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32)| “三农”路上洒汗水 胡宗路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7日 点击:0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胡宗路,男,汉族,1933年7月生,1960年4月入党,山东济宁人,195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原廿里铺信用社业务员。 脚下沾满泥土,心里装着相乡亲。扎根基层近四十载,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执著与热情,为农户致富增收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农商力量。工作期间他全年无休,跑遍服务辖区每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使命,践行着“大挎包”精神。80年代个人揽储额位居全县之首,自费印制宣传材料5000余份,制作宣传栏40余期,带动“专业户”占当地总户数的33.6%。他是乡亲们脱贫致富路上的“耕耘者”,是服务“三农”路上的“急先锋”。1986年至1990年,连续6年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评为“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 “三农”路上洒汗水 上世纪50年代,一位青年背着一只挎包,穿着一双布鞋来到廿里铺镇,跑遍了胡坑、河东每一个村落。不论风霜雪雨,不论酷暑严寒,他的脚步从不停歇。70年代,条件好了,他的交通工具换成了一辆“二八大杠”,这只挎包和这辆自行车伴随着他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动人故事。深深浅浅的车辙里,印证着他服务“三农”的足迹,从不离身的挎包中,装满了他的奉献与执着。 胡宗路,今年88岁,扎根基层近40载,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十年如一日,在服务“三农”路上洒下了耕耘的汗水。 脚下沾有泥土,心里装着百姓 为农户增收致富提供资金支持,是胡宗路的奋斗目标。“信用社担负着调剂农村资金,发展农业生产的任务,管着群众和国家的大量资金,所有的信用社工作者,应当十分珍视国家和人民对自己的委托,兢兢业业地干好这个事业。”正如他所说,多年来,胡宗路一直没有停下努力的脚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领导、同事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肯定。 在从事信贷员工作的岁月里,胡宗路全年无休,每天都要奔走近20里路。那段日子里,早上5点就有客户敲门办理业务,经常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中午几乎没睡过午觉,一年365天不间断营业。“记得是在1960年的冬天,第二生产队羽白村年底给社员分红,晚上恰逢下大雪,确实有点不太想出门,可咱得去办业务啊,生产队好多社员们还等着咱呢。那天夜里,路是真难走啊,土路又湿又滑,一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个跟头,可那天晚上,我为咱信用社揽储2万多元,收回贷款1万多元。”回忆起往事,胡宗路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候5天往社里报一回账,夜里睡觉,钱在我枕头下,菜刀就在老伴枕头下。每逢村口集中放电影,我俩都想去看,可两人不能同时出门,得有人在家看着钱。”胡宗路笑着说道,“这么多年了,我俩从没一块儿看过电影,就连赶集串门儿都习惯了一个人,没办法,乡亲们把钱交到我们手上,说啥也得保管好,一分一厘都不能丢。” 肩负着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胡宗路在工作中大力组织储蓄存款,不断扩大信用社资金来源,增设储蓄专柜。见到农村金融服务宣传工作跟不上,他就自发印制材料5000余份,在村里办黑板报、宣传栏40余期,利用广播及放电影等形式进行储蓄宣传60余次。他也曾在很短时间内,登门拜访1000余户村民。他回忆说:“那时几乎是能想的招儿都想了。存款贷款都是好事儿,都能给老百姓带来好日子,咱甭管用啥样的方式,必须得让乡亲们都知道、都了解。” 通过不停的努力,胡宗路的业务得到了突破性进展,1984年至1987年四年时间里,他所在信用社的储蓄金额大幅增长,占到全社储蓄总金额的60.4%,他本人揽储额位居全县之首。同事们让他分享工作的经验,他总说:“脚上有泥土,心中有乡亲,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儿!” 争当助农脱贫“急先锋” “党安排我到廿里铺信用社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一定要兑现党员对群众、对上级党委的承诺。农民富裕了,才能说信用社的工作做好了。”工作多年的胡宗路,始终不忘自己当初的誓言。 