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62)| 扎根基层三十载 不忘初心为“三农” 裴保庆
 【字体: 】 2021年12月07日 点击:

  裴保庆,男,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7月生,1989年5月入党,山东滕州人, 1982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张汪信用社、城郊信用社副主任,羊庄信用社、东郭信用社主任,界河支行行长,于滕州农商银行界河支行退休。

  擦亮“老农金”品牌,弘扬“大挎包”精神。工作2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与广大农民建立了浓浓的鱼水之情。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他们生产生活撑起农信社金融服务之伞。1988年至1989年,连续两年被中国农业银行枣庄市分行授予“市级先进工作者”;1994年至1995年,连续两年被滕州市农村信用联社授予“优秀农业信贷员”;1996年至1997年,连续两年被滕州市农村信用联社授予“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枣庄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授予“支农先进个人”。

  扎根基层三十载 不忘初心为“三农”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十分耀眼的光环,他凭着一颗炙热的心和对农信事业的一腔热忱,扎根“三农”三十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叫裴保庆,原滕州市鲍沟、张汪、城郊、羊庄、东郭、界河信用社副主任、主任,一直从事基层信贷工作。30年来,他继承“老农金”传统,发扬“大挎包”精神,始终扎根农村,服务农民。连续多年被评为枣庄、滕州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01年2月被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授予2000度农村信用社系统信贷支农“十佳先进个人”称号。

  重拾“大挎包”精神弘扬农信情怀

  泛黄的老照片,起皱的记账簿,破旧的铁算盘,曾经的这些老物件,不仅记载了山东农信七十余年的艰辛创业史,同时也续唱着老一辈农信人的青春赞歌。

  1982年,裴保庆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了家里的第二代农信人,那时他刚21岁。父亲亲自把他送到了鲍沟信用社,临走前把自己使用多年的帆布包交到了裴保庆手中。“孩子,你要牢牢地记住咱信用社的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啊,可马虎不得半分。”一声声叮咛犹如老师给刚入学的孩子讲课一般,深深地印烙在了裴保庆的脑海中。裴保庆始终把这个泛黄的帆布包挂在自行车的右把上,当女儿每次好奇想打开包,看看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时,都被他无情地拒绝。裴保庆总是认真地说,“包里都是我转带给乡亲们的票据和取出来的钱,万一弄丢那可不得了。”

  1990年,裴保庆在张汪信用社工作期间,每日骑着自行车奔波在乡间的羊肠小道,他把村民当亲人,与村民打成一片,主动帮忙联系收购人员,为村民的农副产品找个好销路、买个好价钱。不论寒风还是酷暑,他都坚持将金融服务送到村民身边,解决他们的金融困惑和难题。热心真诚的付出为他赢得了好名声,村民们纷纷主动上门存款、按时结清贷款利息及本金。

  而那时,女儿正年幼,根本无法理解裴保庆夜以继日工作的原因,多的只是抱怨,为什么不能少干点工作、多陪陪家人,和村民见面交谈的时间比跟家人还要多。直到女儿裴宝梅到农商银行上班后,才明白父亲视如珍宝的那个背包,其实是爷爷留下的一种农信精神寄托,那些优秀信贷员、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是父亲多年辛勤工作的完美见证,诉说着父亲始终铭记爷爷的教诲,用实际行动来实现农信梦的故事。

  女儿记忆最深的就是裴保庆的那辆自行车。裴保庆骑着他那辆大梁自行车,挎着脱边的挎包,穿梭在每村每户,走遍了乡村的角角落落,把金融支农政策带到千家万户,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看着许多村民在农信贷款支持下走上了富裕路,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而如今,在滕州农商银行上班的女儿经常带着孩子回娘家——鲍沟镇奇楼村,一眼就能看到停放在老家大门口的那辆破旧自行车,车上虽已布满灰尘,仍能带给她很深的触动,有儿时的美好记忆,更多的还是“大挎包”精神的寄托与传承。

