”,返回支行时已是晚上9点多,他便住在了宿舍。黄垓镇位于嘉祥西北,距离县城35公里,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驱车回县城需要50分钟,值班、加班或次日需驻村服务,王龙便住宿舍,一周最少住3天。

  临近夏收,村民出门早,王龙比往常提前半小时赶到位于黄西的金融服务点。村支书魏保兴将王龙迎进屋,随即用村委会的大喇叭喊话:“乡亲们,农商银行的王龙经理来了,有想用钱的、问事的,赶紧来村委会了。”

  “王龙兄弟,我想问一下,咱想提高一下手机银行转账的每日限额,还需要去网点办理吗?”不大会,村民魏代生走了进来。魏代生是村里小有名气的收粮大户,从去年起,市场行情好转,粮食价格普遍上涨,他的生意做得很是红火。昨晚看到村微信群里通知,知道王龙来驻村务,魏代生便一大早赶到金融服务点,询问手机转账的事。

  “代生叔,看来您今年还得发财啊,您想提转账限额,现在不用去网点,在手机银行上自己就能搞定啦。”王龙边说边拿出手机,手把手演示如何在手机上提高每日转账限额。在他协助下,短短三分钟,魏代生便将自己手机账户每日的转账限额提高到了100万。

  手把手教村民使用手机银行、宣传推介最合适的金融产品、办理基础金融业务……看着服务点王龙忙碌的身影,魏保兴颇为感慨地说:“农商行跟老百姓走得近,心贴得也近,你看看,这驻村服务自从开展以来就深受乡亲们好评,太方便啦!”

  11时许,最后一名村民走出金融服务点,王龙背着包离开村委会,他要去走访一位种粮大户。在阳光照射下,村外金黄的麦地泛出亮光,暖热的空气中弥漫着麦穗的芳香。大热天走路,对于身材偏胖的王龙是个“苦差事”,他后背衬衣很快蔓延开点点汗湿。

  三转两拐,王龙来到了一大片麦地旁,村民杨承东正在麦垄间查看小麦成熟情况,他不时挥手推一把麦穗,麦浪在面前荡出几米远。杨承东在村里承包了504亩地,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地主”。

  “承东哥,忙着呢,今年的麦子不错啊!”“王龙来了,过来看看,熟得好着哩!老辈人常说,牛马年,好种田,这话真不假。”说话间,杨承东掐了颗麦穗, 搓开麦粒,放进嘴里嚼了嚼,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承东哥,眼下要收麦子了,资金够用不?”“够用,真是谢谢你,啥时候都想着俺庄稼人。今年有个好收成,还多亏了春播时你及时给贷的50万贷款,解决了俺农资资金问题,要是误了天时,收成可就要大打折扣了。”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了麦收和市场,王龙告辞要走。杨承东挽留一起吃个饭,被王龙婉拒。

  “现在生活好了,乡亲们又热情,总有乡亲想邀着吃个便饭,虽说大伙都熟识,但确实不能吃,单位有严格规定,看似不近人情,其实对我们是个保护。”回村委开了车,返行路上,王龙在路边店吃了碗凉面,喝了瓶奶茶。

  在黄西村的驻村服务,王龙一个月去两次,每次不少于4个小时。现在,王龙在黄垓镇负责像黄西村这样的7个自然村,每月安排同样频次和时长的驻村服务。

  担当,沉淀赤子情怀

  奔波在田间地头,一步步走进乡亲们的心里,走进三农发展的万千气象中,这些场景王龙再熟悉不过,甚至是儿时的重要印记。

  王龙的父亲王玉岭是一名老农信人。高中毕业后,王玉岭在老家嘉祥金屯镇大孙村教了二年书,后应征入伍两年,退伍转业进入金屯信用社担任信贷员,一干就是30余年。

  在王龙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青春挂在田间地头、挂在田野茁壮的禾苗、挂在丰收的粮仓、挂在乡亲们丰厚的腰包。30余年间,父亲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挥洒激情和汗水,润农细无声。

  父辈无声的耕耘和奉献给了王龙莫大的激励和鼓舞。2009年,21岁的王龙大学毕业,毅然考选了嘉祥农商银行,家住县城的他选择了偏远的满硐支行,成了名综合柜员。

  入职前,不善言辞的父亲叮嘱王龙,话明显比平时多许多:“我们是农民的子孙,千万不能愧对父老乡亲;好好干,守规矩,别伸手;该你的东西你拿,不该你的东西看都不要看;放不放看人品,放多少看经营……”至今,王龙都不敢忘记父亲严厉的叮嘱。

