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5)| 乡间的彩云 朱彩云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5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朱彩云(1936—2014),女,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198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鱼台信用社会计出纳、信贷员、主任等职务。为民服务,带民致富,培养员工,严守规矩。她扎根基层30余年,用“大挎包”帮助群众百姓管好了钱袋子,帮扶了一家又一家村办企业,同时用“大挎包”精神培养出多位优秀农信社管理人员,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位同事。1980年起,连续9年被授予“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乡间的彩云 一个大挎包,一辆自行车,一身粗布衣,一双千层底,这位和蔼和亲的老大娘,曾经是鱼台县第一位女信用社主任。她矮小的身体蕴涵着无限能量;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三农”;她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有一颗对工作炽热的心;她虽然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但却谱写着属于自己的动人故事。 她,就是朱彩云,1958年9月参加信用社工作,30余载工作历程,始终坚持“为民服务、带民致富、关心员工、严守规矩”16字工作信条。她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做事,尽心尽力为客户服务,在默默的奉献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业绩。 真诚服务换回真心朋友 那个年代在信用社工作,员工们既是信贷员,又是购销员,大家经常会利用下村的机会,为群众办些实事,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各种困难。虽是一名女性,但朱彩云的责任片区不比男同志小。她按生产季节分类排队,逐户走访辖内客户,并做了详细的记录,根据群众的具体需求,积极主动为他们提供帮助。春季,她发挥自己人脉广的优势积极联系优质种子供应商;夏季,她根据自己所学,及时向周边农户推荐合适的除虫农药;秋季,她带领全社员工帮助农户抢收抢种,顺利度过农忙;冬季,她利用农闲时节,义务为乡亲们宣讲金融政策。 唐马公社位于鲁苏边境,周边河网密布,土壤以黄泥地为主,适合果木种植,可因为缺少资金,加上对果树栽培技术也不了解,乡亲们眼看着这么好的想法落空,却束手无策。朱彩云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生产大队负责同志说:“乡亲们有致富念头,又有这么好的地理条件,这是好事儿啊,咱们一定要帮助他们,不仅要给他们提供贷款帮助,还要帮助联系农技站专业技术员。” 与公社负责同志商定后,他们立即行动起来。朱彩云和同事跑遍了服务的8个大队,帮助30户乡亲栽种桃树梨树,后期还通过发放贷款帮乡亲们建起了唐马乡罐头厂,真正带动一批人依靠双手富了起来,过上了好日子。群众们感激她,都说:“彩云是我们的贴心人,她真是一心为了社员过上好日子!”而她只是笑着说道:“我只是营业所的一颗螺丝钉,乡亲们需要我,我能给大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我最高兴的事!” 在那个年代,市面上流通的纸币面额并不大,1元、5角的纸币非常多。她辖区有几户做小生意的流动商贩,收来的钱都是这些小面额的纸币,而且很多是残破币,经常将一把把皱巴巴的纸币交给她,每次她都认认真真整理半天,清点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小商贩们还不定时地需要硬币,她都一一记下来,网点有硬币时就及时通知他们来换,如果他们没时间到网点,她就自己先垫钱换出来,下了班再给他们送过去。 “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农民朋友是信用社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朱彩云在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一直秉承这一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与农民交朋友,工作中随时注意向农民寻求意见与建议,总想着他们的需求,最终以真诚的态度与真挚的情感,换来高度的认可。 用心工作带出过硬队伍 “好师父、好老师”,这是很多同事对朱彩云的一致评价。同事们都说:“彩云同志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工作中是特别讲究方法,经常跟我们说要实干、会干,还要想着办法巧干。和她一起工作,我们干得又快又好。” 朱彩云总是这样教导身边年轻人:“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工作,扎扎实实完成每一项任务,要用以质胜取代量胜。”在日常工作中,她也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最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每天早晨她都是提前半小时就到单位,梳理一天的工作安排,等同事们到齐后,开完早会,安排好具体工作,她就骑上自行车,背上大挎包,赶到自己户外的“办公室”。深入各村各户和田间地头,找农民了解与业务相关的情况,遇到农民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她总是加班加点、跑前跑后搞好服务,直到帮他们解决问题。 