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94)| 行走在金融支农路上的一个“兵” 张延庆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9月23日 点击:次 |
--记高青农商银行黑里寨支行客户经理 张延庆 一只普普通通的挎包见证了他走村入户的点点滴滴,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记录了他走过田间地头的坚实脚步,一枚熠熠生辉的党徽刻画了他无私奉献的职业生涯……他就是高青农商银行黑里寨支行客户经理张延庆。 2014年秋,张延庆在退伍择业中,选择了农信社,2017年,他成为了一名客户经理。为随时随地宣传业务,他每天都是将提前整理好的客户资料、PAD、棒棒糖、五子棋、小扇子等必备品装入挎包,换上轻便的布鞋,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大街小巷、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每家每户我都有深厚的感情” 时值初夏,整齐的牛舍里,成群的奶牛、黑牛惬意地吃着草,成排的大风扇不停地转动着,驱除炎炎夏日带来的高温。 “延庆,你来了,快进屋坐一会儿。”高青县家禄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李家禄见到张延庆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 “最近经营情况怎么样?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张延庆问。 “最近县里有支持黑牛养殖的政策,这不,我想再扩大一下规模,看看还能不能再申请贷点款啊?” “我就是为这事儿来的呀,老李!我们行根据县里支持黑牛养殖的政策专门推出了‘金牛贷’,专门面向养牛专业户,利率优惠,根据你的情况,可以直接来找我办理一下手续,争取明天放款。”张延庆说。 “好嘞,太谢谢你了,事事想在我们前面!”李家禄对农商银行的信任、对张延庆的感谢溢于言表。 这段感情还是来自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李家禄的养殖厂流动资金短缺,经营一度陷入了困境。那时,电视、广播里天天播,尽量减少外出,做好防护,但张延庆在了解到李家禄的困境后,他第一时间赶到李家禄的养殖厂,一块儿出谋划策。他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他和李家禄对养殖业的市场行情进行分析,并帮忙联系口蹄疫防疫,将防护工作做到家,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并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将贷款规模增加到了200万元,为李家禄的养殖厂打了一针“强心剂”。 “可以说,是农商银行把我从生死关上拉了回来。”李家禄说道。目前,李家禄的养殖厂牛存栏量达到500余头,年收入860多万元。同时,厂里新上了一套专业设备,对牛奶的质量进行源头把控,通过“奶吧”的形式,自产自销酸奶、纯奶,并创新生产了“牛奶馒头”,成了村里名符其实的“农民企业家”。 这样的镜头在张延庆的工作中成为了常态,一直到现在,张延庆无论见到哪个村民,不管在行里还是村里,都要打招呼,一个也不落,这是张延庆开展村民工作的法宝,和每一个村民建立良好关系,时时刻刻询问他们的需求。 “对黑里寨的每家每户我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他们迫切的金融需求,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好务,将服务送到每个需要的人手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嘛。”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张延庆质朴的初心,也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 “有事尽管找我,我随时都在” 2020年初夏的一天,张延庆开着车来到黑里寨镇刘信南村孙林的承包地前,微风拂过,眼前金色的麦浪让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今年麦子长得不错,一定有个好收成吧!”张延庆说道。 “是啊,这还多亏了你,更少不了咱们农商银行的支持啊!”孙林高兴地说道。 眼前的场景让张延庆回忆起了一年前:“孙林承包村里50亩地已经四五年了,一开始,主要是种菜、种西瓜,但是因为缺乏经验,承包土地没挣着钱。2019年,省里为了更好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出台了‘鲁担惠农贷’政策。我便找到孙林,建议他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并为其办理了15万元的‘鲁担惠农贷’,这样终于慢慢的有了起色,现在他承包土地100多亩,年收入达到30余万元。”张延庆说道。 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这是传承已久的光荣传统,这种传统历经了火与血的考验。曾经当过兵的张延庆对此更是深有感触,从事客户经理后,他想:我们服务的客户是老百姓,我们和老百姓的关系也可以像军民一家亲一样,只要我们真心对百姓,老百姓便会百分百的真诚对待我们。 有理想,终归是要回归现实。怎么才能走好服务这条路?张延庆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张延庆的服务辖区覆盖黑里寨镇24个自然村,共2000余户、10000余人。2019年高青农商银行实施客户经理驻村驻点后,为了摸清每家每户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的需求,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平均每天步行20多里地,用双脚走遍了服务辖区内的千家万户,为每户编了号、绘了图,并把优质客户信息输入到智慧营销系统。辛勤的工作换来了一整套具体详细的客户资料,为驻村驻点工作的高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挎包、一双布鞋、一辆小车是张延庆的标配,一天走访八九个村,专业的金融服务永远在路上。 