  从经办第一笔业务开始,王龙就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标准高效的服务对待父老乡亲。扎实的业务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让他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更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

  2010年7月的一天,满硐支行营业厅内人头攒动,乡亲们忙着领取种粮补贴。恰巧当天,王龙发烧,他打着点滴坚持在岗办理业务。支行长劝他休息,他说:“我能撑下去,办业务的人多,大伙都辛苦,我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2012年6月中旬,已是信贷会计的王龙接总行通知,整理存量信贷档案。他把自己关在档案室一天一夜,将所有档案整理得井井有条。支行网络信号不好,他一大早开车带着上百斤档案赶到总行,争分夺秒录入系统。

  那天晚上,下班返回县城的女朋友给他去送饭,困得眼皮打架的王龙让其半小时后喊醒自己,他必须补个觉再接着干。看着倒在沙发上鼾声大起的王龙,女朋友流泪了,1小时后才喊他,这让王龙当时“很恼火”,事后感觉“很幸福”。

  数月后,两人步入婚姻殿堂。王龙请了一周婚假,结果第四天便返岗上班了。“恋爱时铺垫得好,老婆理解我工作忙。”

  2014年11月,王龙从满硐支行调入黄垓支行,由内勤转成外勤,成了客户经理。满硐支行与黄垓支行,一南一北,前者第二偏远,后者第一偏远。领导与王龙谈话,王龙欣然应允。前任客户经理突然离职,没师傅专门带自己,外勤“小白”的王龙虽有心理准备,但面对现实仍感压力山大。

  那时,女儿才1岁多,工作压力和对女儿的牵挂轮番袭来,王龙常彻夜难眠。工作咋开展?天气寒冷,他坚持逐村走访,把负责的村庄快速跑了个遍,田间地头看种植、羊舍牛圈看养殖、走访调研摸信息,很快掌握了村情民情。晚上,他躲在宿舍恶补信贷知识,捕捉信贷信息,制定工作计划,有时冻得难受,就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

  新岗位带来新舞台,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王龙明白,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如同鱼儿不能离水,大雁不能离群,再优秀的人也离不开团队。为让自己更专业更成熟,他向身边的客户经理学习求教,抓住每一次培训轮训机会,认真钻研新产品、新知识、新业务。

  这些年,谁家有买卖,谁家有营生,谁家盖新房,谁家有喜事,王龙就爱往谁家跑。鲁担惠农贷、强村贷、乡村好青年贷、创业担保贷、家庭农场贷、农民住房贷、复工复产贷……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一步一个脚印干、一个一个客户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逐渐成为农商银行在村里的“代言人”,村民、企业找他咨询办理金融业务慢慢成了“习惯”。

  树叶绿了又黄,麦田收了又种。担任客户经理6年多,王龙累计放贷超过1.2亿元,期间无任何违规违纪责任贷款,连续5年贷款到期收回率100%。“踏实认干守底线,负责较真格局宽。”黄垓支行行长丁忠笛如是评价王龙。

  实干,奏响惠农乐章

  晚风吹拂,落日余晖,天空染得一片通红,地处黄垓镇东南工业园的环卫车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红火景象。

  企业老板孔令海信步走出车间,抬头望了望天际红彤彤的云彩,转身看了看忙着装货的卡车,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

  黄垓镇地处嘉祥西北角,是远近闻名的电商小镇。牛羊购销、环卫车生产销售是当地发展活跃的产业,在10家有资质的环卫车企辐射带动下,全镇小有规模的配套加工企业便有数十家。近年来,在电商加持下,当地的产业发展更是风生水起,牛羊、环卫车、电商、购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街头巷尾最高频的谈资。

  在当地产业兴起、兴旺的过程中,农商银行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巨大的助推作用,从该村村民孔令海家的生意发展中便可窥见一斑。

  孔令海家的生意横跨牛羊购销、环卫车生产销售两大活跃领域。20年前,孔令海家便开始经营牛羊购销,在农商银行支持下,逐渐由小到大,成为当地的佼佼者之一。2014年,孔令海将牛羊生意交由对象打理,自己转型创立公司,进入环卫车辆生产领域。

