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8)| 见证 高雯
 【字体: 】 2021年11月11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雯(1941— ),女,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5月出生,1983年3月入党,山东桓台人,195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会计、出纳主管员、信贷员,1995年正式退休。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她扎根基层37载,用实际行动践行农信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大挎包”精神的内涵,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事业。高雯于1989年4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授予“从事财会工作三十年”荣誉称号,同年10月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授予“从事农村金融工作三十年”荣誉称号,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和“三八”红旗手。

  见  证

  30多年的岁月,踏遍辖区内的每一个村庄、每一家企业、每一条街道,她与群众打成一片,把金融服务送到了田间地头,也把农信的关怀送进了村民心坎。她舍小家,顾大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女汉子”和“拼命三郎”。

  高雯,30多年如一日,在基层默默耕耘,在平凡中执着坚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农信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服务“三农”的广阔舞台上,她奉献着自己,也成就了自己,成为农信系统的标杆和榜样,用“大挎包”精神见证了自己的人生。

  当好农村金融“服务员”

  1958年,年仅17岁的高雯参加工作,加入桓台田庄信用社,成为一名会计。初入职场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从点滴知识学起,在很短时间内就掌握了业务知识,年纪轻轻却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能力。

  “她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她每天整理传票,不是在营业时间,而是在晚上下班以后,把当天的传票全部装订好,不占用工作时间。”这是当时老同事们对她的评价。

  转岗信贷员后,她开始了东奔西走、上山下乡的工作。十七八岁的年纪,现在看来都还是个孩子,她却已经开始每天骑着三八大杠、背着挎包,每天跑几十公里了。那时的农村都是土路,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她一出去就是一天,骑车累了就推着车走,车子坏了就扛着车走,饿了就吃上口包里的馒头,出门的时候天才蒙蒙亮,回到家时天已黑。多年来,她坚持背包下乡、上门服务,谁家要存款,谁家需要资金,她都会热情上门,尽心尽力提供服务。

  当时的农村条件非常艰苦,她意识到农村金融发展将是一场“持久战”,立志要在基层闯出一片天地。那个年代,村民储蓄意识普遍不强,为加强储蓄宣传,激发群众的储蓄热情,她动员村委、妇联、学校师生等,通过举办讲座、广播、发放宣传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向群众讲解储蓄知识,宣传储蓄政策,明确储蓄意义。她说:“和老百姓打交道,就要用心用情,要接地气,让村民感受到诚意。”

  当时的村民们普遍害怕露富,有些人有钱了也不愿意存入银行,高雯便主动上门宣传动员。1988年,辖区内田庄村一名个体工商户,由于经营灵活,挣了不少钱,可担心让别人知道,便不愿意存款。于是高雯主动找上门,一遍遍讲明储蓄政策和“为储户保密”的制度规定,最终客户被她的执着感动,彻底打消了思想顾虑,把多年积攒的1.2万元现金全部存成了保值储蓄。

  辖内的小庞村加工蜡烛的专业户较多,村民们收入的钱大部分是零散小钱,客户白天不在家,她就晚上去,客户生病了,她就买上礼品上门看望。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和蜡烛加工专业户们成了朋友,共吸收储蓄存款14余万元,其中有一大半是零钱和硬币,都是她用挎包装着扛回来的。

  在她眼里,服务不仅是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能力。为此,她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站建设,并选聘有威信、有文化、思想好、热爱信用站工作的同志担任信用员,实现了村村有站点,让信用站成了信用社联系村民的纽带,真正把最优质的金融服务送到了村民家中。

  “当时村民要存钱必须跑到镇上甚至县里,有了信用站,直接就能在村里存款了,而且有贷款需求,也能直接和信用员说,非常方便。”村民这样评价。

  为更好给乡亲们服务,她晚上时常借宿在村民家中,一个桌子、一张土炕就是她的办公室。每当外出下村的时候,她就把孩子放在邻居家。一次她出去开会,孩子调皮碰倒了邻居家的铁锨,磕破了头,她散会回来听说了以后,赶紧往医院跑,发现邻居已经带着孩子包扎好头从医院出来了。回忆起这件事儿时她说:“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对不住孩子,好在他们都健康长大成人了,现在和他们说起以前的事,他们也能体谅。”

  “女汉子”和“拼命三郎”,这是同事和客户对她的评价,她白天跑客户、揽存款,晚上回家还要整理票据,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忙得就吃一顿饭,孩子家人都顾不上,丈夫也会偶尔抱怨,而她却任劳任怨,苦中有乐。她说:“虽然对家人有亏欠,但是乡亲们需要我,乡亲们认可我,乡亲们喜欢我,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和满足。”

  做好普惠金融“践行者”

  发展农业经济,首要问题是资金,可当时贷款对农民来说既是现实需求,又好像遥不可及。作为信贷员,高雯心里比谁都着急。出生在农村,她深知农民的艰辛,也知道农村发展的短板,坚持主动把信贷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解决村民资金需求,先后为辖内几百户村民办理了生产贷款,帮他们解决了资金难题,全心全意做好支农惠民的“贴心人”。

