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7)| 一生的情怀 周奉瑞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6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奉瑞,男,汉族,中共党员,1940年8月出生,1966年6月入党,山东临沭人,1971年11月参加农信社工作,1986担任临沭县华侨信用社主任,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精耕细作,几十年如一日,在工作中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还是后勤服务员。他任职的华侨信用社是全县最小最偏僻的乡镇,经济条件落后。1986-1988年,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山东省农业银行系统信贷第一家“五无”单位(以前信贷分类“五无”指的是无不良、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无违规)荣誉称号,他也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一生的情怀 沉甸甸的荣誉和满满一保险柜的会计凭证诉说着89岁高龄的周奉瑞不平凡的业绩,书写了他一生的情怀。 “拼命三郎”收贷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镇公职人员统称“脱产干部”,由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统一调配使用。作为“脱产干部”,那段时间,天一亮周奉瑞就准时到镇政府签到,骑车走30多华里,参加万人大会战的“沂河东调工程”,工地上的工作结束了,月亮升起的时候他才回到办公室,再把信用社的账务记载完善。噼里啪啦的算盘声一直要响到深夜。 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周奉瑞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一个外号,叫“拼命三郎”。东萨庄有一户到期贷款,借款人意外致残,已经失去偿还能力,只能找担保人偿还,在当时“万元户是大户”的年代,本息1200元对担保人来说是不小的负担。考虑到家里的老房要翻修,给在县城上学的孩子买辆自行车,而且要用妻子辛辛苦苦两年喂的大肥猪来还账,担保人心里憋屈,所以就一直没有代偿。而担保人夫妻俩也不是赖账不还的人,一直想着等情况好转了就还清贷款。 一次他上门催收,草窝里猛得窜出一条狗,对着他的腿就是一口。他“啊呀”一声疼得坐在地上。家里的主人闻声立马跑了出来,赶走了狗把他扶起来。四个深深的牙印,其中两个正往外流血。他一手捂住伤口,一手掏出卷烟猛抽了几口,把烟头朝着冒血最厉害的伤口摁了上去。简单处理了一下伤口,他笑笑说:“不碍事,小伤,回去上医院洗洗就没事啦,咱们还是谈正事要紧。”夫妻俩深受感动。 第二天,夫妻二人便带来了现金、点心,一定要把医药费给他,他笑着说:“都是小事,又没花钱,你的事解决好了,咱们心中的石头也就落地了,我还要谢谢你配合我们的工作,以后你有需要尽管开口。”几年以后,夫妻二人通过不断的打拼,由最初的小种植、小养殖发展成为种养结合的合作社,由欠款户变存款户,还帮助宣传农商银行的好政策,始终是农商银行的黄金客户。 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周奉瑞有三件宝贝——“车子、算盘和挎包”。工作时,每天都骑着他的自行车到各村转一转、看一看,谁家的蔬菜大棚长得好,谁家的小猪、小羊养得壮,谁家的庄稼是榜样,在他心中了如指掌,十里八村的老百姓亲切的称他“周顾问”。为了更好帮助农民,年轻的周奉瑞自费订阅了很多的科技书籍、报刊,通过学习他懂得了很多种植、养殖的知识,他经常奔走在田间地头、农舍家园免费提供服务。时间一长,他便有了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找我呀!” “老周,我家牛吃的也不少,怎就不长个?” “老周,我的麦苗和临居家的同一天播种的,怎长得差了一截?” “老周,这底肥和叶面肥是一回事不?” “老周,你看我临时手里不宽绰,能在信用社借点贷款不?” 这个时候周奉瑞的第一句话就是:“找我呀!” 工作如绣花的“五无”主任 1986年,候周奉当上了华侨信用社主任。