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优良传统系列报道(111)| 传承的挎包 高昂的青春之歌 张斌
 【字体: 】 2023年01月13日 点击:

--记阳谷农商银行郭店屯支行客户经理  张斌

  仲夏时节的鲁西平原,夜幕渐渐来临,褪去了炎炎夏日的炙烤,公园里活跃的广场舞团,自由嬉戏的孩童,烧烤摊上举杯的青年,结伴逛街的女孩儿,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在享受着收工后的轻松。

  此时此刻,阳谷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们身着红马甲正在忙碌着,他们在村落中、社区内或开办金融夜校,或走访刚刚归家的客户。对于他们来说,不负韶华、只争朝夕,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脚步还在路上……

  郭店屯支行的客户经理张斌,便是其中一员。

  驻勤服务,扎根的农商人

  “头发卷,嘴唇厚,嗓门大,憨厚,热情,自来熟”,宋海萍绘声绘色地形容起她印象中的张斌。

  宋海萍,在郭店屯镇经营了两家服装店,从事服装零售14年,经营灵活,生意红火。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她的生意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

  “当时临近春节,原本正是一年卖货最旺的时候。疫情突然来了,十里八乡的街道上都看不见人,没有生意、没有顾客,服装店直接关了门,一个春节压了将近40万元的货。整个买卖运转不下去了,没有了收入,一家老小还要过日子,心理压力太大了”,回想当时的情景,宋海萍的眼神里流露出无助又无奈的神情。

  “在最犯难的时候,我接到了张斌打来的电话,问我服装生意咋样?需要用钱的话,可以帮助我办理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渡过暂时的困境;我当时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别提多激动了。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没想到张斌竟然主动上门来为我提供服务,我在家里便完成了办理贷款的相关手续。签完字不到两天贷款就办理完毕了,张斌可是帮我大忙了,让我看到了希望,农商行真是太给力了。”

  为宋海萍办理复工复产贷业务,只是张斌平日工作的一个缩影。从郭店屯支行出发,临街向北或向南,或向西进入新村、故落,布满了张斌驻勤走访的足迹。

  “到郭店屯工作8年了,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这些年我跑遍了全部53个村庄,熟悉村中的胡同,认识村里的乡里乡亲,很多村民也都认识了我。”张斌用质朴的话语介绍着自己的工作,流露出农商人朴实无华的真诚。

  盛夏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暑气渐盛,不出房门就能感觉到外面将要点燃的“炭火”。早上五点半,身着红马甲,提着挎包的张斌已经开始了在郭店屯镇邓楼村的早间走访。

  “张斌来了,吃饭了吗,跟我到家里去吧”,邓楼村农金员王新生路上遇到了张斌。

  “不了大爷,我去几户家里转转,看看他们最近的情况。你农金通使得挺好不,运转正常不?”张斌说。

  “农金通挺好使,现在一般的业务都能办,我一个星期只去行里报两次账,省下的时间还能跑跑其他业务。”

  挥手告别了王大爷,张斌沿着村中小路向北来到村西北角的养牛场。养牛场的老板是个叫王建国的年轻人,他和妻子金莹莹从父亲手中接过10多头牛干起了奶牛养殖,近几年,小两口瞅准国内市场对肉质软嫩的奶公牛巨大消费需求,在农商行的支持下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养殖奶公牛80余头,由原来的“小牛娃”迅速成长为周边人刮目相看的“牛达人”。

  “建国,最近行情怎么样?今年又增加了这么多牛,现在的场地和设施考虑过扩建升级吗?”张斌指着挤满奶公牛、设施有些陈旧的养牛场说。

  “咱们国内对牛肉整体需求缺口还很大,受疫情影响,进口牛肉进不来,所以利润还是很可观,再加上牛本身的18个月的生长期,不会出现激烈的价格震荡;我这边现在全是奶公牛,它的肉质口感非常好,老人小孩都喜欢吃,市场认可度高,供不应求。”说起牛市,王建国信心满满。

  “现在粮食、饲料也在涨钱,刨除全部费用,一头牛能挣多少。”张斌问。

  “6000块有把握。”王建国放下手中的草料,拍了拍身上的土笑着说。

  “我最近正在考虑扩建养牛场,想着在附近置块地,把新牛棚盖起来,再更新改造一下牛舍、上专业设备,以后准备自繁自育。”“资金够不够,不够尽管说,我给你想办法。”张斌说。

  “斌哥,太感谢了,这些年发展起来多亏有农商银行和你的帮忙。这些都置办下来确实是需要一笔钱,到时候还需要农商银行多支持。”王建国说。

  “没问题,现在行里有个专门为农户办理的“鲁担惠农贷”,利息低,有补贴,需要资金的时候一个电话我就来给你办理。”

  一段简短的对话,张斌了解了村里养牛大户的养殖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随手掏出笔记本记下了“牛达人”的扩建计划。阳光穿过树林,打在棚内奶公牛背上,像黄金一样熠熠生辉。

  起身离开养牛场,张斌又走访了从事农资销售的村民高学广,以及从事运输生意的姜洪保,了解了他们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和经营情况。虽然时间尚早,但是留饭的人很多,都被张斌婉拒。“我们农商银行的员工有纪律,不拿群众一根针,不吃群众一口饭。”张斌说。

  自2013年以来,像这样的驻勤服务,张斌每月都会抽出两个半天时间,到管辖的村庄走访客户两次。各个管辖村庄的地图和产业分布图深深地烙印在张斌的脑海里,在脑海里形成了各个网格的“全息影像”。他用脚步丈量着这座鲁西小镇的每一条小路,用每一句贴心的话语、务实的行动谱写着青春之歌,数年如一日……

