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6)| 一个挎包两肩使命 三声四心五个一样 张胜堂
 【字体: 】 2021年11月16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胜堂,男,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1月生,1976年2月入党,山东宁津人,196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信用社会计、信用社主任、联社副主任等,2006年退休。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扎根基层40余载,始终践行农信“大挎包”精神,其首创的“三声、四心、五个一样”服务准则,于1974年被人行山东省分行储蓄所采纳并在全省推广。退休后他依然关心、关注农商行改革发展,继续发挥余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一辈农信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责任和担当。

  一个挎包两肩使命  三声四心五个一样

  每一名进入农商银行的员工,在规范化服务培训时,都知道要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对待储户要热心、办理业务要细心、解答问题要耐心、听取意见要虚心;新老储户一样热情、定期活期一样欢迎、零钱整钱一样办理、支钱存钱一样对待、工作忙闲一样认真”。这“三声、四心、五个一样”服务准则的首创者,是一位从事信用社工作42年的老农信人——张胜堂。

  宽敞明亮的营业厅代替了低矮的瓦房,密密麻麻的手工账本变为方便快捷的电算一体化,业务规模从当时的数十万上升到以百亿计,在农信事业发展的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大挎包”精神却代代传承。岁月更迭,秉承服务“三农”的初心,背负“支农支小”的使命,他以扎根农村的脚步回应期待,用服务大众的言行书写答案,传递着百年奋斗征程中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自行车驮起移动“挎包银行”

  进入夏季,雨水渐渐多了。一个深夜,豆大的雨点打在窗户上,仿佛也落在了张胜堂的心里。思绪不由地回转到几十年前,那段他手持挎包、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的日子。“四五里地呀,前不挨村、后不着店,我就淋着雨往回走。”夜色很深,但被雨打湿的记忆很清晰。

  1964年,张胜堂在宁津县刘营伍乡参加信用社工作,当时全县25个信用社共52人,每社就俩人:主任和会计。他是会计,也是业务员。

  没人规定几点上下班,也没有休班和节假日,张胜堂就住在社里,以社为家。有时早上天还没亮,就有人来敲窗户存钱。他一个激灵爬起来,一天的工作就开始了。

  接待完眼前的客户,他马上开始检查早已准备好的挎包。在外人看来老张的挎包始终不离身,乡亲们都知道,这个看似小小的挎包,其实分量很“重”,像极了一个百宝箱,里面不仅有存款底单、手工记账凭证、算盘和笔,还有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

  吱吱悠悠的“大二八”,载着他往村里跑。掐着时间看着表,到10点左右,他便要回到社里去开门营业。那些路他数不清走过多少趟,闭着眼都能绕过路面上的坑,找到可以遮阴的树。

  “能有自行车,就已经省了不少力了。信用社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最开始的农信人,哪里见过自行车,他们把账目、单据、算盘子往大挎包里一装,还不是靠着一双铁脚板,一步步入村到户,把国家的政策方针、规定和好处等宣传到家。”他继续说道,“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乡亲们才愿意把卖鸡鸭、卖鸡蛋的钱拿出来储蓄,日子才一天天好了起来。”

  日复一日,最难忘的就是雨雪天。“远点的村里我们设上服务站了,近点的村可以直接到信用社,就剩下那些不远不近的村,我得天天跑。”他说,“遇上大雨,四五里地的路走下来,浑身上下衣服找不出一丁点干地方,但是咱挎包里的东西,绝对湿不了。”

  那时候的账本,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因为白天要拉储蓄,这项工作就只能排到晚上。一盏煤油灯,陪伴了他一个又一个夜晚。单位存款、集体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几百个账户、几千张存款底账卡,都要按科目核对正确,常常一忙活,就到了晚上十一二点。赶上年终生产队分红,晚饭后他便带着存单和现金到生产队吸收存款,也为生产队充当出纳员,晚上10点多回单位复核账目、结账。路上黑灯瞎火,但看着账上新添的数字,他打心眼里高兴。

  一个人揣着钱走夜路,也不是不害怕。曾有消息说临县的一个信用社会计晚上下乡回社路上被歹徒杀害,他想了想,向公社武装部长申请配了一支枪。虽然从来没用上,但给安全加了码,为老百姓的存款设上了一道安全屏障。

  年终深入到生产队动员储蓄的方法坚持了三年,习惯成自然。每到分红期,张胜堂就把生产队分红金额写一部分存单再支一部分现金,有时一天要有十几个生产队分红,他最多一天要手写200多张存单。

