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9)| 倾心服务为“三农” 王福增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6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福增,男,汉族,中共党员,1934年7月生,1959年1月入党,山东青州人,原青州农信联社东高信用社信贷员。工作期间,他紧紧围绕“改善服务、增加储蓄、合理运用资金”中心任务,勤勤恳恳做了大量工作,每年都超额完成储蓄存款、贷款发放和清收任务,成为全县农行信用社系统学习的榜样。为了方便群众储蓄,他的存单不离包,包不离身,走到哪,储蓄业务办到哪,他带头执行准则,秉公办事,成为群众信得过的人。曾荣获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信贷员等荣誉称号。 退休后,王福增仍心系农商银行事业,继续为工作过的岔河支行义务打扫院落、清理旱厕达8年之久,直至因意外造成骨盆裂伤才不得不终止义务劳动。 倾心服务为“三农”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福增勤勤恳恳、廉洁敬业,全心全意为群众办理业务,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先后10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3次被评为地(市)级先进工作者,1987、1988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1989年又被评为“全国优秀信贷员”,踏实而有力的足迹,在他的人生之途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1958年6月,王福增来到农村信用社工作。那时,他包靠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原东高镇)3个最大的自然村,为1162户、3171人提供金融服务,他紧紧围绕当时“改善服务、增加储蓄、合理运用资金”的中心任务,从实际出发,在工作中扎扎实实地做好信贷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当地工农业生产发展。 为帮助农民解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的问题,经多方考察,他决定先从支持改造旱薄田入手,做好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贷款调查和发放。1988年之前,东高、刘家、西高等几个村子没有一口大型水井,每当旱情来袭,村民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庄稼叶子一层层干枯、脱落,心里像着了火似的但束手无策。他几次登门与村干部分析情况,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出主意,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先后发放贷款9万元,帮助这3个村新打机井12眼,修复水渠3600米,更新、安装灌溉设备15套。这9万元的贷款,就像是一口泉眼,引着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了农田,当年,这几个村的粮食亩产就达到了710公斤。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州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低的情况普遍存在。王福增在调查中发现,许多群众有种瓜菜的传统技术和习惯,认为这是一条能带动乡亲们致富的好路子。西高村的李文元,以前家境不好。1988年春天,王福增在走访中了解到他家的情况,根据他家劳力多的实际,为其发放贷款600元,帮助他买来了优良的早熟西红柿种子,发展起了蔬菜种植,当年收入8000多元。在李文元的带动下,许多贫困户靠种菜脱了贫。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们手中有了钱,为了方便服务群众,他经常是存单不离包,走到哪儿,储蓄业务办到哪儿。同时,他还主动向农户提供市场交易信息和种植技术,并为农户联系优质瓜菜种苗。核桃园村大多数农户都种植蔬菜,但由于只采用一般种植技术,投入大、产量低、收入少。他就为村民们提供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等科学种植技术,并及时发放贷款给予支持。1988年,核桃园村的蔬菜产量比1987年增长30%,年收入由1987年的14.5万元增加到30万元,翻了一番还多。 促进贷款资金良性循环 自担任信贷员以来,王福增坚持认真学习信贷业务知识和有关经济管理知识,严格按要求办理信贷业务,经他办理的贷款没有出现一笔不良。 