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72)| 传承“大挎包”精神 锻造新农商匠人 于吉连
 【字体: 】 2022年02月10日 点击:

  于吉连,男,汉族,1971年10月出生,山东龙口人,1990年2月12日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会计、会计科长、分社主任、客户经理,现任龙口农商银行黄城支行个贷客户经理。工作中,他充分发扬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弘扬“大挎包”精神,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受得了误解,扛得住打击,立足于基层,坚持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铸就一方农商新天地。他管理贷款余额6400余万元,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优秀个贷客户经理。

  传承“大挎包”精神 锻造新农商匠人

  --记龙口农商银行黄城支行客户经理  于吉连

  1953年,龙口县委的第一批村中试点信用社成立,经过近60载的风雨岁月,2011年,龙口农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回顾龙口农商银行的发展历程,正是依靠“大挎包”精神的代代传承,农商银行沐浴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下,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什么是“大挎包”精神?可能有人会问。

  “或许对于80、90后的农商行员工来说,‘大挎包’有些陌生。但是老一辈农信人几十年如一日,一只斜挎包,一双铁脚板,依靠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翻千山万岭,进千家万户,使出浑身解数帮助农村老百姓脱离困境。他们见事就管、遇事就揽,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风雨无阻下乡服务,无私帮助农民排忧解难,他们是农民朋友的贴心人。大挎包里不仅有算盘账本,还有对十里八乡农民朋友的深情厚意!他们像一座座灯塔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诠释着农信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奋进的实干担当和无私的敬业奉献。这就是我理解的农信人的‘大挎包’精神!”于吉连说。

  于吉连是龙口农商银行黄城支行的一名客户经理,他是一名70后,处于老一辈农信人和80后、90后等新一代农商人的“衔接部”。用他自己的话说,更有义务、更有责任将“大挎包”精神学好做好,把这一历史的接力棒更好的传递下去。

  上世纪90年代,农村老百姓心里的银行只有一个:农村信用社!

  谁家有人在信用社上班,那简直就是城里人!谁家的孩子能在信用社就业,那简直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他是1990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信用社工作的,最初懵懵懂懂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出纳、什么是会计,但是在村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北马镇簸栾村是个拥有近千户近3000人的大村,多少年都没有在信用社上班的了,他每次周末休班回家,迎接他的是左邻右舍羡慕的眼神。“自己内心也暗下决心要好好工作做出成绩,坚决不能辜负父母家人及父老乡亲的嘱托!”于吉连说。

  天道酬勤,30多年的工作,他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既在工作上取得了省级、市级,县级优秀客户经理等诸多荣誉,又收获了美丽的爱情、幸福的家庭。他的爱人同为农商银行员工,在内勤岗位上通过不懈努力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令夫妻俩更感骄傲的是,在他俩耳濡目染下,他们的孩子也于2020年通过考试光荣的加入了农商银行大家庭!一家三口同为龙口农商行员工,可喜可贺!这既是“大挎包”精神的感召,也是“大挎包”精神的传承。

  传承弘扬“大挎包”精神是新时期拓展金融业务的必然要求,有人说电子化金融时代不需要近距离接触客户,通过手机、微信、互联网等办理业务,既简捷又方便,历史时期的“大挎包”精神是不是落伍了,还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答案显而易见,第一代农信人创造出来的“大挎包”精神不仅仅是简单的身背挎包、走村串户,坐炕头、拉家常,行田间、干农活,拉存款、送贷款,而是真诚的与老百姓交朋友,真心的为老百姓解难题,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二圣庙村位于龙口市东莱街道,属于城乡结合部,于吉连每周都来这里驻点办公,每次过来,老百姓只要见到他,就会唠唠家常,东家长西家短,不管大小事情,都愿意说给他听。

  “和老百姓的心距离近了,听得到老百姓的真话,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开展工作就容易的多了。”于吉连说。