为了能够更好地熟悉村里的情况,与村里各家各户打上交道,他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与村委开展党建共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现在,他是13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链长”。每当谈起这个“职务”,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 “我没有别的本事,就是会干活,我到村里,看到活就干呗,干着干着,老百姓就会纳闷,问你叫什么,是干什么的,老百姓就跟你熟络啦!”张延庆憨厚朴实笑容里带着日积月累的自信。 “张延庆这个人,特别热情,谁家有活他都帮着干,有什么事他都帮着办。”一提到“张延庆”,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这样评价他。 有一天,张延庆正在村里回访一名客户,看到前方的麦子地里来了几位农民,准备打场收麦子,他下意识就跑过去了。张延庆说,“我打小就是在农村长大的,什么农活都会,在乡亲们干农活时搭把手,也是应该的。” 都是小事,微不足道,却在无数次中用最地道、最朴实的方式把“张延庆”的名字印在了村民心里。 春天帮锄地,夏天帮晒粮,秋天帮收获,冬天送健康,这是张延庆一年的真实写照,在村里干活,张延庆心里踏实,和村民们打交道,张延庆心里亲切。他常对村民说:有事尽管找我,我随时都在。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黑里寨镇官庄村位于黄河大堰以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沙土土质孕育了优良的西瓜品种,村里种植的西瓜甘甜可口、皮薄籽少,附近的收购商每年都会定期到那里去收购西瓜,成交量日均在10万公斤左右。但是由于地处偏远,附近没有金融网点,村民存西瓜款需要到二十里地开外的镇上办理,因此,当地的瓜农养成了在家里存放现金的习惯,有时候还收到假钱,但是也只能无奈地摇头叹气。 为解决瓜农的棘手问题,黑里寨支行决定在该村驻点值班为瓜农服务。身为共产党员的张延庆得知后,第一个向支行提出了驻村服务请求,他说:“我们经常说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服好务,请批准我去打前站,我保证完成任务!” 官庄村不是张延庆的管辖村,又因为地处偏远,在实行驻村工作之前,黑里寨支行在该村的业务也很少,广大村民对陌生的农商银行仍然不够信任,不放心把忙了大半年挣来的辛苦钱存到驻村客户经理手中,因此,连续驻村值班了一个星期,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张延庆苦苦地思索着。他想到了黑里寨支行的老一辈---毕作桐老主任,他想:那时候刚刚参加工作的毕主任没有挎包,就拿着包袱包着算盘、账本,每天步行二十几里路到村里,没有住的地方,他就借宿在老乡家,一住就是好几年,从没有说过辛苦,只是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 当年的老一辈农信人挎包服务的情景,像一幕幕的电影回放在他的脑海里,他顿时觉得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倒他,只坚信一点: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于是,他与同事们一起,早出晚归,无论风里雨里,一心扎在值班地点,全心全意为瓜农办好每一笔业务,竭尽所能的提供服务,帮助瓜农收西瓜、递毛巾、推车子...... 十几天下来,张延庆和同事们都晒得和黑炭一样,连续一个月没有休息一天,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慢慢地,村民们的态度从冷淡到熟悉,从熟悉到认可,再去收西瓜款时,村民们争着送水递瓜,和一家人一样,拉着张延庆的手说先歇一歇。 “越是艰苦,越要持续加油干,越能凝聚力量,这就如一场战斗,一鼓作气,大家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这就是张延庆理解的艰苦奋斗的挎包精神,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乡情是脚步走出来的,驻村服务真正让张延庆感受到了那种超越亲情的感情。 退伍不褪色,让服务更有活力 黑一村的张玉花夫妻俩常年在外地承包工程,由于工程款未到位,月底工人工资又不能拖欠,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恰巧碰上了张延庆在村里开展整村授信工作。他了解到情况后,当天就通过手机银行为其办理了“信e贷”3万元,帮夫妻俩渡过了难关。 闫庙村的董云胜是养牛户,去年,董云胜买草料急用钱,农金员拿起电话打给了张延庆,他立马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了董云胜家,10分钟就为之办好了3万元的“新时贷”。 第一时间解决客户需求,效率第一、速度第一,是张延庆对新时代农商人“挎包精神”的理解。 “村民接收消息的途径有限,电话微信也说不明白,我每天都去村里转一圈,跟大家聊聊,就啥都有了,让他们少投资,多赚点,再切身感受一把咱们国家对农村农民的好政策!”说到这里,张延庆笑了,笑的很灿烂。他在平日里的总结中曾分享到:“挎包精神”离不开日常工作的落实,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想法,没有落实一切等于零,没有执行力的团队就没有战斗力。 日积月累的工作经验让张延庆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驻村驻点、整理资料、“四张清单”对接、贷后检查......虽然头绪繁多,但他处理起来游刃有余。他的工位上有一块小白板,每天清晨,张延庆都会把当天的各项工作写上去,标注对接客户时间和完成时间,时时激励自己,对工作有计划的推进,培养自己的行动力和完成任务的执行力。 张延庆的小白板,一如既往的密密麻麻……张延庆的朋友圈,一如既往的每日“打卡”…… 张延庆的挎包用着用着旧了、破了,四年间换了三个,挎包也越来越沉,装载着满满的激情和美好希望,承载着农商银行人艰苦奋斗的情怀和温度。 曾经,他是军营里一名刚毅的军人。现在和未来,他是践行农村金融服务道路上最优秀的开拓者之一。 采写人员:郑斌 单位:高青农商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