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75)| 坚守一方偏隅 张昌刚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2月25日 点击:次 |
张昌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8月生,1993年7月入党,山东牟平人。1988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烟台农商银行埠西头支行行长。从198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到现在,张昌刚已经工作了33个年头了,33年来,他选择坚守一方偏隅,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最偏远山区的金融事业,他走千村进万户,把最便捷最贴心的金融服务送到乡村百姓身边,铺就百姓脱贫致富路,与百姓建立了鱼水情深,把服务“三农”的初心绘制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用辛勤的汗水和行动诠释弘扬着新时代的“大挎包精神”。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坚守一方偏隅 ——记烟台农商银行埠西头支行行长 张昌刚 自198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到现在,烟台农商银行埠西头支行行长张昌刚已经工作了33个年头。33年来,他选择坚守一方偏隅,将一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偏远山区,在果蔬大棚里,农产品加工车间里,草莓、苹果、大樱桃等销售市场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和坚实的足迹。 甘坐“冷板凳”,锤炼真本领 1988年,张昌刚高中毕业,恰逢埠西头农村信用社招聘人员,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信用社,从事会计和出纳工作,“那个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轮岗一个地方,不仅仅在埠西头农村信用社,姜格庄、松岚后等地方我都工作过。”张昌刚说的这几个地方都是远离城区的乡镇,相比城区,乡镇网点工作条件十分艰苦。 “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给镇上做饭,比较辛苦,冬天下大雪的时候,也从来没耽误过,他们是冬天第一个在雪地上踩出脚窝的人,我知道这里边的艰辛和不易,父母却从不提及,总是教导我要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地把公家的活干好。”张昌刚说。 尽管吃不到商品粮,不属于城镇户口,没有正式编制,当时作为“三不人员”的张昌刚无怨无悔,苦练业务,在很短的时间内,点钞和算盘就达到了三级能手水平。练就娴熟的业务能力、踏遍周边的山山水水为他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会计岗位上,张昌刚一干就是20年。“那个时候没有电脑,全部是手工记账,账目复杂而琐碎,所以工作必须细致,急躁马虎不得,稍有疏忽,账就会不平,很多时候就要推到重来,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张昌刚说。 由于工作扎实,勤劳奋进,基本上每年先进工作者中都有张昌刚。 村里百姓不拿他当“外人” 张昌刚来自农村,熟悉基层,又熟悉银行的会计业务流程,2000年,他被提拔担任王格庄镇信用社内勤主任。担任内勤主任后,储蓄、信贷业务都需要同步开展,肩上担子更重了。 观水支行离城区五六十公里,所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工业和副业,老百姓收入比较少,各项业务开展起来较为困难。为了拓展业务,张昌刚划分出片区,每天靠着一双脚、一辆自行车走村串户。哪家要建养鸡场需要贷款,哪家的猪要出栏了款当天要存上,哪家果园需要购买化肥资金周转不开了,张昌刚的本子上记得清清楚楚。他和村里的百姓都熟络,村里百姓已经不拿他当“外人”了,谁家要是有活也不见外地招呼他搭把手,张昌刚和老百姓之间的深厚情谊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业务也是一家家一户户地积累起来的。 “我们要像老一辈农信人那样,走出去宣传,把客户迎进来。因为只有你真正的走到客户身边,为他们着想,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好的口碑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新客户。”担任信用社主任以来,张昌刚以身作则,带领员工深入农户,开展走访对接,因为他知道只有多与客户沟通,才能及时掌握客户需求,更好地服务客户。 只要老百姓有存贷款需求,无论早晚,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哪怕只是帮忙取一张存单,他都会跑腿,风雨无阻,雷打不动。空闲时候,走进老百姓家里,和他们聊聊家常,或者去市场商户逛一逛,拜访下老客户,联系下感情,宣传农商银行各项新业务。 在基层工作了那么多年,几乎每个村民都认得张昌刚和农商银行的员工。进城回村,看病拿药经常能搭上他们的顺风车。“山高路远,只要顺路我们都会捎上几个人。”张昌刚说。 2020年疫情期间,老百姓出不了村,存款、取款、转存单等业务都不方便办理。疫情之下,金融服务不能间断!张昌刚带领外勤人员主动上门服务,提前电话沟通,到村口和百姓交接款项,当面点清,拿回单位入账,将客户回单再返回村口交给客户。高成刚大叔是埠西头上垛玉夼的农金员,一提起张昌刚,他赞不绝口,我们只要有困难,一个电话给他,他不管在哪都能立马给俺们解决喽!记得疫情期间村里封路,周边村的五六个农金员负责辖区内6个村、2000多名村民的代办业务,因无法到网点办理业务,大家都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张行长就每天9点到村口接大家去网点办业务,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鞠家庄的一位储户也深有感触说:“农商银行最朴实实在,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银行,有了钱都存在那咱放心。” 