  裴保庆有个习惯,不管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情,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的点滴,都要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裴保庆常说:“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多年养成的习惯也确实是这样的。是的,这几个本子跟了他许多年,里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不仅有工作中的学习笔记,还记载着许多客户的需求、困难和联系方式,还有亲戚朋友帮忙完成任务的情况,翻看这些细节之处,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某天具体的时间点。每当客户打来电话咨询,或有新的产品、新的政策需要宣传时,这些记录总能派上用场,有了这个笔记本,他几乎对每一位客户都能做到“精准施策”,服务效率和效果都能明显提升。这些笔记本,亲眼见证了裴保庆在平凡岗位上的认真尽责,他常常利用休息日或下班休息时间走村串户,多少年来未曾断过的“跑腿”服务,让他切实体会到了自身工作意义的重大,不论是村里邻居的一句嘱托,或是村口大娘的一句询问,他都认真记在心上,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与客户建立起强大信任,已然成了裴保庆最引以为傲的工作收获。

  执着坚守平凡岗位倾情服务心系百姓

  扎根于农村,服务于“三农”,与广大农民有浓浓的鱼水之情,裴保庆把他们当作亲人,为他们撑起山东农信的这把金融服务之伞,为他们排忧解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裴保庆每天穿梭在各村各户,了解他们的养殖情况,了解他们的信息,解决乡亲们的各种困难。他总说:“咱农信人就是要把乡亲们当亲人。”客户张友军一家至今仍记挂着信用社与裴保庆的恩情。1985年,鲍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张友军分到十多亩地,但他的资金不够购买农具,裴保庆通过走访调查,为他发放了3000元的贷款,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数目,张友军就用这笔资金购买了农具。而后,凭借他的勤劳,不仅提前还清了贷款,而且连年丰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两家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虽然张友军已经辞世,但他的孩子依然会时常来探望裴保庆。时至今日,村民生活中遇到点什么事都会先想到找裴保庆帮忙,而他也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他常说,“咱村的村民是最可爱的人,咱信用社呀,就是要让每位当地的百姓都信任咱们!每当看到他们的生活比以前幸福了,我由衷地感到所付出的都是值得的!”

  时光荏苒,裴保庆头上布满银丝,目光中却看不到半分疲惫。在担任信用社主任的这些年里,他带着青年时代的干劲和闯劲,凭借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使贷款业务保持“无不良,无逾期,无欠息”的傲人业绩。“大家一定要实实在在为乡亲们做点事,多了解乡亲们的需求,贷款就不会有沉淀。”他满怀深情地对年轻后辈说。

  跟年轻人讲述以前的事是裴保庆最喜欢做的,他常常教导身边的年轻人,要把业务学扎实,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为老乡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他的影响下,年轻人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客户态度友好,业务办理一丝不苟;生活中,尽力为老百姓提供服务。驻村办公时,年轻客户经理也喜欢跟着裴保庆去田间地头、去村民家中,与村民聊家常,实地了解村民需要,更加精准地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

  八十年代,各信用社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和员工宿舍,农村经济有了好转,裴保庆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实行包村包片,为农民开展金融服务,将办公地点由过去的村庄大队部,转移到每家每户。裴保庆坚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深入到各个商店、百姓家里,上门吸收存款,并为门店、商户发放小额贷款,把一大部分的客户吸引到信用社开户,逐步占领了农村金融阵地。有一年,乡亲们养的猪感染了疫病,裴保庆知道后心急如焚,当即挎着背包,骑着自行车对全镇的养猪户跟踪了解情况,足有半个月的时间,裴保庆帮助乡亲们解决资金难题,联系兽医站技术人员为猪诊病,终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跟他共事过的同事都还清楚地记得,裴保庆厚重的声音流淌过时光,在岁月中轰然回响:“在你们眼里,我或许有些偏执,但是,你们要明白,这就是代代农信人传下来的‘大挎包’精神,就是责任。答应的事要做到,该做的事情要做好。”择一职,专一事,尽一生。裴保庆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新一代农信人,潜移默化,慢慢传承,在每个农信人心中生根、发芽,指引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砥砺前行。