  于吉连在龙鼎广场附近打造了龙口农商行客户圈。

  孙永亮原是农商行住房按揭贷款客户,经营雪花啤酒多年,盈利较好,本已将贷款还清。后因扩大经营规模,流动资金紧张,想撤销在农商银行抵押权到其他银行办理住房抵押贷款,理由是他行利率更优惠。于吉连对他耐心解释,农商银行利率乍看起来比较高,但是贷款证可以随用随还,不仅手续方便而且实际利息更低,作为农商银行7年的老客户,在考察、审批、发放贷款时,手续上更简捷、时间上更快速,在客户半信半疑的态度中,于吉连特事特办,同信贷调查员密切配合,用最短时间将此笔贷款发放成功,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和赞誉。有了信贷资金的支持,该客户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不仅扩大了经营规模,而且取得了胶东地区的业务总代理,获得了更为丰厚的利润。

  高润峰,在服装销售行业摸爬滚打了近30年,最初在中村镇有一间服装店,经过夫妻二人的艰苦拼搏,2008年在黄城中心街全款购买了临街商铺。均是农民出身的夫妻二人恪守“滚雪球”式资本扩大原则,一直不肯也不愿意到银行寻求贷款资金的支持。随着电商的普及,实体店服装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生意越来越艰难。于吉连在网格化营销走访时,了解到高润峰的实际经营情况,多次向他提出,服装店必须从大众化销售向中高端销售发展,农商银行可以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帮助他走出瓶颈期。按照于吉连的意见,该客户以现有的商业楼作为抵押,在农商行办理贷款100万元。1年多的时间不仅成功走出生意停滞不前的窘境,而且又在黄城松涛苑黄金地段购置了一套商业楼,打算扩大规模开分店。

  在龙鼎广场经营361度服装店的林强,2016年经朋友介绍在农商行办理了20万元的抵押贷款,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一来二往同于吉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近期,该客户准备增加贷款额度扩张经营规模,将原来的门店面积扩大一倍;另外,由于年龄的原因,他准备将生意交给儿子打理,但是又顾忌孩子没有独立做生意的经验,为此一直举棋不定,跑来找于吉连帮忙出主意。于吉连与贷户推心置腹,从生意发展前景到孩子的经营风险,从贷款额度的增加到后期资金的运用等等,无所不谈,而后又同小林经理接触,交谈、考察、贷款等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既给予客户信贷资金支持,同时又有效地帮助客户经营发展。

  成大事既在于力量的强大,更在于坚持的韧劲。

  于吉连现如今分岗管户207户,方圆20公里都有他的客户。“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客户满意是考验客户经理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忙碌一天回到单位,于吉连还要把当天走访的客户整理、分类,以最好的服务,有针对性的做好客户金融服务。

  近年来,龙口农商银行先后推出了小微贷、光伏贷、鲁担惠农贷、二手房按揭贷、信e贷、装修贷、创业贷等一系列的新业务,这对于吉连这样岁数的客户经理来说,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于吉连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跟年轻客户经理学习相关流程,在短时间内迅速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截至目前,于吉连共办理二手房按揭贷款25户、500余万元,光伏贷15户、125余万元,信e贷12户、38万元,小微贷4户、146万元,装修贷3户、80万元,创业贷24户、470余万元,可以说基本覆盖了新的贷款种类。他并没有被新业务淘汰,也没有被年轻的客户经理落下,而是走在全行零售类贷款营销的前列。截至目前,于吉连共管理个人类贷款户207户、6322万元。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92户、4205万元,个人消费贷款19户、473万元,住房按揭贷款75户、1640万元,个人其他贷款1户、4万元。

  “大挎包精神”是农信人淳朴勤劳的优秀品质,是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坚强品格,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农民服务的道德情怀。既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农商行的应用,也是学史力行在日常工作中的真实体现。新一代农信人将不负使命,继续传承弘扬好“大挎包”精神,秉承“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精神,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受得了误解、扛得住打击,扎根基层,优化服务,充分发扬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攻坚克难创新发展的“拓荒牛”精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用青春力量谱写农商行改革发展的新华章,共创农商银行幸福美好的明天!(史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