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57)| 红色乡土上的挎包行者 田连科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2月02日 点击:次 |
田连科,男,汉族,中共党员,1960年9月生,1983年7月入党,山东莘县人,1980年参加农信社工作,先后从事出纳员、信用社副主任及主任等岗位。 心系桑梓、情洒乡土,他长期工作在基层,奉献在一线,三十年坚守敬业,三十年青春不悔;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挎包精神,在鲁西这片土地上,默默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参加工作不到半年时间,他走遍了分包管区的6个村庄、49个生产队、3600多户,落实到户13300多人集体贷款。曾被莘县农信联社、镇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信用社主任、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模范等荣誉称号。 红色乡土上的挎包行者 田连科,山东莘县人,自1980年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以来,深入群众,扎根农村,三十年敬业坚守,三十年青春不悔。他不畏艰难与挑战,不问名利与得失,心系桑梓,情洒乡土。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挎包精神,在家乡的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奋勇开拓;他把对党的忠诚镌入生命,把服务群众的宗旨牢记心间,默默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红色乡梓地 他生长和工作的地方在山东莘县西北地区的大王寨乡,那里是革命老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里因地处黄河故道,常年沙荒灾害,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变,乡亲们靠天吃饭,挣扎在温饱线上。为防风固沙,追求幸福生活,一代又一代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1984年,时任莘县县委副书记的孔繁森同志还在这里负责了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外事接待工作,从此这里的农业开始走上了持续、稳定、建康的发展轨道,马西林场的翠色绵延着人们无尽的创业热情与生活希望。八十年代初,高中毕业的田连科,接了父亲的“班”,成为乡镇信用社的一名出纳员。他的父亲是个老党员,早年投身革命,曾在家乡一带担任过小区抗联队长,解放后担任过小乡乡长,小乡撤销后转入当地信用社工作,1980年退休。“木匠的孩子幼识斧锯,兵家的儿郎早弄刀枪”。他接过父亲手里的“大挎包”,这一干下来就是三十春秋。 从1980年工作,到1998年调离,他在家乡工作的18年里,马西林场穿过了多少回,随身的挎包挎进了多少户,迎接过几多马颊河岸的日升与月落......这片沙土地见证过他的汗水与执着。 走村入户忙 1983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田连科,就赶上了信用社对原集体农贷债务落实这样的头等大事,这是一项政策较强、情况复杂、难度较大的工作。自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集体财物分配到人,集体债务分配到户,但要把原集体积欠贷款落实到户,对信用社干部员工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每天早、中、晚三次深入村户,调查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清责任之后,向承包户宣传党的政策,做好思想工作,时常忙到深夜。越是在阴雨风雪的坏天气他越要坚持走村入户,因为这个时候乡亲们才可能有时间待在家里。有时他还利用村民夜晚休息或吃饭的时间去,挎包里带着手电筒和干粮,一户一户的跑,直到村子里的灯光一家一家熄灭。不到半年的时间,他走遍了分包的6个村庄,49个生产队,3600多户村民,集体债务落实13300多人。他的工作方法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在全乡试行推广,并进一步推动了全县债务落实工作方案的制定。 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全县棉花生产出现快速发展。县政府号召广大农民“要发家,种棉花”,他认为这是让农民致富、让信用社壮大发展的好机会,于是便配合政府落实管区棉花种植亩数,并详细统计了村庄人口、耕地面积、春棉夏棉种植户数,甚至机器与机井数量也调查在内。摸清底数后,农户有顾虑,种植棉花没有经验,他便挨家挨户的做思想工作,并通过贷款支持思想开放、敢想敢干的种植户购买种子化肥,通过示范带动,乡亲们由一开始的认识不足,到获得棉花大丰收,他接着跟进服务,揽储棉农存款,并收回了当初原集体解散落实的贷款,然后为他们评定了信用户,工作成效非常明显。 那时,他经常手提大提包走村入户,不论寒暑。夏天雨水频繁,经常被淋得一身泥水,有时还会和农户一起钻庄稼地,边干边聊,忍受着天气的闷热与烈日炙烤。冬天天气严寒,就穿上大棉袄,夜里要提上手电筒。他说自己有三件宝:“手电、挎包、大棉袄”。 创业奋战史 1998年3月,田连科临危受命,前往离家七十里外的十八里铺镇信用社主持工作。当时那里的境况是:各项存款余额102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906万元,不良贷款540万元,历年亏损437万元。内部职工因经济犯罪开除四人,代办站解雇六人,四年换了三个主任,五个管区其中有三个区业务全面瘫痪;办公条件为五间旧瓦房。 