  服务农民肝胆相照献身信合矢志不渝

  作为基层信用社主任,他把管好用好信贷资金,扶持农民发展经济走上致富道路,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金钱面前不矢志,人情面前不动摇,他拒绝宴请、拒收礼物的数次已数不清。有人说他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但赢得是更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大家都亲切的称他是“裴包黑”。

  多年来,裴保庆始终发扬“老农金”的“大挎包”精神,辗转张汪、鲍沟、城郊、羊庄、东郭、界河六个乡镇,每月至少有半数以上时间在农民家中,和老乡促膝长谈,与中青年朋友探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到贷户家中了解生产经营状况,察看资金使用情况。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本厚厚的资料,是长期收集整理所有业务户的家庭档案,包括户主姓名、年龄、文化程度、特长、经营项目、投资渠道、个人品德、信用评定等,家家户户对号入座,各种信息十分齐全。同时,裴保庆还根据信用社办贷原则,在完善手续,落实责任的前提下,大胆探索,现场办贷的经验和做法,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纷纷感叹当年的“老农金”又回来了。

  张汪镇地处滕州市南部,是典型的农业乡镇,经济基础较差,农民生活不富裕,裴保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把党的富民政策、技术和信息送到千家万户。葛村葛某生活贫困,父子三人过日子,连一处像样的住房都没有,两个孩子都二十七八岁了,还没找上对象,裴保庆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动员他们饲养合同肉鸡,并帮助解决贷款5000元,经过父子三人三个月的精心饲养,第一批合同肉鸡售出后,不但还上了贷款,还净赚了3000元,他们尝到了养鸡的甜头,增加了信心,又申请贷款9000元,扩大养鸡规模,饲养起了第二批肉鸡,一年下来获纯利1.4万元。连续三年的扶持,葛某一家终于走出了贫困,翻盖了房屋,儿子也娶了媳妇。现在葛老汉一谈到发家致富,便一个劲地说,多亏了老裴,多亏了现在的农商银行。

  把握好贷款的投向和投量,确保贷款放得准,到期清,有效益,是对一名信贷员的基本要求。裴保庆在贷款管理中始终坚持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坚持借款人、章、证,担保人、章、证“六到”制度,对符合政策的贷款都积极办理,对不符合政策和原则的无论是谁,一概拒绝,不怕得罪人。裴保庆的一个同学想与人合伙做木材生意,找裴保庆要求贷款5万元,调查后,裴保庆拒绝了,俩人为此翻了脸。苏庆村村民苏某想做生意,找到裴保庆申请贷款,通过调查了解,这个人信用差,就拒绝了他,谁知这个人竟扬言,不信还有不吃腥的猫。于是,晚上提着礼物送上门来,但还是被裴保庆婉言拒绝了。

  裴保庆清楚地知道,信用社贷款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到期必须全部收回,只有这样才能支持更多的农户致富。2002年5月,某村141家养牛户,16.1万元贷款全部到期,由于受畜病的影响,全村养牛基本失败,多数养牛户存有赖债的想法,贷款收回难度非常大。裴保庆没有被困难吓倒,亲自带领两名信贷员进驻该村,挨门逐户做工作,还利用村广播点名催收贷款,渴了喝杯凉开水,饿了到代销点买袋饼干或方便面充饥。5月天,持续高温,加之贷款清收不顺利,他心急如焚,嗓子喊哑了,脸被晒黑了,但收回贷款的信心没有动摇,足足用了8天的时间,终于把141户贷款16.1万元、利息8200元全部收回,其中,光担保人就替还了28000元。陈某贷款2800元,赖账思想十分严重,连续四人去收都没能收回一分钱,裴保庆到任后,就不认这个邪,几乎天天一到饭时就到陈某饭店要钱,不进店,不喝他的茶,不吸他的烟,就站在门口大声说:“信用社的钱你必须还!”客人一走裴保庆就走,弄得陈某很头疼,一次20元、30元的打发,整整用了四年时间才全部收清这2800元贷款本息。

  当家乡的面貌在一天天改变的时候,我们的农信事业也正在一天天发展变化,业务发展年年频传捷报,经营效益年年高的可喜成绩,这一切让退下来的老裴感到十分欣慰。(马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