  奔走的挎包,贴心的农商人

  张斌祖父辈便在农信社工作,农信“大挎包”已在他家传承了三代,他每天花半个小时去单位上班,开完晨会,梳理一天工作计划,骑上摩托或电动车到村里驻勤走访,8年的时间跑了10万多公里的路。

  郭店屯地处鲁西平原,所有服务的村庄摊成一个平面,农户、打工者居多,经营主体、小微客户散落在主副干道两侧,要想摸清最真实的状况还是要靠双脚去跑。

  从邓楼村出来,张斌沿街买了早饭边走边吃,开始了当天的客户回访,第一站是南李村芦笋种植合作社。沿乡村小路行了10多里,刚到南李村口张斌就指了指远处的一处蓝顶厂房。“就是那里了,那个是灿阳芦笋合作社的包装车间,外销的第一站。”

  灿阳芦笋种植合作社的经营者叫李金刚,早年外出打工,曾在深圳干过餐饮,昆明开过吊车。2014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在昆明第一次见到了芦笋产销的整个流程。看到芦笋生长速度快、市场需求大、价格高、收入可观,苦于多年外地奔波的他,萌生了回乡种植芦笋自主创业想法。

  芦笋作为南方蔬菜,在阳谷可是紧俏货,别说种植芦笋,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看到过南方市场需求的李金刚说干就干,回乡承包了几十亩土地,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芦笋生产基地,但是不懂技术、资金透支的他很快陷入可困境。

  正当李金刚一筹莫展的时候,张斌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调查,不仅实现一日办结式放款解了李金刚的燃眉之急,还联系农业技术人员帮助他度过种植危机。

  “我的生意也是从那之后一步一步好了起来,当年农商银行提供的贷款资金真是雪中送炭啊。”回想起那时的情景,李金刚的眼眶渐渐有些泛红。

  近年李金刚自种110亩芦笋,附近村民看到芦笋收入可观,自发加入种植合作社,芦笋生意抱团取暖实力进一步壮大了,李金刚也从单纯种植向产销、技术一条龙服务方向转化,资金需求量发生数量级变化。张斌马上详细询问了李金刚的资金状况,并对额度和贷款品种组合给出自己的建议。

  “李哥,你目前带动三十多家种植户跟你种植芦笋再统一回收,芦笋的生长速度快,这一天一万多斤周转资金起码得几十万吧。”张斌问。“一万多斤只是个保守量,再说价格也存在波动,周转资金的确浮动不小。”李金刚说。

  顾不上歇歇脚喝口水,张斌又到村中其他芦笋种植户家中走了走,进一步了解芦笋近期市场行情。“多渠道获取信息,总要交叉验证一下嘛。”张斌说。

  沐浴着落日的余晖,张斌依然走在田间小路上,奔走了一天的脚步因为内心的充实没有变的疲惫,想着那些因为农商行资金、服务支持起来的农民兄弟心里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纵然劳累辛苦也是值得的。

  希望的传递者,暖心的农商人

  结束驻村走访的路上,张斌又顺道来到辛集村,村里有这样一处独立的建筑,蓝色的彩钢房顶,挺拔的房身,这是一处通过二手构件改造而成的牛棚,透过牛棚的格栅,十几头鲁西黄牛正悠闲地吃着草料。

  迎面而来遇到了牛棚的主人李庆忠,五十多岁,不到一米七的个头,黝黑,和气,透着庄稼人的利落和干练。他正急着开柴油三轮车从地头往家里运麦子。麦收时节连下了两天的雨,麦穗遇水变柴染黑,脱壳的麦粒也露出了白须,这样的麦子价格势必降低。

  “张经理来了,快别站着,我给你拿马扎子去。”李庆忠说。“老李,不用拿,我过来看看你,麦子收的咋样了,看你卸到塑料布上的这些可都湿的很,得抓紧晾晾,你自己忙过来了不,要帮忙言语一声,别硬扛。”张斌关心地说。

  “就剩这一车了,没有了,你看你每天也是走街串巷地还想着我这里,这些年多亏了你帮忙。”李庆忠不无感动地说。

  眼前的情景让人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李庆忠还是村中的贫困户,当时处于多事之秋的他几乎对生活丧失了希望。

  “原来家境还可以,不上不下,但是俺小孩妈生了一场病,花完了家里所有的钱还欠下了十几万的账。当时家里躺着一个,屁股后面哇哇哭着跟着一个,还有个在上大学,真难啊。多亏了张经理。那时候他挨家挨户走访,多次到我家里,鼓励我,让我重拾对于生活的信心。还帮忙跑手续办了扶贫贷款让我养牛。他一有空就过来看看我,看看家里有啥难处,帮助我解决。就这样我一步步地从最初在猪圈里养了三头牛到现在盖了间牛舍养了12头牛,欠的账都还完了,闺女研究生也毕业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李庆忠眼中充满感恩和希望。

  像李庆忠这样,张斌宣传农商银行扶贫政策,扶持帮助过的乡亲还有很多很多。十三年来,张斌始终默默无闻地做好一个“支农、惠农、助农”的乡村信贷员。从走访商户、开展金融夜校到整村授信、去单换卡、扫码支付等一揽子营销为辖内客户破难题、解难事,不折不扣地传承了老一辈农信人的“大挎包”优良传统。时代在变迁,但并没有磨灭农信人的精神传承,张斌说他很喜欢这份工作,将紧紧围绕省联社党委“123456”总体工作思路,坚持“面向三农、面向小微企业、面向社区家庭”的市场定位,循着老一辈农信人爱岗敬业、艰苦创新的执着,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采写人员:杨海波 单位:阳谷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