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65)| 支农路上不停歇 侯传祯
 【字体: 】 2021年12月17日 点击:

  侯传祯,男,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4月出生,2000年12月入党,山东夏津人,1995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先后从事会计出纳、信贷操作员、客户经理等岗位,现任夏津农商银行苏留庄支行客户经理。

  他深耕农区市场26年,吃苦耐劳,从每件小事做起,走村串户,不辞劳苦,始终以一颗对党忠诚、热爱人民的心,恪尽职守,默默耕耘。如今44岁的他,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和钢铁般的意志,在客户经理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成绩。侯传祯揽存余额3800万元,贷款余额7100万元,在2020年连续四个季度被夏津农商银行评为“五星客户经理”,先后获得“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先进工作者”“德州市农村商业银行优秀客户经理”等荣誉称号。

  支农路上不停歇

  “每当我出现资金困难时,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老侯,老侯给我办业务,既省心又舒心!不光我这么认为,我们村的乡亲们都这么说!”夏津县前杏村经营生猪养殖的杨炳丰笑着说道。

  他口中的老侯,名叫侯传祯,是夏津农商银行苏留庄支行的客户经理,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扎根基层,坚守一线,服务农区市场,在如今客户经理新老接替的热潮中,他也是名副其实的老人了,一路走来,他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践行支农支小的使命,弘扬着老一辈农信人走街串巷、艰苦创业的“大挎包” 精神。

  从无到有,播洒希望的种子

  侯传祯的客户经理工作始于夏津县苏留庄镇范窑村。当时苏留庄信用社的老主任把镇北的几个村子分给了侯传祯,并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镇北的情况比较特殊,希望你能打开这个被动局面。”镇北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老主任这么犯难?带着疑惑和不解,他开始对镇北信贷情况展开深入细致的了解,结果发现镇北大部分村庄几乎都没有贷款客户,尤其是最北端的范窑村,竟连一笔贷款都没有。对于刚刚加入客户经理队伍的侯传祯来说,开拓一个无一笔贷款的村庄需要很大的勇气。

  他立即走访了范窑村的村主任刘金朝,刘金朝老主任虽然接待了他,但是并不热情。交谈中,他详细询问了范窑村的基本情况。原来,范窑村地处苏留庄镇最北段,交通闭塞,生活贫困,思想比较封闭,村民对“贷款”根本接受不了,哪怕去村里“欠人情”借钱,也不愿用银行的贷款。

  这个情况可让他犯了愁,没有任何信贷经验的他,刚刚着手工作就遇到了这样的被动局面,好几个晚上,他都愁的睡不着觉,一心想着如何打开这个被动局面。困在家里万事难,他决定以村主任为突破口,连续几天到刘金朝家“登门拜访”,宣传贷款政策,讲解贷款流程,并举了几个村子靠贷款富起来的例子。渐渐地,刘金朝看他确实有诚意,也确实是为了村里着想,便答应与他一起走访了几户人家。

  然而,每次看到他们,大家都是脸一垂、门一关,各自忙各自的去了。刘金朝语重心长的对他说:“我看你还是去别的村转转吧,大家都不认这个事。”但他并不死心,心想:老百姓宁可低三下四的去村里借钱,也不贷银行的款,这种现象不正常,对老百姓也没啥好处,我是“犟牛上路”,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抱着这个决心,他向刘金朝要了村里的名单,开始了挨家挨户、一街一铺的宣传走访路。经历了无数次碰壁,吃了数不清的闭门羹,可他始终咬牙坚持着。经过他一次次不停地走访,大家也被他的意志和真诚所打动,和他也越来越熟悉,态度明显的有所缓解,有的村民也会邀请他到家中坐坐。可是,大家还是没有去银行贷款的心思。

  直到有一天,他又一次来到了村主任刘金朝家,交谈中得知其合作社需要扩建,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他便立刻开始“叨叨起来”,深入细致地讲办贷流程、放贷时间等等,刘金朝终于被他的“嘴皮子”给说通了,答应试一试。他赶紧整理了相关手续,不到2天就把5万元贷款交到刘金朝手中。就这样,他发放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笔贷款”,打破了范窑村无一笔贷款的被动局面。