挨家挨户揽储的时候,他总是逐笔记账、点钞、计算利息,经手的每一笔钱款、账目,都要反复核对才安心。虽然工作初期,农户们存的最多就是几元、十几元钱,但每一分钱他都认真对待。他熟练地使用着算盘,将“三铁精神”铭记于心,并践行在日常工作中。 回忆这几十年的工作,他说根本感觉不到累。在那个年代,现金对人的诱惑力很大,可他经手过那么多钱,只觉得心里紧张,因为那时小偷猖狂,外出办业务时,他总是紧紧抓着手里的挎包,因为他心里明白,这里面装着给乡亲们带来好日子的希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致富心切,纷纷开始开辟致富道路。然而很多地区却因为种种因素限制,乡亲们苦于致富无门。为了带动辖内的乡亲们致富增收,胡宗路提供信贷资金等各方面金融支持,积极发挥“示范户”的引领作用,启发和带动了各类“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的发展。到1987年底,他带动发展的各类“专业户”达417个, “经济联合体”28个。 1983年,4户村民想联合办一家胡坑预制件厂,可是巨大的资金投入让他们望而生畏,他们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凑在一起,还是差了一大截。得知情况后,胡宗路立即联系到这4户村民,经过实地考察后,帮他们办理了贷款,把厂子建了起来,当年实现产值11万元,利润1.4万元。随后,他又为其提供资金增添了设备,扩大了生产,3年后该厂实现产值180万元,有力促进了经济联合体发展壮大。 薛坡村的退休工人王复美,有专门的驯兽技术,胡宗路多次上门了解考察,和王复美研究致富方案,发放贷款3000元,帮其办起了驯兽团,当年即实现盈利6400元。第二年,他又给王复美发放贷款1.4万元,助其扩大规模,至1987年,驯兽团固定资产达到了4.2万元,规模仍在不断壮大,营业额稳步提高,王复美不仅将贷款全部还清,并在信用社存款7000元。 这件事儿成功后,胡宗路及时推广经验,先后向该村村民发放贷款8.5万元,帮助该村办起11处驯兽团、魔术团、杂技团。到了1987年底,薛坡村已成功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文艺专业村”。他说:“大家穷了这么久,谁不想快点过上好日子,为了带着乡亲们快点富起来,咱一刻都不能等。” 服务“三农”再“拾薪” “老百姓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只要是老百姓的事,能尽一份力,就要上一份心。农民富了,我们的工作才成功了。”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是多少寒来暑往,风雨兼程。多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胡宗路的支持帮助下,成为地方上的致富带头人,开始带动其他人脱贫致富。而他,却背起挎包,继续迈着为“三农”服务的脚步。 “乡镇企业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带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还解决了许多村民们的就业问题。有个好企业,村子发展就会更快。”在工作中,胡宗路时刻紧盯乡镇和村子里小微企业的发展,认真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响应国家号召,1983年至1987年,共发放乡镇企业贷款134.6万元,支持发展工业企业7处、商业企业1处。1987年,各企业实现总产值211万元,利税32万元。 为更快、更准地把贷款投放给需要的企业和村庄,胡宗路总是不停地来回奔走,办业务、送资料、跑项目,辖内没有一家企业的传达室他没进去过。在他的支持下,胡坑村建起面粉厂、蜂窝煤厂、酒厂等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上世纪90年代,河东砖窑厂因管理不善,2年内亏损15万元,没有能力偿还10万元贷款。胡宗路仔细观察分析砖窑厂的具体问题,与负责人一起,重新制定盈利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同时跑遍市场,为砖窑厂重新打开了销路,此后仅一年时间,砖窑厂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盈利25万多元。 在那个乡镇企业兴起,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年代,胡宗路就是服务“三农”、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拾薪人”,他用自己不停的努力,为辖内的村庄和乡亲们带来了金融力量。 如果说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能照耀身边的一群人,那么一群人的闪光点就能照亮农商银行的新征程。胡宗路身上脚踏实地、爱岗敬业、认真执着的优秀品质,无不影响着身边一个又一个有志青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大挎包”精神,成为激励年轻一代扎根基层、用心服务的指路明灯。(张纯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