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70)| 让“大挎包”精神在山乡闪光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1月28日 点击:次 |
郑世亮,男,汉族,中共党员,1972年4月出生,2000年10月年入党,山东五莲人,1990年参加信用社工作,任职之初从事储蓄员岗位,从2000年至今从事客户经理岗位31年。 他长期工作在基层,在“大挎包”精神传承中,注重工作创新,贷款余额常年保持在8000万元以上,且无一笔不良贷款,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他牢记农商银行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宗旨,把资金支农、资金惠农牢牢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狠抓落实,结出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山乡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让“大挎包”精神在山乡闪光 --记五莲农商银行王世疃支行客户经理 郑世亮 从一开始干储蓄员、信贷员,到今天的客户经理,他一直坚守在服务农村第一线,把情和爱播撒在了五莲的山乡。参加工作以来,他所管理的贷款余额常年保持在近9000万元左右,且无一笔不良贷款,个人考核成绩连年名列前茅,荣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了“大挎包”精神,擦亮了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品牌。 他,就是五莲农商银行王世疃支行客户经理郑世亮。 学习—赋予“挎包”精神时代内涵 郑世亮长期在基层工作,在“大挎包”精神传承中,注重学习,注重工作创新,不断赋予“大挎包”精神崭新的时代内涵,提高了工作效能,在工作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郑世亮的老家是五莲县街头镇下芦沟村。1990年8月,从石场乡杜家沟初中毕业的他,成为农信大家庭的一员。面对全新的业务内容,只有初中学历的他,深感陌生。面对重重困难,郑世亮没有被吓倒,他把学习摆在第一位,自费订阅了大量有关农村金融业务的报刊杂志和书籍,一有空闲,就一头扎进去学习。同时,他虚心向同事请教,不懂就问,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他深知,要适应工作的需要,只有初中学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他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先后拿到了烟台金融学校的中专文凭和湖南农村金融学院的大专文凭,很快由一名对金融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业务骨干、行家里手。 2019年,郑世亮到王世疃支行担任客户经理,当地工业园石材产业发达,石材产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二,是全县各家银行业务发展的必争之地,优质客户更是一户难求,竞争异常激烈。他常年骑一辆摩托车,早出晚归,坚持走出去,抢客户。为提高工作效率,做到有的放矢,郑世亮自创了“四点营销法”:一是做有准备的营销,就是备齐资料,包括石材加工户和矿山开采户信息表、每月贷款客户变动情况表、存贷款大户情况表、近3年贷款结清客户清单。二是做有目的的营销,对石材工业园客户分类营销,存款营销重点倾向于A区,贷款营销重点倾向于B区,同时根据经营规模进行分类营销。三是做有重点的营销,贷款营销倾向于已经流向他行的贷款客户、新上石材加工项目客户、批量采购石材荒料的客户,存款营销倾向于A区的石材加工业户和出让矿山经营权的矿山开采户,通过对A区客户的走访,能够同时了解相关企业石材大锯出售情况,再找到新上大锯业户,推销贷款产品。四是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与时俱进,广撒网全营销,加入当地石材产业微信群,每天向500多名群内客户推送宣传存贷款产品,与群内人员实行微信互动或电话联系,这对于拓展小额贷款客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目前对石材工业园业户已经全部当面或电话进行了对接,储备了大量存、贷款潜在客户信息。 2021年一季度,郑世亮积极投身到“春天行动”中,他跑遍辖区9个村,拜访了石材工业园有影响力和经营实力的大户,掌握了辖区农村和工业园的第一手资料,确定了以石材加工主导产业、荒料运输及餐饮等附属产业为重点,以农村打工人员和商超、物流等从业人员为支撑的重点客户营销群体,进行重点走访、靶向营销。对有意向的客户他主动上门服务,减少客户来回奔波的麻烦,保证及时将信贷资金送到客户手上,提升客户服务体验。通过他的努力,改变了客户对银行“贷款难、手续多、放款慢”的惯性看法,受到了客户的广泛赞誉。 2019年以来,他坚持将信贷投放与“四张清单”走访、整村授信结合起来,坚持每月至少走访一个辖内村庄,每天至少拜访2名客户;坚持信贷投放向小微散客户倾斜“三个坚持”工作法,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获客成功率。