  刘金朝办理贷款这件事,令村民十分惊讶,大家纷纷议论起来,“主任办了贷款,看来这事儿错不了。”“原来信用社办贷款这么简单!”侯传祯高兴地为村民们解释,“咱们信用社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大家不用去求人借款了,有困难都来找我,我到你们家里办理。”

  从那开始,范窑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找他申请贷款,他也开始忙碌起来,越干越有劲,在村支部架起“金融服务桌”,开展现场办公,通过努力,范窑村贷款逐渐由几户到了几十户。当时,村里还有一句笑话“信用社的老侯来了,比亲家还管用哩!”每天从清晨至黄昏,他背着挎包和手提文件夹,在村子里不停穿梭,宣传单、贷款申请表和征信授权书成了“家常装备”。

  现在,侯传祯服务16个行政村、17300名村民,管理贷款337户、7100万元,笔数多、分布广,但他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全部跑个遍。有的村庄路窄巷长,进不去车,他便停下车徒步过去。他打趣地说道:“正好,走路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看看庄稼的长势。”

  从有到多,送上致富的金钥匙

  刚到苏留庄信用社任客户经理时,辖内的谢庄村以种植小麦为营生,村民生活贫困,想搞点副业,又不知道去做什么。侯传祯在村支书家走访时,得知其有在村内搞木材加工产业的想法,于是便与村支书一起商量策略。在村支书的鼓舞下,村民期望很高,纷纷加入到木材加工行业来,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困难。

  为了方便大家伙办理贷款,他在村支书家里架起一张桌子,每天抱着打印机和复印纸到村里办公,当时村里还没通水泥路,一到下雨天,地里泥泞的走不动,但是想想村民的期盼,他的劲头就足了,几乎天天到支书家中“现场办贷”。那一年,他先后为村里50户村民办理了500万元的贷款,现在的谢庄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产业村,村里的每家每户侯传祯都熟悉,谢庄村的村民打趣地说:“老侯你就是咱谢庄的村里人。”

  “最近生意不错啊。”走进谢庄村其中一个木材加工厂,便看到了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

  “最近生意还可以,接了好几十单,多亏农商行一直以来的支持,来来来,快进来坐。”看到他拿着资料背着包再次上门来,李建设立即迎上来,热情地招呼着。

  李建设多年前一段时间一直在外地木材厂务工,不但有了一定的积蓄,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技术。由于外出打工没有时间陪伴家人,早就萌生了回乡发展的想法。2011年回乡时,他发现村里具有开办木材加工厂的优势,主要是木材来源便捷,原材料有充足保障,同时农村场地租金与人工成本相对较低,而且经了解发现木材加工品市场需求量大,于是,他毅然回家乡创业,拿出多年的积蓄,成立了木材加工厂。

  然而,正当准备购买机器、扩大经营时,资金短缺成了最大的“拦路虎”。正巧,侯传祯在村支书家办理贷款业务,得知情况后,立即上门了解情况,当天就完成了评级授信,没几天便完为其发放了50万元的“鲁担惠农贷”。有了这笔资金,李建设马上着手进购机器,扩大了规模,改进了技术,木材厂发展的有声有色。这家木材厂目前占地100多平方米,每月大大小小的订单可达几百笔,月销售额达1.5万元。

  致富不忘乡邻,李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主动吸收附近村民进厂务工,带着大家一起创收致富。“我们这个年龄,能在家门口找到这样的工作,实在是太满足了!而且啊,找侯经理办贷款就是方便,不用我们过去找,亲自上门办理,侯经理是真心为老百姓办好事!”这样的话语不知有多少人讲过,话语朴素却很真诚。

  侯传祯对辖区的各个村庄都很熟悉,甚至每个村民的情况都掌握的十分透彻,他笑道:“客户经理就该这样啊,不去摸透村民的情况,还怎么开展工作啊!”说起每日的行程,他不是去各个村里调查摸底,就是在田间地头和工厂作坊了解情况,及时给那些需要资金的贷户提供资金保障,担任客户经理的十年,他用行动传承弘扬了“大挎包”精神。