  那年底,王龙来到黄垓支行,“盯”上了这家新生的企业。此前打交道20年、彼此信任的双方一拍即合,成为亲密的银企合作伙伴。一路走来,企业越做越大,年销售额已达2亿元。真诚的王龙逐渐提高企业授信,不断主动下调贷款利率,腿勤的他更是企业的“常客”。

  2021年5月份,该企业490万贷款到期,一国有大行带着更诱人的利率“筹码”前去“公关”,被孔令海婉拒。事后,孔令海坦言,“王龙兄弟待人真诚、服务好、有情义,我愿意为此每年多付几万元利息。”

  孔令海对王龙的夸赞绝非“礼貌”之言。一个“不良户”、一个“破产户”,王龙经办的两笔信贷业务背后的故事成了他重情重义的有力注角,也让这一好口碑在当地生意圈广为流传。

  黄垓镇的丁华在沈阳经营废铁生意多年,一直非常稳健。2015年3月份,丁华通过王龙申请了90万元贷款,扩大废铁收购规模,同时投资砼业。市场风云突变,废铁价格一路走低,生意严重亏损;雪上加霜,投资砼业又被骗,血本无归。2016年3月底,贷款即将到期,丁华主动联系王龙,告知实情,明确表示无法按期还款。

  由于前期调查充分,王龙坚信客户的为人和能力,于是向行里提议暂不予诉讼,代价是成为他从事信贷业务中的“污点”。“客户非恶意欠款,一旦诉讼,他将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款基本无望,咱不能翻脸不认人,得拉他一把。”经过2年“缓劲”,丁华生自2018年开始分期还款,现已还款60余万元。

  村民高建在村里经营馍房多年,供应周边10余个村庄,收入稳定。2018年临近春节,高建买了辆私家车,流动资金出现紧张,便贷款5万元,用于设备更换和面粉储备。

  大约5个月后,王龙了解到一个新信息,高建竟然沾染上网络赌博,甚至开始民间借贷。他立即前往,耐心分析利弊与劝说,督促其提前还上贷款本息,没有造成“信用黑户”的不良后果。后来,小伙子卖掉馍房和住房,还清民间欠款,去外地打工了。王龙还时常与小伙子微信交流,鼓励他浪子回头金不换。

  一桩桩、一件件的暖心信贷故事,让村民、企业越来越信任他,大家都说“有金融需求找王龙准没错”“农商银行是老百姓的贴心行”。

  2020年疫情期间,牛羊销售遇阻,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户“捉襟见肘”。经过调查分析,部分养殖户符合鲁担惠农贷条件,王龙积极对接,帮助10户养殖户申请鲁担惠农贷1150万元;对于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养殖户,他结合实际匹配贷款品种,办理乡村好青年贷1户、金额200万元。复工复产后,他又结合“四个清单”对接沟通环卫车制造企业,发放复工复产贷2户、金额600万元,助推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信贷工作复杂、琐碎,想要做好且不出纰漏就必须做到勤奋、严谨、细致、审慎。这一点,王龙做到了,且做得很好。成绩的背后,是他家常便饭般的加班加点。

  这些年,年迈的父母不能照顾,反让他们操劳帮着照看女儿;母亲骨折住院治疗,他无法在床前尽孝;女儿已上二年级,他从未参加过家长会;妻子在金屯镇小学任教,带孩子做家务付出很多;女儿患病,妻子独自在医院照顾……

  走村入户,支农重担挑;操劳不恼,只为沃野锦绣好。父母有时会心疼儿子,妻子有时会抱怨丈夫,但家人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妻子汤艳敏说,“在一起多年,其实最欣赏他的,就是身上的那股认真劲儿。”

  在王龙看来,尽己所能,帮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件格外有意义的事。他还总结出自己的“三皮理论”:“嘴要脱皮”,宣传推介好各项金融政策和产品;“脚要脱皮”,走千家进万户上门服务;“手要脱皮”,和乡亲们想在一起、干在一处、打成一片。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惠农初心历久弥坚。沃野美,禾苗壮,三农丰,无数“王龙”般的农商人正步履坚定,奏响新时代金融支农惠农的华美乐章。

  采写人员:陈国锋 靳继彬 单位:嘉祥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