  “那时候的老百姓,能存点钱可不容易!一分一厘,都是农民兄弟的血汗钱,我们必须看得比啥都重。”一辆自行车,一个大挎包,这小小的流动银行,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和希望,还有张胜堂对事业的忠诚。

  业务员就是“百事管”

  那些年,张胜堂记不清经自己手的存款有多少,但很多人都记得,村里那个简单却不一般的小木箱——信用社的服务箱。

  当时,在离信用社远的村建立服务站,让群众存取款不出村;在离信用社二三里的村,就设立了一个个服务箱,想要支取存款,只需要往箱子里放个纸条,上面写上姓名,张胜堂就会按时到村里去。他按东西南北中分片,一次3至4个村,按照农历一六、二七、三八、四九的顺序,打开箱子,根据姓名去办理存取款业务。

  不知不觉间,存款吸收上来了,老百姓和信用社的心也连得更紧密了。只是忙碌的工作节奏使得他始终无法分身,虽然家距离信用社不过四里地,但他有六年的春节都没回去。就连大女儿出生的消息,还是去村里办业务时听别人提起,他才知道。

  1965年,宁津县由河北省沧州专区划归山东省德州专区管辖,当年山东省分行要求各基层金融机构开展学习金融“大挎包、百事管”精神,服务“三农”,巩固农村金融阵地。除了流动服务外,他又开始了定点服务模式,在生产队播种管理收获时期上门服务。

  在那个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物质资源匮乏、办公设施简陋的艰苦环境下,服务站、服务箱的流动服务以及定点服务的工作办法,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大大满足了农民需求,支持了刘营伍公社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刘营伍公社是重点产棉区,每逢春耕时节,生产队需要购买生产资料,张胜堂都会背起挎包,带着生产队存款账、借据、算盘到供销社去办公。

  比起储蓄,那个年代的贷款业务相对较少。然而,整天和乡亲们打交道,他太了解乡亲们的需求。比如冬天没有收入,但又要为来年春天准备好肥料,如果有地方能贷款周转,就好比雪中送炭。他说:“但凡乡亲们开口借款,肯定是有了一时迈不过去的坎儿,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不能因为一时没钱,耽误了一年的收成。”

  种子、化肥、农药,业务员确实是“百事管”,信用社基本上承包了生产资料的全部购买任务。等年终分了红,他再帮忙从账上扣出来。看似波澜不惊,但春去秋来里,仓里囤下的那一颗颗粮食,给了老百姓沉甸甸的踏实;账户上那一个个数字,在彼此的信任中持续增加。

  筚路蓝缕启山林。经过信用社的资金支持,刘营伍公社的经济收入始终位居宁津县上游。乡亲们慢慢地富起来了,存钱贷款的额度都在不断加大,到张胜堂1970年调离刘营伍信用社时,全县总储蓄411万元,而刘营伍就有40万元,占到了全县十分之一的份额。

  一条准则诠释真诚服务内核

  1970年,张胜堂调至宁津县柴胡店信用社,一次看似普通的人事调动,却书写出一段“张胜堂在哪里,储蓄就会增长在哪里”的美谈。

  初到柴胡店,他就蒙上了一头雾水。早在解放前,当地就有“只知柴胡店,不知宁津县”的说法,这个公社所辖村50多个,比他之前所在的刘营伍多出18个村;逢五逢十有大集,工副业基础比刘营伍明显好不少。可这账上的数字却不比刘营伍多,甚至还要差上一截。

  这一回,他走村串户的脚力,又成了斩破艰难险阻的利刃。走了几个村,唠了不少家常,他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信用社服务站少,宣传工作不到位,还有最“致命”的就是坐门等客。

  经过深入分析,结合自己的看法,他就跟主任提了建议:多建服务站,年终分配时采取刘营伍模式,深入到生产队吸收储蓄,加强对外宣传。经过几年的耕耘,柴胡店信用社储蓄跃居宁津县信用社第一名。

  “怎么张胜堂在哪里,哪里的储蓄就多哩?” 有一次,省行储蓄处的一位处长来宁津调研。处长来到柴胡店信用社了解情况时,张胜堂介绍了“三声、四心、五个一样”的服务准则。

  这是张胜堂从业多年的经验总结,写好后,他就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他没想到,省行处长对这条服务标准很认同,连声称赞,还把它记到了笔记本上;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后来这条服务准则竟于1974年被人行山东省分行储蓄处采纳并在全省推广。

