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31)|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毕作桐
 【字体: 】 2021年11月17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毕作桐,男,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7月生,1970年7月入党,山东高青人,1970年4月参加信用社工作,2006年7月光荣退休。

  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工作期间,他扎根基层30余载,足迹走遍每个乡村,用实际行动见证着心中对那份“大挎包”精神的执着与信仰,书写着老一辈农信人的情怀与初心,带领员工克服困难,推动当地的农信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担任信用社主任30年,足迹遍布服务辖区内的21个村庄,为老百姓提供贴心的金融服务。先后八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撰写的论文在全市金融系统内五次荣获奖项。

  心中有信仰 脚下有力量

  他普通得像一片黄土,但内心却涌动着事业的江河。挎包在肩,强农富民的责任就在肩,传承好“大挎包” 精神的初心就在肩,他用行动诠释着“大挎包” 精神的真谛。

  1970年毕作桐来到信用社工作,成为高青县黑里寨镇孟集信用社的信贷主任,同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信用社,他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间,他在条件最艰苦的日子里没有向困难低头,足迹走遍高青县黑里寨镇的每个乡村,肩上的挎包,装载了农信人的执着与信仰,传递着农信人的精神与情怀。

  肩并肩:扛起信用社发展重任

  毕作桐与信用社结缘,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与信用社员工打交道。老一代农信人背着挎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他参加信用社工作时,孟集公社19个大队共有17位烈士家属,每年的抚恤金都是由民政部门转拨给信用社,信用社再发放至各户。无论酷暑严寒、风雪雨天,他都会肩背挎包,及时把党的温暖和关怀送到每户烈属家中,每位烈属都拿他视作亲人。他说:“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尽一点微薄之力,帮助有需要的人,我感到很自豪。”

  1973年1月,经县委、县政府批准,高青县原53个管区信用社合并为7个公社信用社,人员减少了三分之一,黑里寨信用社由原来的12人变成8人,服务6个管区大约4万人。那一年,他任大社副主任兼出纳员。当时黑里寨镇刘镇管区缺少1名信贷员,组织上又安排他管理刘镇的业务,面对6000多人的管区,他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和意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无条件接受组织分配的任何任务。”

  由于大社刚刚成立,没有房子,只能自己盖。当时条件艰苦,木材严重缺乏,当地又没有水泥加工厂,他主动扛起建房子的重任。正值7月份,他顶着烈日独自一人来到博山水泥预制厂提货,为了这批货,他在博山等了7天,中午取货时,工人已经下班了,为了赶时间,他与一位老乡决定自己装车。90多根檀条,每根檀条60多斤,他俩足足装了一个半小时,手上磨去了一层皮。事后,那位老乡问他:“咱这是为了啥?”他说:“为了早日建好信用社。”简单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那颗真诚的心。

  毕作桐每天上午在大社上班,下午到刘镇管区,或者到各村开展流动服务,这成了他的工作规律。他每天骑着一辆早已没有铃铛的自行车,挎着一个补丁摞补丁的挎包,风雨兼程地走村入户。有时候遇到雨雪天气,路上泥泞难走,摔得满身是泥、扛着自行车赶路也是常有的事,泥路无法行走,他就干脆脱下鞋子光着脚走。当时驻地每五天一个大集,营业室前买卖粮食的比较多,每逢大集,他除了办理存取款业务外,还准备好充足的零钱,以便满足群众需要,乡亲们都夸他想得周到。

  1980年,信用社搬到了新的地方,又面临着缺水缺电的新难题,他便带领同事们一起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精神,边工作边劳动,栽树修路,打扫卫生,整理院落。他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竖营业室后边的高压线杆子,在电工的指导下,我和六七名职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土办法把八米多高的水泥杆竖了起来。”

  “那时候全是小平房,条件不好,不像现在可以随时喝到自来水,冬天喝不上水,等黄河放水时,毕主任就用两个大缸存满水沉淀后饮用。不放水时,就买了辆地排车,装上300斤的水桶,到五里地外给同事们盛水,一直持续到1990年,镇上安装了自来水,吃水的问题才彻底解决了。”同事李保忠回忆道。

  在条件最艰苦的日子里,他和同事们苦中作乐,时刻保持乐观心态,把信用社当成了自己的家,为信用社的成立和发展不懈努力着。

  心连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80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受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鼓舞,人们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毕作桐知道,此时的农信人更需要弘扬“大挎包”精神,发挥推动经济发展催化剂、助推器作用。当时,信用社主要是为个体工商户、农户发放贷款,资金用途主要是购买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工具、牲畜、化肥、种子等;秋后庄稼丰收了,再挨家挨户吸收存款,一个小马扎、一张小木桌就是一个流动的信用社。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他投身到扶持“一种二养三加工”产业中,通过开展以师带徒“传帮带”模式,和信贷员一起进村入户办理存贷款业务。一群人、一件事、一起做、一定赢,仅一年时间,他们就发放贷款10余万元,吸收存款30余万元。