朱彩云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会干工作指的不仅仅是能够熟练的完成单独某一项工作,还要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工作思路,然后将这些新方法、新思路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推动工作事半功倍,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在同样的物力、财力、人力的基础上,寻求最便捷的方法,积极融会贯通,将作用发挥到极致,这让她和同事们的业绩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朱彩云还十分重视学习,也注重对员工的培养。每接到新资料后,她都会标出重点、难点,每天带着大家学习,在柜面反复操作实践。大量的经验积累和娴熟的业务技能,让她成为全县的“金融专家”。在对待青年员工上,她无比珍惜人才,积极寻找人才,全力培养人才,更大胆启用人才,切实发挥了“传、帮、带”作用。任期内,她将自己所在的信用社办成“全县人才培育基地”,先后有9人成为会计工作的技术能手,在县、市举行的会计技术比赛中多次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短短两年时间,就有4人走上领导岗位。 在朱彩云的这种工作精神的引领下,唐马信用社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人人不甘落后”的工作氛围。1980年,片区存款由原来的3.5万元升至17万元。原公社砖厂欠款3000元,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签订了全县第一份还款计划书,逐步落实还款,挽回了集体经济利益损失。 “小家”之爱带来“大家”之暖 心怀大家、亦有小家。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朱彩云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会尽其所能的陪伴在家人身边。体弱多病父母居住在农村,每周她总是尽量抽时间去看望,陪他们吃饭聊家常,让他们安享天伦之乐。丈夫王旭时任鱼台县陈楼公社干部,两人工作地距离较远,一年来总是聚少离多。但夫妻二人不管遇上什么困难和不如意,总是互相理解、互相宽慰、相互扶持、相互陪伴,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作为一名母亲,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导儿女,四名子女在她的影响和培养下健康成长,在各自的工作中贡献了他们自己的力量。其中,有一人多次荣获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生活上,朱彩云也面临父母年迈需要照顾、丈夫在乡镇工作、孩子处于学习期间这样的现实困难,她始终没有抱怨、没有畏缩,依然将工作和生活打理得有条不紊,做到了两者平衡兼顾。她说:“这么多年,我十分感谢自己的家人,不止是因为他们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我奋斗的动力,正因为他们,让我爱这个家,也像爱自己的家一样去爱信用社。” “朱大姐凡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各类总账、报表都在她那里,我们社的各类业务数据她都能脱口而出,并且准确无误。”谈起她的工作,同事们这样说道。作为信用社主任,朱彩云的工作压力比任何人都大,她几乎全年无休,以社为家,每天都要处理大大小小的工作。由于不能好好休息、不规律的饮食,让她患上了严重肾炎以及高血压。 同事们问她对待工作为啥这么“拼”,朱彩云总是笑着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本职工作,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能端上公家饭碗,已是十分珍惜。父母一直教育我,咱们农村的孩子出来干活,更知道乡亲们需要啥,一定要把公家的活干好干细。”每年到了年末,单位要评选年度先进个人,大家都把票投给朱彩云,她却明确要求同事们不要投给她,把机会让给年轻同事。她就是这样,把每名同事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让人打心底里敬佩。 坚持奋斗树起榜样力量 她是老党员,也是老员工,她对信用社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临近退休,许多人可能算着还有多少日子,如何安安稳稳离开,朱彩云同样也是在算时间,可她算的是如何利用宝贵的时间,多做一点工作。她总想着把账目再做细点,想着谁家有困难还没解决。 “一直到真正退休的那一天,她都是单位来的最早、走的最晚的,不论晚上还是周末,加班加点工作都是朱彩云的家常便饭。”同事回忆说,“尽管由于年龄的原因,她记忆力有所下降,肾炎越来越严重,双腿肿得轻轻一按一个窝,但她工作热情不减,干事效率不减,工作执行力不减。”在烈日炎炎的酷夏时节,在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冬,在任务繁多忙得连轴转的岁末年初,她都尽最大努力去克服各种困难,一直不停地努力工作。 认真工作的人,值得被认真对待。1967年到1990年,她几乎连年荣获省、市、县各类奖项,难能可贵的是1980年起连续10年获得市级金融先进工作者,连续9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在一个普通的岗位,朱彩云用她的认真、负责、本分,成就平凡而真实的榜样。 几十年来,她就这样平凡地坚守在岗位上,背着大挎包,一心为群众服务,从未停下奋斗的脚步。她的每一份付出,留下的每一段故事,温暖着她工作过的每个地方,也温暖着她遇到的每一个人。(邱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