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64)| 传承“大挎包”精神的“巾帼红” 谷兰云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2月09日 点击:次 |
谷兰云,女,汉族,1971年6月出生,山东单县人,1988年12月参加工作,原单县农商银行幵山支行客户经理,新时代传承弘扬“大挎包”精神先进代表。她牢记初心和使命,无怨无悔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穿梭在社区街道,进千家知万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农商银行人的“大挎包”精神,放贷近3亿元,无一笔不良贷款,凭着这份骄人的业绩,成为了单县农商银行一块金字招牌。 传承“大挎包”精神的“巾帼红” 今年49岁的谷兰云,在单县农商银行已工作了三十余年。三十余年的岁月磨砺,让她一步步成为业务的行家里手,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农村金融排头兵。她以满腔的热情和优质的服务,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全力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大挎包”精神根植在湖西大地上。 一心为民排忧解难 2009年一个秋天的上午,一位脚穿拖鞋、衣服上浸着汗渍的中年男子来到了莱河信用社营业室,引起了柜员谷兰云的注意。这位中年男子满脸的愁容,几次来到柜台前欲言又止,工作人员问他办什么业务,他也只说没啥事儿。最后,当大厅里再无其他客户时,这名男子终于鼓足了勇气向她开口了:“同志,俺家庭困难,俺能给上学的学生贷款吗?” “大叔,您有事慢慢说,我们会尽力帮助你的。”她一边安慰这位男子,一边给他端上一杯热水。 听到她这样一说,这位大叔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闺女,你可得帮帮俺啊!”说着,他便哽咽起来,讲述了他那令人心酸的家事。 原来,这位家住单县莱河镇陶庄村的陶大叔,妻子因病长年卧床不起。家里的两个孩子,当年一个考上了高中,一个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金榜题名本来是一件让人欢心鼓舞的喜事,可是这位陶大叔却是愁眉不展,因为长期卧床的妻子需要吃药,两个孩子上学也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而他为了照顾妻子却不能像别人那样外出打工,只好守着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在地里刨食吃。为了给孩子筹集学费,他把能借的地方都借了个遍,如今的他犹如一条拧干水的毛巾,再也挤不出一点水来,可是他又不忍心看着两个学习优异的孩子辍学,实在是没了法子。 听大叔说完,谷兰云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看到大叔无助又期待的眼神,她立即把这位大叔的家庭住址和实际困难作了详细记录,并安慰道:“大叔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帮您渡过难关,一定让孩子完成学业!” 当天中午下班后,她主动与客户经理到陶大叔家里走访调查。秋老虎毒辣辣的阳光直射在身上,很快就汗流浃背,乡间土路上摩托车扬起尘土,落在她们满是汗水的脸上,让白皙的脸庞变成了“大花瓜”。当她们风尘仆仆地赶到陶大叔家里时,大叔惊讶地说道:“真没想到你们这么热的天还大老远跑来,城里娃娃也这样能吃苦!” 贷款很快批下来了,两个孩子也都圆了求学梦。后来,她又与陶大叔家结成帮扶对子,继续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农商银行信贷支持和她的无私帮助下,两个孩子先后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那是她第一次走访贷款户,也就是那次难忘的信贷服务经历,让她下定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客户经理。2010年,她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服务了近十年、付出了自己青春的莱河信用社,走上了客户经理岗位。 每天她都以饱满的激情提前到岗,按照工作计划梳理当天需要服务的客户信息资料,然后就和同事骑着自行车走村入户,开启一天的奔波。积极向客户宣传金融惠民政策,详细询问客户的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情况,实地查看经营场所,深入走访周围邻居,对每位客户的情况,她都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如果发现了客户经营的风险隐患,她也会处处为客户的利益着想,及时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提醒客户加强风险防范。 “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的服务理念,赢得广大客户的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大家也都愿意向她敞开心扉,和她说说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016年春天,在单县南城办事处徐花园村从事屠宰生意的徐大哥,由于资金链条断裂,生产经营陷入了窘境。因不了解农商银行的信贷政策,徐大哥只好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求助。可亲朋好友手头也不宽裕,借到的资金数量距离他的实际需求还差了一大截。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她主动上门为徐大哥介绍了农商银行的信贷优惠政策、申请资格、办理渠道。听完后,徐大哥感慨的说道:“以前,我总认为有关系的人才能在银行里贷出款来,没有想到你们竟然主动上门帮我贷款,这太让我意外了,真是谢谢你们!” 第一笔5万元贷款到位后,徐大哥迅速打开了经营局面,生意干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很快还清了第一笔贷款。