他对工作更加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回忆起这段日子,他说:“我集三员于一身,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还是后勤的服务员。”华侨信用社在全县是比较小又偏僻的乡镇网点,属地经济条件较为落后,却创造了山东省农业银行系统信贷第一家“五无”单位:无不良、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无违规。上级对华侨信用社进行实地考察、复核、检查、验收,几位信贷专家和内部审计人员对华侨信用社近年的借款契约、信贷登记簿、收贷凭证和会计账务等逐一查阅,他在一旁随时接受领导的咨询,在借款契约的利率、用途、时间周期还贷等诸多方面周奉瑞是对答如流。在座的专家对他如何确定贷款周期的分析非常认可,也由衷佩服。 咨询过后,还需要外核,几位专家决定到贷户家中实地考察一番。几天的实地走访考察,几位领导专家对周奉瑞细致、勤奋、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大为赞叹,开玩笑地说:“周奉瑞,你简直就是个能绣花的汉子”。 他的“细” 不止体现在工作中,还体现在关心、关怀同事们,特别是新员工,他总是嘘寒问暖,生怕职工受到委屈。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基层负责人,用心、用感情、亲情、敬岗爱业之情,带领华侨信用社的职工创造了历史佳绩。 公私分明的“一根筋” 在勤俭持家方面,周奉瑞可是小有名气,他办公用的桌椅是建社以来的老古董,油漆脱落了,板面变形起翘,榫卯松动了用起来吱吱嘎嘎。同志们都劝他换了。他却幽默地回了一句顺口溜:吱吱吆吆不用理,敲敲打打又能使。他就是这样厉行节约,在八十年代那个时期每年节省包干费用几万元,他常说的一句话:“不是我不舍得花,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1995年,因业务发展需要,信用社增资扩股,这对当时农村农民来说是个新鲜事,因为不了解,好多农民不肯接受,他就挨家挨户的走,一个一个地宣传,因为当时农村能一户一次入股500元的很少,多数就是三伍拾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完成55000元,距离分配的任务数还差不足3000元。就在他为剩下的任务没有着落发愁时,村里的会计拿着4500元和一份入股清单来找他。他擦了擦老花镜接过单子。看到这入股清单里有儿子的名字,他摘下眼镜疑惑地问:“这是哪来的钱?怎么有他的名字?他临去学习的时候怎没听他说过?”会计解释:“这是镇里去年综治检查验收和特色产业结构调整的年度奖励,今天刚好去镇里开会拿回来的。”他直接把单子和钱递给会计说:“这个钱你拿走,等孩子学习回来再说”。原来周奉瑞的二儿子1990年部队退役回家后因表现突出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当时镇组织部门通知他去县委党校参加新党员学习培训,因为儿子临走时没说过这个事,所以周奉瑞坚决不收。直到儿子学习回来给他看过“红头”文件后,他才给儿子办理了社员入股手续。现在,周奉瑞一家三代七口人在农商银行上班,良好的家风使得他们个个成为各岗位工作的佼佼者。 退休再当“挎包人” 因为人员紧张,周奉瑞退休后又被返聘做业务员。有一次大雨天,他参与夜间金库值守,却辗转难眠。一同值班的小王以为他怕打搅别人有意不睡的,就和他开玩笑:“老爷子,你不用担心我,你快休息吧。”“爷们!这几天大雨,路都冲坏了,有通村的几座桥也过不去,好几户的存单、代发的补贴都没给送过去,我是怕人家着急啊!听外面的雨声明天也不会消停,心里着急睡不着。”第二天一早雨小多了,淅淅沥沥。他在食堂啃了几口馒头就急的招呼:“快走啊,趁着雨小,不然路上不好走。”到了路上,雨靴也进水了,七月的天气雨衣裹在身上又湿又热又粘,因为穿的雨衣不透风,头上的汗水沁在眼里,火辣辣的,逼得眼泪直往外淌,雨水、汗水、泪水顺着脸往下流,就感觉嘴里一阵甜、一阵咸。小王数次想打退堂鼓,但是看到周奉瑞在前面那坚定的步伐,毅然跟了上去。 路上,他为帮小王推一把自行车,摔了一跤把脚崴了,就是这样一瘸一拐硬是把手中的存单、代发的补贴全部发到客户手中。傍晚回来的时候,他的左脚肿得发紫。小王要去给他买贴膏药,却被他拒绝了。周奉瑞在伙房提两瓶热水,抓了一把盐烫了烫就到值班室上岗了,但是那天晚上周奉瑞却睡得很安心。 无数像周奉瑞一样的 “老黄牛”,弘扬着农信的优良传统,践行着“大挎包”精神,指引着新一代的农商银行人,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奋发有为,创造辉煌。(胡怀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