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2)| 肩背挎包走山乡 唐芳英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5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唐芳英(1946-2021),女,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1月生,1970年12月入党,山东昌乐人,1965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任职昌乐农村信用社业务员、出纳、会计、乡镇农村信用社副主任、主任,县联社科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妇联主任、正科级调研员等职务。 唐芳英积极践行“大挎包”精神,走门串户做好事,百事揽,百事管,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好勤务员。退休后主动请战,她组建“夕阳红清收队”清收不良贷款,在全省农信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同时积极投入到对农商银行青年员工的教育工作中,先后参加省市联社组织的“大挎包”精神宣讲会10余场。她先后9次获省级、16次获市级金融先进工作者称号,2次被评为潍坊市人大代表,14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被授予“全国农村金融系统巾帼建功模范”,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荣誉奖章。 肩背挎包走山乡 先后9次获省级、16次获市级金融先进工作者称号,2次被评为潍坊市人大代表,14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被授予“全国农村金融系统巾帼建功模范”。2001年退休后,组建“夕阳红清收队”主动请战清收不良贷款,在全省农信系统产生广泛影响。她,就是唐芳英,一名“大挎包”精神的忠实践行者。 吃苦耐劳 甘于奉献 1965年7月,唐芳英刚进入信用社时,正值全国“学先进、赶先进”热潮,大家学习《 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学习李金玉、孙宝玉“两玉”,“大挎包”精神对她影响深远,其中的每一段故事,都是她前进的动力。 “当时每月工资19元,买条裤子穿9年。”她开玩笑说:“一个月半斤油,保证吃不出脂肪肝来。”那时信用社就是3间草屋,每人1张三抽屉桌,办公用品都在大挎包里。1967年的一个雨天,3间屋的办公室里4个地方漏水。第二天,主任带着她和会计出去给人摘猪,主任负责抓,她负责劁猪,会计管着收钱。她回忆说:“一上午赚了40块钱。37块买了麦秸修了办公室,剩下的3块钱买了镜框和毛主席像挂在办公室里。” 那时村里的路都是土路,下雨天,鞋都穿不住,只能光着脚走。有一次,她从村里往回赶时,因下雨河水暴涨,水深及腰,她就把包顶在头上一口气蹚了过去。事后她回忆:“想想真的很后怕,人冲走了没关系,如果把那只挎包冲走,就会给信用社带来损失。” 后来给新入职大学生上课的时候她说:“什么是银行业务?就是存款、贷款,存款是本钱,有存款才有本钱,才能放贷款,才有利息。储蓄是一门大学问。‘储蓄方’一大筐,就看你的本事能不能用得上。” 1974年春天,信用社存款大幅下降,甚至准备金都不足,公社党委要支农资金。50多岁的刘主任身体不好,开会回来气的吃不下饭,称再也不去开会了,她便劝道:“刘主任,你是县行派来的,也在县里干过中层,如果你当行长,别人不去开会,你会怎么想?你回来后咱们开个职工大会,大家一起好好干,工作会做好的。”第二天,她就和会计老路说:“刘主任写检查,还不是因为我们工作没做好,让领导为难。我在家出纳、会计一起干着,你下业务片拉存款去,赶快把工作赶上来。”说完,他们就分头干了起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信用社的业务很快大有起色。 爱岗敬业 以社为家 1968年,信用社第一次扩股,要求1元1股,但原来大部分都是半股,也就是5角钱,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开了几次动员会老百姓都不积极,觉得原来入的股亏了。没办法,唐芳英就动员党员、团员和干部家属带头,但进展仍然缓慢。她就想得先把原来的半股补起来,调动老百姓入股积极性。当时的农村,很多老百姓穷的连五角钱也没有,于是她想到一个办法,请供销社帮忙,与供销社的人一起到各家各户收鸡蛋,每户1斤半鸡蛋,很快就把老百姓的半股转成了整股,没用几天,扩股任务就完成了。 1978年春天,唐芳英调岗到鄌郚信用社工作。当时鄌郚信用社是全县最落后的一个信用社,没有食堂,靠着公社食堂吃饭;没有职工宿舍,职工只能天天来回赶班;没有厕所,就用砖垒了一个圈。鄌郚信用社建社后年年亏损,她之前在朱汉信用社工作了15年,一直是先进,来到鄌郚这么落后的单位,感到脸上无光,她一直说:“信用社的事儿就是咱自家的事儿,不管怎么样,一定得干好。”凭着这份责任心和对信用社工作的热爱,她带着全社一路干成了先进。 1978年11月份,市里召开座谈会,每个县派一个人参加,昌乐派唐芳英去参会。她是第三个发言的,想到自己的工作和辖内的乡亲们,她直入主题:“花钱靠贷款,吃饭靠救济,遇到大旱,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那里有句俗语‘春天别的不怕,就怕那死牛、烂地瓜’,意思是说,春天牛死了,没钱买,无法耕地;地瓜烂了,没苗种,秋天就没有收成,银行就没有存款,更谈不上发支农资金了。”听完她的发言,上级领导当即表态拨付30万元扶贫资金! 