后来,看到养殖行情渐长,她就建议徐大哥扩大经营,帮助徐大哥转行黄牛和生猪养殖,并经过考察后带来30万元的信贷资金支持。目前,徐大哥的养殖场里,黄牛存栏量达100余头,生猪存栏量达500余头,在实现发家致富的同时,也带动周围十多个家庭和他一起走上了奔小康的道路。如今,徐大哥逢人便讲,“没有谷兰云大姐,就没有我和乡亲们的今天!” 任劳任怨服务“三农” 为更好的服务“三农”、振兴农村,省联社推进以普惠金融建设为核心,以缓解广大农村融资难、融资贵为着力点的农贷工程。为更好地将此项惠民工程落实落地,谷兰云对周边社区、街道及专业市场进行了网格化划分,全力推进“社区授信”工作,并主动请缨,一口气承包了辖区内住户较多、拓展难度较大的几个社区。 为顺利推进“社区授信”,她先是积极与社区管理人员沟通协调,在争取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后,立即在小区的各个出入口拉起宣传横幅,宣传农贷工程和“社区授信、户户授信”的意义,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可大家没有任何抱怨。 在定点宣传的同时,她每天天不亮就从家里出来,到小区后,背着办公设备一栋楼一栋楼地爬上爬下,一遍遍向群众宣传讲解,为群众采集录入信息。为确保完成进度,很多时候她都是午饭晚饭一块吃。不知多少次,等她整理好一天的工作准备回家时,已是皓月当空了。 社区住户基本都是晚上才在家,她就每晚加班,看哪家灯亮着,就携带移动办公设备上楼入户,有时也会被居民拒绝,甚至不让进门,可她并不气馁,相反却加大了走访的频次,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征得同意后,她马上现场采集住户个人信息,并及时录入系统。 “在我们社区,几乎每家每户都认识她,渐渐地,大家和她也都越来越熟络,有时看不到她,我们心里还会嘀咕,今天是不是有事儿没过来?她的工作劲头儿真是没得说!”社区的工作人员说起她,也都竖起大拇指。 在“铂金湾”小区入户走访时,遇到该小区从事护肤生意的李莉女士正为扩大门店遇到的资金紧张而发愁,她立即详细讲解了“户户授信”对个人生活生产带来的种种便利。一开始,李莉对“户户授信”的农贷工程半信半疑,她就天天登门,最终靠着诚恳热心的服务,打消了李莉的顾虑,并趁热打铁采集了信息,帮其申请到了一笔十万元的信贷资金。靠着这笔贷款,李莉的护肤门店由两间扩大至四间,营业额和收入比以前翻了一倍还多。李莉通过“户户授信”获得贷款,扩大经营的事,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小区,立马产生了连锁效应,“社区授信”工作随即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辛勤汗水浇灌出了希望之花,在她们的努力下,单县农商银行幵山支行的“社区授信、户户授信”工作走在了全行的最前列,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农贷工程的惠民之光在湖西大地上熠熠生辉,更让大家看到更多的希望,坚定了乡村振兴的信心。 坚守原则砥砺前行 “放得出,收得回,为客户着想,绝不让国家和人民利益受损。”这是谷兰云放贷工作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每一笔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每次放贷前,她都要认真搞好贷前调查。她从不在办公室里搞电话调查,也不搞人情调查,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了掌握客户的真实信息,她总是亲自跑到客户那里,对客户的资产、经营状况、信用状况、偿还能力等方面作详细的实地调查,有时候还要走访客户的周围邻居、同事、同行,以确保走访调查的客观公正和真实性。对贷款客户的情况做到准确无误后,她才肯发放贷款。 贷款发放后,15天内她必定会再次到客户那里走访,实地查看贷款的真实用途,并且坚持以后每个月都到客户那里实地查看,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同时,她还会随时督促客户依照还贷规定,按月及时结息,尽最大可能降低放贷风险。如果有客户出现结息不正常现象,她会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并重点关注,时刻提醒客户结息还款,保持良好的个人信用。而一旦发现客户贷款用途不真实,她会立即将这笔贷款追回,不留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每一笔贷款都是国家的财产、人民的财富,我必须替国家人民管好用好每一分钱,让每一笔贷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人民造福。”这是她工作几十年中,始终坚持的信条,也正是因为她的那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对事业的责任之心,几十年来,她发放的近3亿贷款中,从未有过一笔不良贷款,她也成为了单县农商银行的一块金字招牌。 成绩的取得,除了领导的关怀教育外,也与家庭的熏陶分不开。她的父亲是一名老农信,退休前也是一名客户经理,勤勤恳恳工作几十年,办理的贷款也从未出现过一笔不良。作为一名老党员,虽然岗位一变再变,但对党和人民认真负责的赤胆忠心始终不渝,“大挎包”精神也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工作和生活中,父亲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她、教育她。她不会忘记,父亲当年顶风冒雪为群众上门送贷款的经历,更不会忘记家里珍藏的陪伴父亲走街串巷为群众服务时,曾经使用过的算盘和那只挎包。正是因为父亲的谆谆教导和耳濡目染,她从小就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农信员工,兢兢业业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牢记初心使命,秉承优良传统,无怨无悔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穿梭在县城的街头巷尾......谷兰云还会继续走下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着新时代农商银行人的“大挎包”精神!(李瑞同 潘长青 马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