在清收逾期贷款的过程中,王福增采取腿勤、嘴勤、手勤的“三勤”措施,坚持登门催收。在出现的逾期贷款中,因家庭纠纷难以落实的债务比较多,他就从帮助调解纠纷入手,然后落实还款计划。西高村的刘世臣,1966年因生活困难贷款8笔、金额65元,1972年病故后,其4个儿子分家,贷款债务转给了长子刘增田。1986年,刘增田因病去世后,他的妻子和儿子不认账,王福增多次上门了解,得知是家庭纠纷引起的,于是,他马上与村干部商量,将刘世臣的另外三个儿子和刘增田的大儿子召集到一起,说服他们签订了代偿协议,先后经过21次登门催收,收回全部贷款本息139.24元。 还有一部分逾期贷款户,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确实没有偿还贷款的能力,王福增就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从生产收入中将贷款收回。核桃园村王来义,全家七口人,于1964年贷款8笔,共140元,但因生活非常贫困,多年来一直无力归还。1987年春天,他根据王来义一家的情况,发放贷款150元,帮助其种植早熟西红柿,秋后纯收入1500元,不仅还清了所有贷款,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活条件。 在清收的过程中,他发现有不少贷款户搬离了原住址。对路途近的外迁户贷款,他坚持登门催收;对路途较远的,他一边写信通知贷户,一边与对方领导联系催收。有些个别的赖帐户,贷款久催不还,他就主动与当地法院联系,积极运用法律手段。自1987年以来,他凭借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收回陈欠贷款131户、269笔、金额2398元。“咱们信用社的钱都是集体的,可以帮助更多需要的人,一分一厘都不能丢。”王福增这样说。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在多年的工作中,王福增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秉公办事,做到了“送礼不要,请吃不到”,被群众称为信得过的人。 当时,一些单位刮起了吃喝风,他常年在基层转,又负责发放贷款,请他吃饭喝酒的自然少不了,可他一次也没有赴过这样的约。到村里去,他一直是自背水壶带干粮。一次,他正在村外一个树荫下啃干粮,被一个路过的村干部碰上了,非拉他到自己家里吃饭不可,他硬是不肯去。那位村干部不禁感叹地说:“老王真是‘太死板’了。” 从事信贷岗位多年,王福增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只要符合政策和原则的事,就大力支持;不符合政策和原则的事,坚决顶住不办。”1988年春天,他的一个远房侄子领人来到他家,说是养鹅要贷款。经考察,王福增发现他们既没有技术,又没有条件,连起码的水源也解决不了,就没有答应。这几个小青年不肯罢休,晚上连烟带酒提了一大箱子,非让他点个头。这下子可把他的火儿给激了上来,一气之下把他们轰了出去。后来,才知道他们几个人是想打着养鹅的幌子,贷几千元跑买卖,结果在老王的火眼金睛前白费了心机。 1987年,西高村的李华孟遭到了一场大火,烧掉了暖鸡房,两万多只雏鸡和大量种蛋付之一炬,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元,还欠下了6000多元的债。就在他生活陷入绝境,痛不欲生的时候,王福增来到他家,鼓励他振作起来,并先后为其发放贷款3000元,帮他种植蔬菜,当年就还上了鸡场欠款,此后每年收入都过万元。李华孟逢人便夸:“王福增是俺的大恩人,是他救了俺全家。”知道王福增“送礼不要,请客不到”的名声,为报答恩情,他就趁王福增路过他家菜地时,将准备好的一袋子鲜菜往他车子上捆,表达一点心意,可老王虎着脸硬往下拽,李华孟见他动了真格的,也只好作罢。 通过发放贷款,他帮助农民发展商品生产脱贫致富,许多人家盖起了新房,自己家却仍住着60年代盖的草房。不少客户想要帮他一把,有的要给送木料,有的要给送砖瓦,他都谢绝了,房子也干脆不盖了。到1990年,他家唯一“现代化”的摆设,还是前几年孩子上学时买的小收音机。 村里种西瓜的多,左邻右舍少不了要给送几个西瓜。为这,他硬逼着老伴操心费力地种上了二分地的瓜,免得人家再给送西瓜。 1988年12月,在外地工作的大儿子回来结婚,王福增吩咐家里人不要声张,以免人家前来送礼。儿子、儿媳在家里呆了四天,镇里、村里竟没有一个知道的。 一次家里种玉米时,种不够了,到镇种子站也没有买到,他只好到陈店村育种专业户家去买。那位专业户想感谢老王当初的贷款支持,几斤种子说啥也不要钱。他那股犟劲儿又上来了:“不要钱就不买了”。那位专业户实在没办法,只好按市场价留下了钱。 在信贷岗位几十年的时间,他共退礼150多次。他常说:“不吃人家的,不拿人家的,自然嘴就不短、手就不软,咱就能守好信用社交给咱的每一分钱。” 退休的王福增,仍然心系单位,以行为家,继续为工作过的岔河支行义务打扫院落、清理旱厕达8年之久,直至因意外造成骨盆裂伤,他才不得不退出他的义务工作岗位。他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奉献了一辈子的事业,爱那只代代传递的“大挎包”。(陈晓玮) |