  中店管区前崔村村民张曰林,有生产拖把、做床垫的丰富经验,毕作桐通过上门调查,主动发放贷款5000元帮助其办起了加工厂。经过两年的周转,张曰林不仅还清了贷款,年收入也超过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赵济明管区小王村有30余户、130人,有传统的加工拖把杆的手艺,他和信贷员经常骑车带着挎包进村入户,在了解到情况后,积极帮助20多户村民把“手艺”做成了“生意”,每年累计发放贷款10余万元,支持农民发家致富,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当时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

  西段管区刘信南村有孵化小鸡的传统副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群众积极性更为高涨。自1980年至1990年间,每年他都对该村3处孵鸡房贷款3至5万元,每处孵鸡房年纯收入3万余元。村民感激地说:“信用社真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孟集管区新赵村书记赵振华为带动全村改变旧的种植模式,在海阳县联系到“海花1号”优良花生种1万斤,正愁无钱进货时,了解到情况的毕作桐主动上门服务,为他发放贷款1.5万元,解了赵振华的燃眉之急,当年该村村民年收入比往年翻了一番。

  黑里寨的土地是盐碱地,原先村民大多种植粮食,产量低、收入少。1984年后,村民通过种植棉花提高了收入,为扶持棉花种植,毕作桐贷款给农户购买塑料薄膜,并帮助他们购买当时的优良棉种“鲁棉一号”。作为试点的张官店村一开始不认可塑料薄膜,也不讲究科学种植,于是,他就吃住在村里,挨个给农户做工作,帮助他们联系棉花收购厂商,先后给该村农户贷款60余万元用于推广地膜覆盖,张官店村村民逐渐走上了富裕道路,还出了万元户。

  “非常感激毕主任的支持,那时候他不仅给我们贷款,给我们出钱,还在生活上关心挂念,家里如果有人生病或有难处,他都积极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给我们出主意,就好像我们的亲人一样。”许多管区的村民这样评价。

  乘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许多黑里寨的村民在毕作桐的支持下,日子渐渐好起来。看到村民日子越来越红火,贷款也还清了,他感觉到所有的付出都有了回报,浑身充满了力量。

  生于革命年代的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常对别人说:“帮老百姓致富是我们农信人一生永远不变的追求与梦想。咱们农信人就是要把群众的事儿当成咱自己的事儿来干。”

  手牵手:传承弘扬“大挎包”精神

  “搞金融来不得半点马虎。贷款放得出去,还要收得回来,保证资金安全是信贷工作的底线。”毕作桐经常这样说。

  1984年,全县农金系统进行企业整顿,主要任务之一便是清理、落实、收回原集体陈欠贷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给农户分配原村集体所陈欠贷款时,部分农户不认可,他便通过与镇政府交流,以镇政府的名义下发了《黑里寨农行营业所、信用社关于清理、落实、收回原集体贷款的意见书》,挨家挨户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按照债随地走的原则,把原贷款分解到户。所有工作人员手提挎包进村入户,现场办公,短短2个月内就将90余万陈欠贷款分解落实完毕,为日后收回奠定了基础。同时将收回的资金用于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帮助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

  霍家村大约有100多户村民通过集体贷款购买拖拉机,欠款1万余元,他通过不断给村民开会做工作,给他们讲述拖欠贷款的危害性,并通过现场办公,按照比例对欠款进行分摊,解决了欠款难以归还的问题。他说:“这样大家和和气气,既解决了问题又树立了咱信用社的形象,多好啊!”

  大赵村村集体因架设电线办理贷款,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不同意还款,后来毕作桐通过直接贷给农户个人,一户一户的办手续,解决了村里的通电问题。村里通上电后,孩子们开心地围着他转,他的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

  兢兢业业工作多年,他手里的账本从未出过差错。秋收后集中收回客户贷款时,客户来信用社还款,晚上结束往往很晚,每当这时,他都会亲自骑上自行车把客户送回家,有时候天太黑,他就用绳子把手电筒绑到车把上,把客户安全送到家。他的行为感动着辖区内的村民,慢慢的村民都认可了他,有什么需要也都第一时间想到他。

  2006年7月,毕作桐退休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了36年的信用社岗位,离开了为之奉献了青春和热情的黑里寨信用社。退休后的他笔耕不辍,将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回忆录》,每每翻看,那些历尽艰辛却充满激情的岁月就浮上心头。

  2021年5月21日,高青农商银行举办了“大挎包”精神宣讲会,他被邀请进行讲课,这已经是他连续第四年为农商银行的员工授课。四年中,每次讲到老一辈农信人身背挎包、手持算盘,早晨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水,步行走千家、进万户的场景时,他的内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看到农商银行队伍中一张张充满朝气的新面孔,他倍感欣慰,并鼓励新一代农商银行人继续大力传承弘扬好“大挎包”精神,矢志不渝地为农民服好务、理好财,成为当之无愧的农村金融、区域金融的主力军。(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