  从多到优,带来产业发展的金点子

  在苏留庄工作的14年里,有几个客户让侯传祯印象深刻,因为他们都是通过自己发放的一笔笔贷款,得到了一步一步发展,甚至带动了整个粮食收储产业。现如今,看到客户的经营规模一天天地变大,效益也一天天地变好,这也是他最开心的一件事儿。

  吴恩海是范窑村的村民,多年来一直瞄准粮食收购市场,想要从事粮食收购行业。2012年,范窑村周围从事粮食收购行业的人少,市场前景好,吴恩海原本想抓住这一机遇,可资金问题让他犯了愁:“从粮食收购到粮食存储,再到统一出售,周期长,前期投入巨大,没有流动资金可如何是好?”

  了解到吴恩海的需求和困难后,侯传祯立即动身,测算粮食收购的可行性,多方打听吴恩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回到单位后加班加点赶制出关于吴恩海贷款的调查报告,第二天就联系吴恩海确认贷款发放事宜。“没想到效率这么高,不到2天的时间就拿到了5万元的额度,有了5万元的启动资金,不但立即收购了粮食,同时还购置了收购粮食的设备。这个贷款真是场及时雨。”谈起当时的感受,吴恩海竖起了大拇指。

  2012年麦收季和玉米季期间,吴恩海分别收粮30万斤,仅一年时间就成功回本,2013年盈利近10万元,并且增建了一间占地600平方米的小仓库用于储备粮食,发展前景大好。然而2016年,本以为可以一直续贷的吴恩海却停止了贷款。上门了解原因后得知,自2014年开始,附近从事这一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相对应的成本也水涨船高,因此吴恩海选择了停止贷款以求降低成本。

  了解情况后,侯传祯并没有放弃,一直帮忙想办法,为吴恩海研究合适的贷款产品,2018年“鲁担惠农贷”一推出,他第一时间联系了吴恩海。吴恩海毫不犹豫办理了“鲁担惠农贷”,购置了粮食烘干设备,仓库扩大到2000余平,晾晒场地6000余平。2021年5月份,粮食价格呈持续上涨趋势,他一直牵挂着吴恩海,为了能够及时提供资金支持,他多次走进吴恩海的粮食收购点,根据其实际情况匹配金融套餐,送上了一份随借随还的灵活“备用金”。除了每年的夏收、秋收外,临近春节也是粮食交易的“活跃期”“黄金期”,对此,他专门为吴恩海推荐可循环使用的贷款产品,手把手教会他用手机银行贷款、还款流程,最大限度帮其降低时间成本,抢抓收粮先机。

  毛王庄的王书海从事粮食收购行业第3个年头,积累了丰富的收购经验,对小麦、玉米的价格走势有着自己独到见解。之前,每到收粮食的关键时候,资金周转总会出现“断档”的情况,而且每次都是急用,今天有缺口,明天就可能回款,资金使用存在“短、急、频”的特点。

  “我帮你算一下,这个贷款利息要比别的贷款利息低。而且它可以循环使用三年,你随用随取就行,你用多少用多久,就只收你这部分的利息。”在走访对接王书海时,他为其介绍了“鲁担惠农贷”,达成授信意向后,仅用几天的时间,53万元授信就办理完毕。

  “侯经理的服务是真不赖,今年,有了咱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我又可以放心大胆地干了,我准备把收购点再扩大规模,走上致富路。”说到这里,王书海信心满满。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只要客户有需要,不管多远、多累,都是随叫随到,每天为了多跑一些客户,“起五更、打黄昏”是常态。“农民谁不想多挣两个钱,都怕银行的贷款不好贷、利息高,真没想到咱们农商行做的这么周到,有你们的‘鲁担惠农贷’,我们农村致富就有盼头了。”村干部李书勇感慨地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的每一句赞扬,每一声感谢,都激励着侯传祯坚定不移地为万千农户服务。他经常挂嘴边上的一句话:“我更喜欢和农民朋友打交道,这辈子我就服务农村了!”而就在这些“老百姓的口碑”中,他也乐此不疲地在“三农”沃土上播撒着金融服务。(李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