截至目前,管理贷款余额8923万元,较年初新增4253万元,累计新增小微客户230余户,且管理的贷款无欠息、无逾期、无不良,有力保证了农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 服务—赢得人民群众交口称赞 郑世亮牢记农商银行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宗旨,把资金支农、资金惠农牢牢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服务,狠抓落实,结出了丰硕成果,赢得了山乡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贾昌军是五莲县街头镇户岭村福发石材厂的老板。2014年建厂之初,他急需流动资金购进原材料。郑世亮经过调查了解,看到贾昌军贷款完全符合有关贷款政策,很快给他办理贷款50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之后,随着贾昌军石材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郑世亮又将授信额度逐步扩大到200万元。在雄厚的资金支持下,福发石材厂迅猛发展,很快跻身当地石材生产大户之列。也是在2014年,石材厂老板郑德波在郑世亮帮助下贷款300万元,用于开采花岗石矿,通过开采“五莲花”石矿,收入突破2000多万元,快速走上了致富之路。 多年来,郑世亮通过狠抓贷款服务,在广大贷户中打响了农商银行的服务品牌,越来越多的贷款企业都主动地把收入的钱款存放到农商银行。 郑世亮主动贷款500万元给王世疃村的夏某发展矿山开采,帮助他的业务做大做强。走访中,郑世亮得知他有一笔资金存到了其他银行,便主动上门做工作。夏某一见郑世亮,立即让进屋里,又是泡茶、又是递烟,非常热情。当明白郑世亮的来意后,他感慨地说:“在我最困难的日子里,是你们农商行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给我送来了贷款资金,帮我走上了致富之路。我把钱存到其他银行,主要是为了帮亲戚的忙,你既然来了,我就把钱全部转到农商银行!”没过几天,夏某就将200万元资金存到了农商银行的账户上。 因为郑世亮的服务工作做得好,辖区内16个村的村民有钱就往农商行存,农商行成为广大村民心目中的第一银行品牌! 奉献—让农商行服务品牌熠熠生辉 郑世亮锐意进取、忘我奉献,处处争先进、当模范,取得了一流的工作业绩,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擦亮了农商银行服务品牌。 谈起家人,郑世亮深感亏欠的实在太多、太多。 郑世亮的老家在五莲县街头镇下芦沟村。多年来,他吃住在单位,经常好几个月才回一趟家,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妻子身上。因为工作忙,也没有时间过问、督促孩子的学习,孩子初中毕业后,最后只考取了日照市科技学校。他为此心有愧疚:“虽然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劣,关键是要靠孩子自己,但自己的不管不问,也有很大的原因。” 2017年秋天,郑世亮的母亲因操劳过度、疾病缠身突然昏倒,被哥嫂送到了五莲县人民医院,经医生诊断,原来是患了严重的脑血栓。而在这期间,郑世亮正全身心地投入到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中。他采取早晚“堵门子”的方式,对不良贷款户耐心地做说服工作,积极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诚信的重大意义,特别是不诚信造成的严重后果。在他的努力下,一笔笔不良贷款陆续清欠完毕,实现了不良贷款清零的记录,在全县树起了一面旗帜。可在母亲住院的半个多月里,他只能利用空闲时间去医院看望母亲,便匆匆返回工作岗位,照顾母亲的责任全部落在了哥哥和嫂子身上。谈起此事,郑世亮的眼圈红了,他把泪水擦了又擦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为了工作,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郑世亮的父亲名叫郑培香,是一位在原五莲石场信用社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农信人。石场是五莲的贫困乡镇,自然条件差,到处都是荒山野岭,但郑培香情系山区群众,背着挎包走遍了石场乡的山山水水,一路行程一路歌,把服务送到了山乡群众的心坎上,赢得了山区群众的交口称赞,成为工作标兵和践行“大挎包”精神的模范。郑世亮要到农信社参加工作时,他把儿子叫到屋里,爷俩畅谈了一夜。郑培香告诉儿子:“你既然是农商行的一名员工,说话办事就要处处按照规定去做,不去做违规犯法的事,不去做昧着良心的事!要做到不怕吃苦受罪,把‘大挎包精神’从我的手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决不能做对不起我的事情,决不能做让别人戳脊梁骨的事,决不能走歪门邪道……”一夜的谈话,让郑世亮深受教育,他决心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立足本职、努力工作、争创一流,不负父亲的嘱托和客户的期望!郑世亮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进步,他的父亲也感到很欣慰。 面对工作成绩,郑世亮并没有沾沾自喜,他始终认为,“大挎包”精神永不过时,弘扬“大挎包”精神,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路在脚下,他决心将弘扬“大挎包”精神贯穿工作的始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以实际行动不负父辈的嘱托和期望,以优质的服务和忘我的奉献,让农商银行服务品牌熠熠闪光。(陈维津 贾君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