  “你看这简简单单几句话,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提到这条准则,他的眼神更加明亮了,“当时活期利率是一厘八,可利率是什么意思?如果我们按照行业规范回答年息、月息、万分比、千分比、百分比,储户只会越听越迷糊,但是,如果我们回答一厘八就是存一万元一年利息180元,这样回答的话,他一听就懂了。”

  努力终换来回报,得益于在储蓄方面突出的成绩,他于1976年被调至县人行储蓄股工作。在这里,“张胜堂在哪里,储蓄就会增长在哪里”的“传奇”再次上演。

  “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我和业务员深入到各单位建立储金会,和农村信用服务站一样,干部职工开工资都把钱存入储金会。”别出心裁,加上脚踏实地,宁津县人行的储蓄迅猛增长,名列全地区第一。很快,地区中支储蓄科召集其他12个县市储蓄股人员到宁津来召开现场会,听取宁津介绍经验。

  张胜堂没有骄傲。一颗为百姓的服务之心,敦促他在工作之余反复琢磨,终于以真诚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把银行搬进了百姓的心窝。

  肩负“挎包”农信为家

  骄人的储蓄业绩本能够成为张胜堂转正留在人行工作的砝码,而张胜堂得知这个消息后却主动申请要回信用社。“我知道这让我有机会转成正式干部,但我和信用社有感情,和乡亲们有感情。”简单朴实的话,却掷地有声。

  不久后,基层营业所和信用社开始联合办公,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两套账务、一个库存、各自计算盈亏,人员统一安排,他调到张宅营业所任会计,编制仍在信用社。拾起自己会计老本行,他塌下心来苦练基本功,不到半月时间就在县人行举办的会计出纳技术比赛中荣获会计专业珠算第一名,后又代表宁津县夺得德州市会计专业珠算第一名,于1979年被人行山东省分行授予一级珠算记账技术能手。

  后来,他历任城关信用社主任、县联社副主任,可他依然是那个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骑一辆自行车跑基层的张胜堂。没有汽车,当时离县城最远的长官、西塘、张傲等社,他单程都要骑上50里路。经过不停的努力,宁津县信用社的储蓄业务在张胜堂的带领下连续多年在全区13个县市中名列第一。

  干事创业,少不了基建支撑。1994年,宁津县联社正式成立。房无一间、地无一笼、两手空空,可就在这关口上,却赶上了张胜堂的老母亲病危。家人说:“知道他工作忙,家里就没有通知他,直到送到刘营伍公社医院抢救三天不见效果,才给他捎了个信儿。”得知消息后,张胜堂立即借了车赶回去,把母亲接到县医院抢救,白天忙工作,晚上整夜陪护。然而,母亲还是病故了。他在家待了短短几天,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忍着内心的悲痛,赶回单位投入到了工作中。

  “那是单位工作最紧急、最困难的时刻,不能因为个人事务而耽误工作。”在“小家”的亲情与“大家”的工作中,他选择了“大家”。

  张胜堂骑着自行车,在县城里转来转去,几经沟通,最终确定了县联社的办公场地。1995年1月3日,开业典礼办得热热闹闹,拉开了崭新序幕。

  1996年,张胜堂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授予“献给为农村信用合作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银质纪念章一枚。2006年,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后,宁津县农村信用社30余名有志青年和业务骨干走上了管理岗位,是年正式退休的张胜堂有感而发,用篆书写了18个字送给他们:“牢记历史、珍惜现实、奋起拼搏、展望农村信合”。

  时光虽已远去,但历史不会忘记。厚植信念砥砺前行,新的辉煌在不停续写。如今的张胜堂就住在总行的家属院,他看着进入新时代的农信社华丽变身如今的“宁津农商银行”,看着他曾辛苦经营的储蓄额在辛丑牛年前夕率先突破了100亿,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

  编纂社志、参与党史及相关专题教育学习活动,退休后的张胜堂依然在发光发热。他不止一次踏进这凝结着自己心血的高楼,也会跟年轻人谈起当年的那些奋斗征程。一件件感人故事通过朴实的话语娓娓道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通过精准的描绘情景再现。老一辈农信人扎根农村、服务大众的光辉事迹,还有默默无闻、敬业奉献的道德情怀,让大家在感动之余,有了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去全心全意的接续奋斗。时代变迁,“大挎包”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新一代农商银行人不忘来时路,不负“三农”情……(许鑫 宋青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