到任后,他每月都要去市里开一次落后会,当时在全市一百五十多个信用社中,他们社因不良贷款占比排名倒数第一。市体改办领导给三年时间,摆脱后二十名。“当时那里是顶冒名贷款的重灾区,逾期不还的借款没人敢去催收,真正有借款需求的群众则借贷无门,而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贷款却沦为了人情贷、关系贷,放款混乱与职务犯罪直接影响了存款来源,人们有钱不敢来存。”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有人劝他应付两三年拍屁股走人,但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即使拼命也要带领大家拿下“老大难”,打开这里的死局面。于是,他勇敢地挑起重担。 为了突破发展困境,他经常一个多月不回一次家,吃住在岗、以社为家,天天下管区调查摸底,了解情况,同每个员工进行谈心谈话,少的谈两三次,多的谈十几次。统一思想之后,他明确了工作思路,制定了重点工作方案和详细的业绩考核办法,然后整顿代办站,对不良贷款收回战稳扎稳打,实行驻村收贷、包户收贷,带领员工苦干硬干,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回不良贷款200余万元,不良比率下降了37个百分点,脱离了全市后二十名的行列。 接下来,他利用全镇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全力以赴投入金融服务,支持蔬菜大棚的建设生产,让十八里铺镇的蔬菜市场发展成为全县闻名的“蔬菜之乡”。经过几年的磨砺挖潜,当初的“烂摊子”终于扭亏为盈,利润一年翻一番,业务排名也已由全市倒数第一的亏损社,一跃成为名列全市前二十的先进社,并连续四年被评为县文明单位、群众满意单位。信用社的牌子又重新被擦亮。市人行、市体改办的领导曾多次去那里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6年,因工作需要,他被派到董杜庄镇创建信用分社。董杜庄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号称“鸡鸣三省”的地方。镇上没有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零星分散,虽然西瓜大棚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但没有形成统一的种植、管理、销售模式。因为是创建新社,人员不足,没有主管收放贷款的外勤主任,所有外勤人员没有一个信用社正式员工,所有“客户经理”都是他“招兵买马”,通过在地方协理员中选拔竞聘产生的“带片员”,这也让董杜庄分社成为全县22个乡镇信用社中的一个特色社。 2007年元月,董杜庄分社正式开业,为了开创新局面,打下坚实业务基础,他以从头开始的创业者心态,白天忙活一天,晚上留社带班,一边走村串户了解情况,一边宣传业务调查市场,寻找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经过充分酝酿,他决定对当地蛋鸡饲养、大棚西瓜和蔬菜生产三大特色产业加大信贷投入,逐步把“信用村户评定”打造为工作亮点,带领全员齐心协力把创建新社打造为全县标杆。 在信用户评定的具体实施中,他通过“先试点、后推进,抓重点、带全局”的工作思路,带领一干人马下村入户宣传,亲自操作成立信用评定小组,制定管理措施与劳动纪律,他和员工分片包干,并结合村委主持召开群众代表会十几次,每评定一个村他都提前进入“阵地”,了解村规民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每一个工作环节他都亲自组织参与,始终坚持带头干在第一线,全面协调评定工作,解决各种困难问题。经过2个多月的昼夜奋战,共评定信用户并录入信贷合同1189户,授信金额2132万元。 信用户评取得一定效果,他开始解决贷款手续复杂繁琐的现实问题,通过与联社相关业务部门多次沟通反复研究,一步一步探索贷款上柜台的具体程序,细化规范了每个操作步骤,大大提高了贷款的发放效率。经过全体员工一年多的奋发努力,截止2008年6月底,董杜庄分社完成了全镇42个村庄的集中评定工作,累计发放贷款7067万元,无一笔逾期或拖欠。 勤俭持家人 自从参加信用社工作之后,村里人常羡慕地说田连科是“开银行”的,可是他家里并不富裕,一家人日子过的依然很辛苦。当时他的工资很低,妻子在村办小学当民办教师,一个月也只有一百元的薪水。他们除了工作还要种地,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从未有过显著的改善,每年农忙的时候,买农药化肥的钱还是经常要赊欠。就这样,他坚守着自己的职业,就像鲁西大地所有的农民一样,厮守着世代相传的土地,也守着平凡纯朴的生活理想。 他说:“和农户打交道不仅要真诚、要公正,还要坚持原则,铁款、铁账、铁算盘,再加一条钢的规章纪律,这‘三铁一钢’就是我的原则。不沾群众一烟一酒,不贪公家一分一厘。这样,乡亲们才信任你,愿意和你打交道。”有一次,一个贷户去找他办理了一笔手续,临走的时候人家为表感谢偷偷给他的小儿子丢下一袋麻花,后来他发现后骑车追了几里路把麻花还给了那个乡亲。那时收贷,一个贷约只能下几次,而他则要下10次20次,他把每次分还记录的小条贴在贷约的背面,厚厚的一沓,这背后是比别人多出一倍的工作量,村民也都信任他,种棉种粮有了钱之后,自愿一点点去偿还。连在他们之间的是可贵的情谊与诚信。 那个年代,尤其是在农村,贷款和物质都还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负责贷款的信用社干部员工在当时还是有一些身份的“管钱人”。“算盘一响,黄金万两”。他始终秉持自己的审慎与严谨,廉洁自律、清白持家,从不想搞副业经商渔利,从不铤而走险,就这样一路走来。敬业、踏实、朴素是他的个人本色,忠诚、责任、担当是“大挎包”精神在他身上的血脉传承,他说他会永远守护着党和国家的农村金融事业,也会把农商银行人的“大挎包”精神与奋斗故事一直续传下去!(田昌磊 李书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