无论是在观水支行还是埠西头支行,单位的储蓄存款几乎没有大户,全部是由老百姓几千、几万存款累计而成,没有大户却有千家万户,这是老百姓对农商银行信赖与认可最直接的体现。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观水支行、埠西头支行不像城区的支行,地广人稀,农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观水支行辖区50个自然村,埠西头支行30个自然村,支行一共12人,外勤4人。一天跑五个村,也得跑好多天。为了更好服务百姓,张昌刚加强农金员队伍建设,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到埠西头支行任职后,他发现农金员队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年龄老化、“进取心”减弱等问题。着手对农金员队伍进行了年轻化改革,退出65周岁以上农金员4名,补充50周岁以下农金员4名,通过合理置换退出,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农金员队伍,其中最年轻的农金员仅32岁。 张昌刚在走访辽上村的过程中了解到,某银行乡村服务点有一名大学生代办员会计学专业毕业,具备丰富的金融服务理论知识,在百姓中口碑较好。在掌握这一情况后,张昌刚连续3次登门去做工作,经过努力,该大学生最终成为埠西头支行的一名农金员。 张昌刚着力打造一支存款贷款兼备营销的农金员队伍,在鼓励农金员积极揽储的同时,也鼓励农金员争做金融服务多面手,积极营销贷款,仅2020年第二季度埠西头支行农金员就成功推荐贷款2户、24万元,既满足了村民的金融需求,也增加了营销成果。 经过张昌刚的不懈努力,辖区基本上每个村都设有农金员,像村规模比较大的辽上村设了4个代办站。 引“金融活水”浇灌特色产业 埠西头支行服务的辖区老百姓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完全依靠种植苹果为生,张昌刚就任初期,埠西头支行对公存款都不到50万元,老百姓也很少有贷款需求,贷款投放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 为抓好贷款投放,张昌刚以“四张清单”营销对接为契机,对辖内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逐户上门走访,向他们推销贷款产品。起初很多商户没有资金需求,但张昌刚没有放弃,初次营销后再选择时机进行第二、第三次回访,为将来储备贷款客户。 埠西头周边村有几个养猪户,张昌刚多次上门动员,宣传贷款产品优势,在不懈走访对接下,埠西头支行农户贷款较年初上升584万元,在埠西头这个牟平最偏远的乡村解决了23户村民的资金需求。 晨联苗木专业合作社的刘晓霞说:“刚开始我们对贷款不了解,经过张行长上门介绍农商银行信贷产品政策,我们正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就办理了30万元贷款,现在我们的蓝莓大棚从最初的2个棚变为现在的8个棚,销售收入从20万元增长到30万、50万、60万元。除了我们9个股东外,我们还雇了7个村民,合作社效益越来越好。” 整村授信是助力脱贫攻坚,加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很多村里的老百姓不理解整村授信的意义,还以为是以前的小额贷款,拿个身份证就能贷,甚至有的百姓身份证曾经被别人借去贷款,现在还心有余悸,不肯配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村书记及村里有威望的人员耐心做工作,再难也要推进整村授信工作。” 张昌刚根据埠西头支行服务辖区老百姓以苹果相关产业为生的实际情况,在苹果收购季前夕,带领客户经理主动走进市场,与各冷库老板进行深入交流,了解目前苹果收购客商的出货情况和资金需求。考虑到苹果收购商,一般资金回流快,还款效率高,有冷库担保,还款有保障,张昌刚大胆投放无抵押保证贷款,有力地支持了苹果收购商收购苹果,2020年10月份仅“苹果贷”便发放720万元。 对待员工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 跟张昌刚工作过的员工都有一样的体会,他对待员工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员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员工感受家的温暖,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打造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宇旸曾担任埠西头支行运营主管,同她了解到,埠西头距离城区65公里,遇上雨雪天气往往不能返回城里,网点年轻员工较多,所以经常需要在支行住宿,张昌刚经常陪他们一起住宿网点。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都是起的最早的,打扫网点卫生,一层一层打扫下来,背心都湿透了。打扫完卫生,又围上围裙,为员工做好早饭。如果上下班遇到雨雪天气,为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他每次都到小区门口接送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 青年员工小尹突遭家庭变故,父亲患重病住院。张昌刚得知情况后,立即去医院看望,躺在病床上的小尹父亲激动得握着张昌刚的手说,感谢他这么长时间以来对小尹的照顾。天不遂人愿,小尹的父亲不久离世,此时正值苹果采摘季,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小尹家里种的苹果也无法及时采摘出售,眼看一年的收成就要付之东流,这对原本就困难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得知情况后,张昌刚焦急万分,他一边帮忙联系苹果收购商,一边与大伙利用下班时间帮忙采摘,几天后,小尹家里的苹果全部采摘收购完毕,小尹打心底里感激这位行长。 张昌刚说,在农商银行的大家庭里,单位的员工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这是我们农商银行的“光荣传统”,也是农信“大挎包”精神的传承,将来我也希望年轻一代成长起来把这种精神持续地传承下去。(姜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