第二年,鄌郚信用社就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乡镇信用社中,鄌郚信用社率先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她在鄌郚信用社又工作了15年,先后9次获省级、16次获市级金融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称号,她自己也14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获“全国农金系统巾帼建功模范”荣誉称号。她说:“荣誉证书只是一张纸、几个字,但荣誉的背后凝聚着汗水。荣誉是集体干出来的,获得荣誉需要下苦功、受大累,爱岗敬业,把信用社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信用社当成自己的家。” 不忘初心 服务“三农” 鄌郚镇地处山区,岭多山多沟多,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地处岭顶的刘家沟村,全村人畜吃饭全靠沟底的山泉,每逢天旱百十户人家要跑到几里路以外的山下抬水吃。唐芳英决心帮助乡亲们引水上山,并主动担任引水工程的“总指挥”。 从引进资金到进料施工,她每个环节都靠上,自己带着煎饼吃住在工地。那时因为亲属回避政策,她的丈夫被调到县城工作,家中孩子无人照顾,只能每天早上给儿子准备好一天的饭菜。“那段日子,孩子抱怨说每天都吃凉饭,我就一次次安慰儿子等引水工程完成了每天都给他做好吃的。儿子就问我什么时候引水工程能干完,我骗他说就到他过生日的时候。可真到儿子过生日的那天,我却忘得一干二净。”她接着说道,“那天深夜,我赶回家的时候,两个孩子趴在地上哭着睡着了,我把他们抱在床上,小儿子那时刚三岁,眼里还有泪水,手里拿着一块凉馒头。把孩子抱在怀里,我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她的努力,工程提前完成,麦收时节,自来水引到了家家户户。公社党委书记在大会上表扬她,她也被评为潍坊市人大代表、县级模范党员。后来,中央台到刘家沟采访,村民们都说:“俺们山里人家家户户都忘不了她。”回顾此段历程,她感慨万千:“只要真心去付出,人们就不会忘记你。这就是咱信用社和乡亲们的鱼水情。” 为帮助乡亲们致富,她还带领鄌郚前孔村和郑家庄的村民们种植高粱,家家户户发展笤帚产业。中央电视台采访乡亲们发家致富的经验时,村民老齐说:“在俺们乡里有个女财神,是信用社的,她帮俺种长亭子(高粱)做笤帚。”后来以此为题材推出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就叫《山乡女财神》,被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多次播放。 永不服输 永葆激情 刚上班的时候,唐芳英就很乐意学、乐意干,她认为学到手就是自己的手艺,不用也累不着,用的时候就手到擒来。常有人笑话她说:“小唐你这是不务正业,干银行还摘猪。”她就说:“毛主席教育我们,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我们都学都干。”在学习点钞练习基本功时,夏天有蚊子,就在蚊帐里点钞、打算盘。1984年,全县信用社干部提工资,要求一是连续三年先进工作者,二是考试达标,当时只有她一个人达到了标准。 1992年乡改后,乡镇企业效益不好,有的人信用观念开始变差,许多贷款出现逾期。唐芳英开始了十多年的依法收贷之路。她回忆说:“当时贷款金额30万元以内的在县法院起诉,30万到70万元的需要去市法院起诉。我与当时资产部的老葛一周去法院三次开庭,尽管工作很忙,但从不叫苦叫累。” 2008年8月,她光荣退休。2010年,在得知信用社累积的不良贷款严重影响联社的工作和效益后,她主动请缨,从退休人员中选择了19名老同志和数名下岗职工家属成立了“夕阳红清收队”,2人一组,开始在全县展开清收工作。有人笑她傻,她回应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要保证老百姓的资金没有坏账。”面对多笔冒名贷款,甚至43年的陈年旧账,她都不卑不亢,坚持依法清收,确保颗粒归仓。 在信用社干了53年了。退休以后,她也时刻关心着农商银行的发展,积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将存款存到农商银行,她说:“虽然退休这么多年了,群众还是相信我。有人问我还有任务?我说我没有任务,我有义务帮着咱们‘娘家’,组织资金支持百姓生产。” 在给新入职大学生授课时,她说:“现在,咱们山东农信在全省金融界首屈一指,我们的办公条件,吃的、穿的、交通、工资都有了极大地改善,社会形象和地位也非常高。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们,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农商银行只会越来越好,不要怕苦,不要怕累,累了、苦了就想想你们的待遇和地位,想想你们的前辈都是怎么干过来的,和我们比,你们都是有福气的人。如果有来生,我唐芳英的梦想还是干信用社!” “如果有来生,还干信用社!”如今,唐芳英老人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可是她那一段段故事,让人难以忘怀,激励着大家薪火相传,再接再厉。就像她常说的:“‘大挎包’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它是扎根‘三农’、联系‘三农’、服务‘三农’的精神纽带,是农信人的初心,是信用社的本源。”(张传统 赵珺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