  田家宝家中5口人,母亲年迈体弱,妻子患有气管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两个孩子还要上学,家庭非常困难,1987年累欠外债900余元。得知情况后,高雯立即赶到田家宝家中,她了解到田家宝会种菜,便为其发放贷款300元,承包3亩土地种蔬菜,并帮忙联系菜种、化肥、农药等。经过努力,年底就实现纯收入4600元,还清外债和贷款外,还存款2000元,田家宝由贷款户变成了存款户。

  “当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高老师及时为我办理了贷款,才有了后来的大规模养殖发展,没有高老师,就没有我现在的幸福生活。”一名当年的养殖户这样感慨道。

  虽然发放贷款的户数多,但高雯却并不是盲目放贷,而是因地制宜、合理放贷,并通过贷款引导农业生产。她认为,“资金是物资的货币表现,合理调整农民贷款的资金投向,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雯的这种理念,在六七十年代,可谓十分超前,并且符合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工作中,她充分利用信贷资金的“粘合剂”和“催化裂化”作用,在支持农民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鼓励当地农户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有效实现了农民增收。

  “我针对所辖各村土地肥沃、村民有种菜习惯的这一特点,在认真调查、广泛调研、确保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农民发展蔬菜生产,走‘服务农村、富裕农民’的道路。”回想起这一措施,高雯至今印象深刻。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先后贷款支持农民种菜100多亩,实现综合收入12余万元,使蔬菜种植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地的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知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虽然已经退休多年,高雯现在仍然会去当地走走看看,看到农户的日子越来越好,她感到非常欣慰。

  桓台县多以平原为主,村民大多都种植粮食,但在当时农户粮食剩余较多,卖不上好价格,村民增收渠道单一。为此,高雯在多方调研后,决定鼓励当地村民发展养殖业。1988年,她发放贷款累计支持农民养鸡8000只、养牛240头、养羊600只、养猪900头,实现纯收入9万元。她认为,“不求大求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村才会好。”

  办贷过程中,她还认真贯彻信用社“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和“区别对待、择优扶持”的信贷政策,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生产效益。

  1986年以前,高雯辖内田庄、牛旺等4个村不仅有村办建筑公司,还有多个个体建筑队,他们之间合作少,有时还会争抢客户。为改变这个局面,她建议各村委把个体建筑队收拢起来,纳入村办建筑公司,并发放贷款支持各建筑公司增添设备,提高施工能力。她的这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到1988年,田庄、牛旺等四个村的村办建筑公司实现产值820万元,利润81万元,较1986年分别增加502万元和50万元,工程合格率全部达到100%。

  发展横向经济是振兴村办企业的重要战略措施,她按照“物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结合各村的发展优势,在项目可施、效益可靠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支持各村发展了3个新企业,这些企业在1988年完成产值146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

  田庄村种植大豆较多,产量高、质量好。1987年,为做好大豆深加工,高雯与田庄村委协商,贷款支持该村建立一处豆腐坊,加工生产豆腐,两年时间内实现纯收入4.7万元。1988年,在调查中了解到刘家村有加工生产“豆腐乳”的技术,并且与浙江等地客商有联系,她及时把这一情况汇报给领导,贷款支持该村建立“豆腐乳加工厂”,年底获利8.6万元,成为全镇较好的村办企业之一。

  工作中,她也不忘积极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辖属的小庞村大多数村民都有加工蜡烛的技术,该项目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1987年,她建议该村发展蜡烛加工,并通过贷款先后支持68个农户搞起蜡烛加工,到1988年底,户均纯收入4000余元,小庞村由此成为蜡烛加工专业村。

  做好金融安全“把关人”

  在多年的信贷工作中,高雯不仅注意发放贷款,更注意管好贷款,做好金融安全的“把关人”。她说:“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实现信贷良性循环,提高贷款经济效益,来不得半点马虎。”她所在的辖区,信贷管理工作一直名列前茅,她发放的贷款,基本达到了“五无”要求,有效保证了信贷安全。

  为保障资产质量,高雯采取了不少措施,优先支持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的项目,优先支持有利于促进农副产品深度加工、实现多层次增值的项目,优先支持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项目。这样一来,资金安全就有了保证。

  同时,她还独创了“四个坚持”理论,就是“坚持贷前进行可行性调查和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贷款的额度要与取得的经济效益相适应;坚持有一定自有资金比例;坚持有殷实的经济担保”,这“四个坚持”理论使贷款投向更为准确,投量更加合理,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

  根据贷户的实际情况,高雯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坚持按照项目的生产经营周期和贷户综合还款能力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贷款期限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高雯通过依法管贷、依法收贷,对不按期归还贷款且蛮横无理的借款人,借助法律力量收回贷款,起到“解决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同时她还坚持逾期罚息制度,运用利率的杠杆作用,通过逾期罚息来促进贷款收回。

  “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是同事对高雯的评价;“斤斤计较,‘不近人情’”,却是她留给贷款客户的印象。这两种评价的背后,都体现着她的担当和尽责,体现了她对原则的坚持。

  在基层信贷员的岗位上,高雯一干就是30多年,她从当初懵懂的小姑娘变成了如今慈祥的老奶奶。30年付出,30年坚守,30年风雨兼程。她和无数农信人一起,也陪伴着信用社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欣欣向荣。

  像高雯这样的“挎包人”还有许许多多,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他们再次出发,以“大挎包”精神为指引,展现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在农村金融这片沃土上耕耘着、奉献着、收获着。(王仕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