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71)| 真心为民三十载 杨旺孔
 【字体: 】 2022年02月10日 点击:

  杨旺孔,男,汉族,中共党员,1968年10月出生,2001年4月入党,山东梁山人,1988年8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先后在两个基层信用社担任外勤主任,现任梁山农商银行拳铺支行客户经理。

  30余载工作生涯,他以社以行为家,默默无闻实干,在平凡的岁月中,书写着恪尽职守的坚持和无私奉献的敬业。虽已年过半百,但他干劲与日俱增,在2021年春天行动期间,新发放贷款1987万元,取得农区客户经理业绩排名第一的好成绩。目前,他服务辖区16个行政村、7865户居民,管理贷款426户、7345万元。因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人民银行“青年岗位能手”、县级先进工作者和市级优秀客户经理等荣誉称号。

  真心为民三十载

  --记梁山农商银行拳铺支行客户经理  杨旺孔

  那是一九八八年冬天,寒风刺骨,霜冻和冰雪给北方小村庄里的村民带来了无尽的寒意。清晨时分,东方还未升起鱼肚白,一眼望去,周围漆黑一片。在乡镇食品站,出现了这样一个略显单薄的身影,对于他来说,一天忙碌的工作伴着寒风和缓缓升起的冬日拉开序幕,他叫杨旺孔,信用社的会计出纳员。在那个年代,农村人家家户户都养猪,临近年末的时候卖给乡镇食品站,换来的钱补贴家用。当时的信用社,为了增加储蓄存款,主动联系派员工到食品站协助结算收购资金,而杨旺孔成为了当时协助乡镇食品站的一员。

  协助乡镇食品站的工作是辛苦的,农民都爱赶个大早,排队把猪卖了,卖完猪正好赶回去开工。一心为民服务的杨旺孔,看不得乡亲们在寒风里挨冻,为了方便前来卖猪换钱的农民,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始终坚持五六点起床,简单抹一把脸,就跑来乡镇食品站,一丝不苟地帮助食品站会计算账、付款、打存单。等到八点钟左右,前来卖猪的乡亲们都卖完,他才扒拉两口饭,再回信用社上班。不少来卖猪的村民,都夸这个小伙子脾气好,有耐心,不怕烦,招人喜欢。当时他才20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青涩稚嫩的他,带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踏入信用社,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真心诚意”烙印于心

  提起“真心”二字,不得不提起那件真实发生的小事。早些年,人们即使有了钱,也没有存款的概念,祖祖辈辈都习惯把赚来的钱握在手里。如何赢得人们的信任,让他们放心把钱存到信用社,成了摆在杨旺孔面前的一大难题。

  信用社业务不忙的时候,杨旺孔便下村去拉存款,白天村民外出忙碌,他就晚上去,先从最有威信的村民家里开始争取,边和村民拉家常边讲解存款的好处,逐户做思想动员工作。有一天,村里出了个事,老吴头去塘里放羊,傍晚准备回家时发现少了一只最壮的羊,急的到处寻找,眼见天黑了还没找到,只能流着眼泪赶着羊群回家。在村头处遇上了和村民聊天的杨旺孔,看到老吴头伤心的样子,他便主动上前询问情况,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当即让老人回家等待,自己替他去寻羊。杨旺孔深知一头壮年羊对村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顾天黑路滑,沿着老人放羊的路线一路找了回去,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在一处水坑内发现了深陷淤泥的羊,他二话不说,马上跳进水坑,使尽浑身力气把羊推出了水坑。当满身泥水的杨旺孔牵着羊送回老吴头家里的时候,老人感动地说不出话来。从此老吴头逢人就夸杨旺孔人好心善,信他准没错,还带头把攒了多年的积蓄全部存进信用社。

  这件小事给年轻的杨旺孔上了一课,所谓“真心诚意”这四个字深深地烙印在年轻的杨旺孔的心里,并一直伴随着他此后三十余载的工作生涯中。

  “真心”赢得百姓心

  转眼到了1993年,杨旺孔已经转岗成为了一名信贷员。为发展贷款客户,七月的一天,他去村里一位姓冯的果农家走访,夏天的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普照,转眼间就乌云密布、下起了暴雨,不一会儿功夫,果园西北角的一块梯田就被冲开了缺口,几棵果树出现了倾倒的情况。

  还好雨不长时间就停了,杨旺孔没有赶紧回家,而是主动留下来搭把手,赶紧把这个梯田缺口修好。就这样,他和果农一起,搬石头、垒石墙,埋头苦干了大半天时间,终于修好了梯田。修完后,杨旺孔谢绝了果农的挽留吃饭的邀请,踩着泥泞的山路回了单位。

  就这样,这个果农成为了杨旺孔的一个忠实客户,几乎每年果子丰收,都会邀请他到果园里看看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尝尝果子甜不甜。杨旺孔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信念,热心和执着,感染着基层农民,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磨化“硬骨头”

  2003年秋,他骑着自行车下乡去收贷款,乡间小路崎岖蜿蜒,不小心摔了一跤,锋利的石头把他的脚腕划了一个大口子,当即血流不止,杨旺孔没有在意,只是到附近村的诊所进行了简单地包扎,就继续投入工作。结果由于奔波劳累,再加上没有及时换药消毒,造成了伤口的感染化脓,脚腕肿的碗口一样粗,社领导看到后,给他批了几天假期,让他好好养伤。当时正是晚秋时节,正值贷款集中到期时段,他一心想着赶紧收缴贷款,婉拒了领导的好意,仍然一瘸一拐的奔波在基层。看到他“拼命”工作的样子,村民都被感动了。

  镇上有个赖账户李某,之前杨旺孔的同事多次去家里催债,他就是不肯给钱,同事都为这件事上了愁。得知李某儿子赚了钱回来,机会难得,杨旺孔决定和同事前去收款,一大早就到了李某家里,苦口婆心地劝说还钱。李某依然耍赖、横竖不给,后来趁着杨旺孔和同事不注意,跑出去打牌,一走就是一整天。杨旺孔见此,心一横,怎么都要把这人给等回来。晚上很晚,李某才优哉游哉地回来,看到杨旺孔还在家里等,暗地里吃了一惊,但嘴上仍强词夺理,不提还贷的事。杨旺孔说:“你今天不还清贷款,我就一直等到天亮。”就这样,一直到凌晨四点,半夜醒来的李某发现杨旺孔还在那里等着,心里受到了触动,这才乖乖还清了贷款本息。

  三十余载的基层信贷工作中,杨旺孔凭借一股耐磨、敢碰硬的劲,每年都能完成欠款收缴任务。他为人老实、忠厚,平日里没有豪言壮语,但正是凭借这股踏实肯干的劲头,他发放的七千余万元贷款,很少出现损失。

  对诱惑勇敢说“不”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旺孔始终不忘党的教导,将“廉洁奉公”四个大字永挂心间。后来,因为工作突出,杨旺孔走上了领导岗位。(此处没有交代此时杨旺孔当时工作职务,上下文无法有效衔接)曾经有一位客户经理找他审批签字时,并没有提供齐全的贷款资料,杨旺孔就跟这名客户经理解释其中的利弊,让他将手续补充完整再来审批。但是这位客户经理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时急了眼,对杨旺孔吼道:“这是你家的亲戚介绍的贷款,你也不批吗?你要六亲不认吗?”杨旺孔听了并没有着急,而是依然态度坚定,心平气和的说:“不管是谁介绍的贷款,如果手续不齐全都是不会批的,另外手续齐全也是对客户经理的一种保护,希望你能理解。”就凭这这种“六亲不认”的精神,杨旺孔一直坚守自己的原则,坚决和打人情牌、走后门等不良恶习作斗争。虽然这位客户经理当时很气愤的走了,但是那次之后,其所办理的手续再没有遗漏过,也没有因为这件事记恨杨旺孔,反而在圈里极力赞扬杨旺孔铁面无私的精神。

  2009年3月的一天,一位姓王的客户因急需资金,向杨旺孔所在网点申请贷款10万元,以其自有住房作抵押。经调查,信用社同意发放给王某抵押贷款10万元。但是在办理该笔借款的过程中,王某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妻子在杨营娘家帮忙,不能到现场签字,二是客户认为资金很快就能回笼,将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书押在信用社,不办理他项权证。面对客户提出的这两个难题,杨旺孔耐心细致地向王某做思想工作,再三耐心解释说这是贷款管理制度的规定,自己绝对不能违规办事,听到不能办理,王某顿时火冒三丈,向杨旺孔说:“我是你们的老客户,哪一次没有如期归还贷款?你还不相信我的信用吗?”杨旺孔说:“我肯定相信你,但我不能违背制度”。通过心平气和的跟王某解释,并在次日亲自骑摩托车把王某的妻子接到信用社签了字、到有关部门办理了房产的他项权证,忙前跑后好几天,终于为王某办好了贷款。看到杨旺孔忙前忙后,王某有点不好意思的说:“老杨啊,我真拿你没办法,你这个死脑筋。”

  从事信贷工作,难免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对这些,杨旺孔都能巧妙地避开,洁身自好,坚决和诱惑说不,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打开杨旺孔的抽屉,映入眼帘的是一本本红红的荣誉证书,优秀先进个人、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客户经理......这其中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三十三年来,他坚守初心,始终奋战在基层一线,用辛勤的汗水记录着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动人故事,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农商银行人的风采!(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